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与中学生谈词语的揣摩

时间:2021-10-01 18:30:0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与中学生谈词语的揣摩

                                   与中学生谈词语的揣摩

与中学生谈词语的揣摩

                                                  黄小云

在阅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文章中的某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又不是翻翻字典或词典所能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认为,中学生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懂得怎样根据语言环境去揣摩词语。

    一、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因为词语在文章中的地位是固定的,它的具体含义与语言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必须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在句子和语段中去理解它的具体含义。

    有些词语的含义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否则就可能与作者的本意相悖。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叙述日本学生写给作者一封匿名信,信中的第一句话是:“你改悔罢!”托尔斯泰曾把这句话写在致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中。文章接着写道:“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这里的“爱国青年”一语是有特殊含义的,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绝非褒意。

    有些词语在同一篇文章中意思是不同的。例如《二六七号牢房》一文写老爸爸贝舍克爱唱歌,文中是这样写的:“他用一种诚心诚意的爱来歌唱,他唱歌唱得那么欢乐,即使把A调唱成B调,把‘拉’唱成‘索’也听不出来。”这里的“歌唱”就是一般的、普通的歌唱的意思。在文章的后面又写道:“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这里“歌唱”是指革命人民要有“信心”,要为生存而“斗争”。足见,后边的“歌唱”一词的意思要比前边的意思深刻得多。

    二、结合课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语

    好的文章像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怎样去分析理解它呢?从语言入手,尤其是要从那些关键词语入手。文章尽管形式多变,但总有“文脉”可寻,有“文眼”可探,起承转合之处,总多有关键之笔。

    第一种:描写景物和动作的生动词语。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运用了准确而传神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课文用“碧绿”描绘菜畦,用“光滑”描绘石井栏,用“高大”描绘皂荚树,用“紫红”描绘桑椹;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说油蛉在“低唱”,说蟋蟀在“弹琴”,说鸣蝉在“长吟”;写斑蝥的烟雾像“喷”,形容何首乌的根用“拥肿”。这些词语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也渗透着作者幼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文中写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