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时间:2021-09-05 14:02:03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乡镇党委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三农问题,根本是农民,核心是增收,关键是发展。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乡镇党委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近几年来,乌江镇党委在明确工作重点的基础上,以发展为主线,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紧紧贴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逐步增强领导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能力。   一、改进领导方式,以“服务”求发展   几年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乌江镇党委政府曾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搞整体推进,个别村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农民种这种那。这样做一方面侵犯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出现软抵抗,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领导当前的农村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乡镇党委必须转换工作的运行机制,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要通过服务,求得广大农民群众对自己的依赖和支持。在农村和农业工作中,乌江镇党委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服务型党委、政府的口号,通过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涉农站所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1、政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是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农业的结构调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乌江镇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镇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努力在全镇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的环境。如为推动林蒲蔬菜基地的发展,党委出台扶持政策规定,农民每新增一亩大棚蔬菜,当年免收农业税费并补助500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地有技术的农民来乌江镇发展大棚蔬菜除享受以上优惠待遇外,还由所在村支部帮助解决户口迁入、宅基地安排、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不但激发了本镇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还吸引安徽和县一大批种菜能手来镇落户。他们带来了新的品种、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本地蔬菜生产的水平和效益。由于引导得法,林蒲的蔬菜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一千多亩快速发展到三千多亩。   2、科技服务。镇党委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农民生产的需要,每年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都在十五期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及养殖专业户3000人次以上。其次,依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全镇的农副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努力创名牌,通过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本镇农副产品的市场效应,帮助农民增收。2003年,乌江镇分别有大棚蔬菜、乳黄瓜、茶叶和草鸡蛋四个农副产品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品牌,并获得批准。三是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田头、塘边、圈头为农民上门服务,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3、流通服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是不知道该种什么,二是担心农产品收上来后卖不出去。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乌江镇党委、政府一是组织信息员队伍在周边大中城市跑市场,把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二是把培养和造就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在林蒲村和五一村分别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蔬菜和苗木营销队伍。镇还抽出一批营销能手成立了乌江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同时还投入30多万元,在林蒲村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基本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今年镇有关部门通过市场信息,为林蒲村菜农引进了伊利沙白小香瓜新品种,取得了大丰收,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尽管受非典影响,还是取得了全村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好收成,是其他粮食收益的二十多倍。   二、发挥“三个效应”,以“带动”富农民   讲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让农民看。要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取得经济上的最大收益,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头人领着他们干。乌江镇党委、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努力在示范、规模、带动六个字上下功夫,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心里踏实。   1、培养排头兵,发挥示范效应。镇党委通过积极组织精心谋划,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领办或创办示范基地。一个新的项目引进以后,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村组干部、共产党员要带头示范。以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广大的农民树立样板。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乌江镇现已形成科技示范户300多户。典型示范的作用是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替代的。林蒲村现在的几千亩大棚蔬菜,最早就是在村支部的几个党员创办的八九亩示范园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精心规划,发挥规模效应。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引导,农民单一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不会长久,很容易自生自灭。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乌江镇党委、政府十分珍惜农民群众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发展经济的热情。他们在看、算、干三个字上下功夫。首先是看,发动组织群众和村干部到示范点去参观学习,观摩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其次算好经济效益这本账;第三因势利导,以市场为导向,搞好近期、中、长期规划,强化区域布局,搞好生产规划;第四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农庄经济在乌江镇原先只是几个城里人在农村承包几十亩荒地搞种植和养殖,刚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其逐步发展,在市、区领导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敏锐地认识到其潜在的'巨大生命力,及时加大了农业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导了一大批农业开发企业和城市个体工商户来镇进行农业开发。经过两年多时间,先后有三十二家农业投资企业和个人来乌江兴办农庄,共流转土地一万三千多亩,总投资近3000万元。形成了沿宁乌路连片开发、独具特色的十里农庄经济开发带。从去年开始,镇党委、政府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及省市有关部门对十里农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其规模经济的效应日益显现。   3、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带动效应。党委、政府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利益和市场的牵引,让种植、养殖大户或农业生产和周边分散的农户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化解农民种养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乌江镇九九年以来就由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和扬州三和酱菜厂合作,大面积生产乳黄瓜,由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向农民保护价收购,为农户取得了可靠的经济收入。乌江镇帅旗农庄在抓好自身生产的同时,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养殖肉鸭20多万只,种植林、果、苗木、花卉300多亩,并和农民签订合同,保证收购和销售。金盛田公司在乌江镇大力发展意杨种植,带动全镇农民利用家前屋后、拾边地及责任田种植意杨3000多亩。   三、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促繁荣   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的方法加以解决。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如何减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能否按时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也是乡镇党委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乌江镇地处苏皖交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针对本地实际,镇党委近年采取了四项措施,在富裕农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是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问题。镇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把劳动力输出作为考核指标下达到各村支部,每年按照20%的速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输出农业剩余劳动力40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2%,这些输出劳动力每年可创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户均近5000元。   二是通过发展农庄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全镇现有农庄32家,农庄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成了在自己家门口打工的农业工人,据统计,全镇农庄每年用工250多万个,可为周边农民创收800多万元。   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吸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业企业工人。乌江镇党委、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手段。几年来,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先后引进了乌江消防、东佳船业、丰利兴化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先后吸纳本镇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目前尚有一大批较大生产规模企业已经正在准备来镇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通过对外招商,引进企业来镇落户,近年内可望彻底解决全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党的十六大关于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要求,要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这充分显示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指明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乌江镇结合地处沿边的特点,积极实施边贸小城镇战略,先后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同时结合户籍改革和居民点缩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入集镇发展第三产业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乌江的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由原来的不足千人发展到6000多人。目前,镇党委、政府正按照要让全镇80%的人口住到集镇上来的要求,对乌江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大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集镇人口的生活质量。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相关文章:

着力解决关键问题 加快新区发展步伐08-17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07-31

解决“三农”问题不妨做做“农退”文章01-20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05-06

农业现代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11-05

农商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11-22

积极推进“两个率先” 加快顶山城市化进程06-09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10-18

在科学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