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

时间:2021-10-01 17:52:1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

变革时期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列②——一种新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

课程知识的学习必须遵循“意义标准”,即不能满足于“领会知识的客观内涵”,而是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与知识建立起“意义关系”,关注人的“精神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课程及其设计作出新的理解。

人们经常批评把课程视为“知识”,忽视了儿童生活经验,导致了学科分隔,造成了课程与生活的对立。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问题的表现,而非问题本身。它的真正问题在于:把作为“客观文化”的知识直接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知识筐”。

新课程观强调知识与人的相互开放,课程中的知识必须作为“对话者”,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知识”改造为“课程知识”,而不是取消知识、降低知识的作用,从而误导一种新的知识无用思潮。

1.课程越来越捉摸不定

国内近年关于课程的种种“新思维”使课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这里我们只选择近年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三种课程观,对它们的恰当性作简要反思。

1.课程作为“知识”或“科目”

观点:这种课程观把作为“客观文化”的知识直接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知识筐”。在这种课程观的视野里,“课程设计”就是把选择好的知识直接摆放到被叫做“课程”的筐子里,知识仍以其冷峻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

点评:视“课程为知识”的课程观没有看到“客观知识”与“课程知识”的区别。其实,“课程知识”与“客观知识”存在着区别。区别在于:“客观知识”是自在化的、相对静止的;而“课程知识”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我认为,课程知识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块”,而应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参与人的精神生活,与人建立起意义关系,使知识的获得达到“意义标准”。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把“客观知识”改造为“动姿化”的课程知识,从而使知识可以与人对话。课程中的知识作为“对话者”,必须是开放的,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知识”改造为“课程知识”。

2.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观点:把课程视为一种“教学事件”,这大概是近年课程“新思维”中最激进的一种。这一术语是在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的思路下提出来的,在这种观点看来,课程不再是一些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之外开发出来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这种观点的确从根本上消解了我们以往对课程的基本认识:课程既然是一种“教学事件”,那么它就不再具有实体性和任何确定性,而完全是过程性的和未知的;教科书和教材也似乎是有害的;“课程实施”的概念也被取消了,因为在教学之前我们根本不可能开发任何课程。这种课程观反对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彻底分离,它提倡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去积极理解和主动建构。

点评:这样一来,课程变得无处可寻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的一切好像都是课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