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试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时间:2021-10-01 20:51:3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场全方位革命,但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这场革命却似乎仍然是滞后的。因此,有文章批评说,"所有部委中教委最保守" [1]。确实,目前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仍继续沿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其主要表现。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集权式管理体制

试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部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照集权模式进行管理。至今,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高等院校都附属于行政机关。目前中国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仍主要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1998年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后,有些部降为国家局或被撤消,其下属的高等院校或下放给省市、或划转其他部管理。但从本质上讲,由中央部门管理高校还是由省政府管理,集权的基本性质并未改变。

  这种直接管理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大学校长、副校长的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各部门(包括教育部),校长主要对上负责。在这种体制下,校长不是通过竞争机制产生的;往往最适于担任校长的人未必能得到上级认可,而上级任命的校长却往往并非最佳校长人选。而校长及其属下的校内干部的地位高低,则与大学的行政级别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大学与学院享有类似于行政机关中的厅级待遇、专科学校则享有副厅级待遇,甚至有部分高校的校长地位更高,需由国务院总理来任命,此可谓中国之一绝!由于校长的任命充满了行政决定的色彩,结果不少想任校长的人并不是把这一职位视为一种为教育界服务的责任,而是视之为一种由上级政府赐予的权力(厅级)和待遇。自然,那些追逐如此权力和待遇的人们之间的缠斗,只能使学校的运转陷入不良循环。实际上,在高校(公立)这样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机构,本应采取民主的方法竞选校长、或由教授委员会投票选举校长,中央部门根本没有必要介入校长的产生过程,否则就越管越乱、越统越死。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大一统式管理有多种表现。在专业设置方面,教育部依旧像改革前那样编制统一的专业目录,这种做法有害无利。因为,只有各高校自己才真正了解,应如何根据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现在,教育部所编制的统一的专业目录既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趋势,更不适应高校的具体情况。例如,在最近确定的专业目录中,为了所谓的界限清晰,居然规定在经济学专业下不准出现管理这两个字,而在管理学下则不准出现经济这两个字,人为地割裂了经济与管理之间的联系。而在教育部组织各校人员编制统一的专业目录的过程中,由于对专业总数设限,于是每个学校的人出于本位利益,都倾向于保留本校己有的专业、削减他校的专业,人为地造成高校之间及其系科之间的矛盾。而每次劳民伤财、费力耗时地编制出统一的专业目录后,又很快过时落伍了。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硬性规定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政治理论、大学生品德修养等必修课。这些课的内容不仅与中小学的同类课程重复,而且既不属于知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