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重在激发自己的思想

时间:2008-01-20 14:17:0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读名著重在激发自己的思想

——写给学生的关于“思考阅读”的信

读名著重在激发自己的思想

《历代名画记》要读透。(编者注:《历代名画记》为唐代张彦远所著,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全方位画论,包括绘画理论、绘画技巧、绘画工具、装裱、鉴赏、考证、画史资料、画家传记等方面的内容。)此书承上启下,在中国艺术学史上至关重要,历代注家、研究也相当丰富,有日文译本和英文节译本。读一篇名著,一是要弄清其科学意义,一是要激发自己的思想。科学意义是事实和历史,用以考证作者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价值。所以先得从字句入手,弄清楚每个重要语词(关键词)的本义(1.)张彦远使用义(2.)以及中文特有的歧义性造成的本文文本义。本义中还有字义(1.1.)和引申义(1.2.)。引申义中有专业申引(1.2.1.)和非专业申引(1.2.2.)。专业申引是指画学中及止张彦远的约定俗成的解释,有些可以在今天能读到的魏晋画记中找到,有些是他曾读到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千万不要作过于简单的归纳……说出于某某说之类,这种科学按断不可轻下。同时要看非专业申引,这就是思想史的问题(即是科学问题而不是思想的问题),也必然对当时的学教政治和文化有精密的考察,这就是为什么要你一直修习历史和哲学史的目的所在。

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科学不是一回事,这就需要“思考阅读”。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以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因此,《历代名画记》又有另一种读法。你不必在意张彦远的意思是什么,而是在意艺术应该怎样,张彦远顺应多少,遗漏多少。如果你重作此论,应调整什么,弥补什么。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辩驳,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盖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顺他说!开始时,要读得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所以精读法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求道的门径。

我读初中时正遭逢“评法批儒”政治运动,规定要读古文,每读至“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心里就不安,总觉得是行将毁于“惰”(懒惰),怀疑是否“随”与“惰”形近而误。后来多次复读,才逐渐理解。“随”有二义,一是追逐欲望,对自己的向往和行为没有反省能力;其二是自己不能思想,以他人的思想支配自己,最后受制于某种信仰、理想、精神或理论,丧失自我的批判力,在时势之中为潮流所裹胁,甚至会在一个高尚的理由下违反人性,残害他人,破坏环境,掠杀精神上的异已;或因处处因袭他人,自己的精神不能整合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体”,一旦社会信念发生冲突,集体信仰产生危机就会迷失自我,变成衣冠禽兽(经济动物即为一例)。

以上强调思考阅读之思,俯读仰思之“思”也,当然是在读中思。这里还有两点要加以补充的:1.读后思;2.不读思。

关于读后思。通过《关于科学阅读》一信,你会发现要简便、完整、准确地吸收他人的思想,可以采用科学阅读方法,不加入自己的意思,那是科学研究的根据。比如我们研究“唯识”中“阿赖伊识”的.转变,就是思想史(科学)问题。虽然是哲学题目,但不是“思想”的那个哲学,而是“哲学学”中的哲学课题。我们就要研读天亲(世亲Vasubandhu)的《唯识三十颂》的梵文原本,藏文译本,汉语玄奘译本,汉语真谛译本,汉语般若流支译本,近代的德、法、英、日译本,再结合《成唯识论》,窥基《述记》,以考证天亲到底是什么。如果像熊十力作《破唯识论》那样,就不再是科学而是思想。但是熊十力的“破论”是在唯识中破唯识,虽在思想,但还只是宗教思想(有明确“他定信仰”前提的思想)。如果人们把“识”作为人本性的表记来看,重新思考它的变现,就会看到三种现象:1.作为“原因”的“识”(在唯识论中解释为“种子”),它是一切现象的成因根据,也就是说没有人

[1] [2] 

【读名著重在激发自己的思想】相关文章:

1.自己的思想作文450字

2.假期读名著有感

3.作文:读名著,感受生活

4.超越自己,激发潜能 -作文

5.读自己

6.简历重在“更新”(2)

7.重在参于作文

8.重在落实、贵在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