推荐文档列表

出版物国际交换述略

时间:2021-10-02 08:33:35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出版物国际交换述略

  【内容提要】文章对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历史背景、国际、国内的现状、运作模式、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提出了文献的国际交换工作在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论证了全国性的文献国际交换中心建立的必要性。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文献资源建设/国际交换工作/理论研究……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253.3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

  出版物的国际交换工作是一项区别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而又与其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一项系统工作。它作为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图书馆馆藏书刊的特殊来源,是采访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开展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它对图书馆发展和利用有重要的影响。

  一直作为图书馆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馆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之一的出版物的国际交换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早在17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斯十四于1694年授权法国皇家图书馆,利用其馆藏复本与英国、德国进行新书交换。此举为国际间的图书交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该馆首次从我国换回140册中国书籍。1875年,德国马尔堡大学联合17所大学成立了“德国大学交换社”,吸引了全欧洲50余所大学参加。随着国际书刊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国际间交换内容的深入,1886年第一届国际出版物交换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英、法、德、荷、比等国共同签订了《布鲁塞尔协定》,规范了国际间书刊交换的运作模式和组织体系。1946年,联合国成立了出版物国际交换中心,以协调各国书刊资料的国际交换事宜,并定期出版《国际出版物交换手册》,为国际书刊资料交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战之后,许多国家的图书馆都开展了书刊资料的国际交换工作。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1834年便开始进行出版物的国际交换工作,1869年(清同治十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从清同治皇帝处获得10种、933册中国古籍,并订立了政府间图书交换协定,从而开始了中文书刊的收藏。1948年,由于交换工作的日益扩大,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了交换与赠送处,下属4个交换科,即:美英科,欧洲科,西班牙科,非洲科。该处从事交换工作的人员最多时达65人,交换对象也已超过1400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文献交换中心。1974年加拿大国立图书馆也建立了加拿大图书馆交换中心。这些交换中心由国内书刊的交换业务很快扩大到出版物的国际交换。

  我国1925年9月加入了《布鲁塞尔协定》,成立了隶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出版物国际交换局。1928年10月,改由中央研究院接管,下设出版物国际交换处。1934年由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接收。1932年,当时的浙江图书馆委托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向欧洲各国联系书刊交换事宜。到了1936年,已经与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日本佛教研究会、波兰华沙大学图书馆、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1937年,又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建立了联系。在一份1947年4月19号国民政府下发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国民政府正式发布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办理出版物国际交换事项办法,文件中第一项规定:政府各机关编辑出版,或给予津贴经费出版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等,均应根据“实事之需要”,检送30份(本)交出版物国际交换处,用于《协定》内各国图书馆交换的业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书资料的交换工作愈来愈重视,从国家图书馆到各地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专业机构图书馆都普遍开展了国际交换工作。到世纪末。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已与1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所图书馆及机构建立了交换关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45个国家的1349个机构建立了交换关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交换关系有30多个国家300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清华大学建立的交换关系也涉及30余个国家400多个图书馆。仅上海图书馆一家的统计,与国外交换的书刊就达到了19198册的规模,包含了英、日、法、德、朝等多个语种,交换机构70余家。这充分说明,国际交换已为信息的交流与互补,国际间的合作以及相关行业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58—1972年我国召开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