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俄罗斯外债:经济增长背景下的隐忧

时间:2021-10-01 16:46:31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俄罗斯外债:经济增长背景下的隐忧

 俄罗斯外债形成于推行经济改革的苏联时期,恶化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近两年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仍是挥之不去的隐忧。如何缓解外债压力,将经济增长和出口盈余带来的有限资金用于投资和建设,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轨道,是俄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般而言,外债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对于弥补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缺口,打破由于资本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外债可以使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提高0.5~1个百分点(注:《199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第64页。)。但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到期还本付息是借入外债的基本条件。俄罗斯的问题在于举债过多、管理不当,尤其是外债投向不合理,使巨额外债沉淀成为总成本的一部分。2002年俄需偿还外债140亿美元左右,2003年需偿还外债数额仍不低于2002年的水平。在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能源市场行情存在很大变数的情况下,俄能否顺利渡过还债高峰期,是其经济是否已摆脱危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观察点之一。

    一  俄罗斯外债的形成

  据俄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01年10月1日,俄主权外债和银行外债的总额合计为1342亿美元。其中,主权外债1193亿美元,银行外债149亿美元。在主权外债中,俄独立后借的新债为539亿美元,继承的原苏联债务为649亿美元,地方政府借债5亿美元。从以上数字看,俄外债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不高的。俄外债问题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衡量外债风险和偿还能力的各项指标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且其偿债能力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存在很大变数。

  俄外债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混乱,统计数字出入很大。

  首先,对外债的定义不清,各部门债务分类和统计方法差异较大,为准确确定债务规模造成很大困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CED)和世界银行(WB)等四家国际机构联合组成的国际外债统计工作组做出的定义,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负债。俄关于外债的定义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内债法》规定,国家内债和外债按货币标准进行分类,即根据产生债务的货币划分为内债和外债。随着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以及逐渐取消办理外汇业务的限制,1994年通过的《俄联邦政府对外借款和俄联邦向外国政府、法人和国际组织提供国家贷款法》做出规定,外债是指从国外借入的、产生国家财政义务的贷款。此后,随着经济情况的发展,俄罗斯内债和外债逐渐融合起来。由于在国内发行以外币标价的有价证券,一方面使非居民的资金大量流向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这类内债工具市场;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国内外币债券”形式存在的“国内外币债务”。随着欧洲债券的发行及其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配销以后,两种国债的融合过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使用的外债定义是:俄联邦政府从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私人公司借入、尚未清偿的或俄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担保借入的、尚未清偿的全部贷款及利息总额(注:〔俄〕д.л.格洛瓦切夫:《国债理论及俄罗斯和国际外债实践》,莫斯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但在具体统计中,各部门仍各自为政,导致统计数字混乱,以至于财政部长库德林在杜马介绍外债情况时,议员们对外债规模提出了很多质疑(注:〔俄〕《独立报》2001年9月27日。)。

  其次,外债管理政出多门,职能分散,是导致外债规模失控的制度因素之一。俄罗斯独立以后,财政部、经济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对外借贷,也都被赋予外债管理职能,没有统一的国债管理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外债规模控制无从谈起。直到1998年,俄才将外债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