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

时间:2021-10-01 11:23:48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

  1、谈论中国现代化的矛盾,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算是现代化,中国有没有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为了更有效率地控制自然世界以便利人类生活,而使政治、经济、技术等等所有领域的活动和制度系统地理性化的过程。[1]

    从讲求“效率”这一点来看,现代化并不追求“公平”。从“便利”人类生活这一点来看,现代化并不带来“幸福”。从“所有领域的活动和制度系统地理性化”这一点来看,一个社会倘若只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现代化”,即没有“系统地理性化”,那就不算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例如在城市交通领域,一个城市光有许多先进的汽车,而没有合理的交通制度和驾车者对这种制度的自觉遵守,交通就没有效率,不但不便,而且危险,这当然算不上已经现代化。在这几年汽车猛增的北京城里,塞车之严重,常使人慨叹“不如骑自行车”,老百姓中又流传一句话:“不想活,买摩托。”这表明北京的交通不能说已经完全现代化了。

    相比技术现代化而言,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制度现代化是更困难也更根本的。现在中国在制度方面最现代化的领域也许是经济,但经济领域不合理从而造成资源配置和开发无效率的陈规陋习,仍然比比皆是(政府干预经济和权力寻租现象,只是其中之荦荦大者)。仅就房地产业而言,大量存在的“有房无人住,有人无房住”现象,就是“不合理性”的一大表象。至于政治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活动和制度,与系统理性化的标准就相去更远。所以,整体而论,尽管有了近一个半世纪的曲折奋斗和艰苦努力,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却尚未完成。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尚未完成,另一方面,已经局部实现的现代化又已表现出一些负面后果,引起了一些否定性的评价。尽管如此,在中国,由于一般民众认为现代化能满足自己提高生活水准的愿望,政府认为现代化能实现自己加强国家力量的要求,因此,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2、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和早期阶段与基督教关系很深 ,关联颇多。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现代化涉及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医疗、卫生、妇女、体育、社会福利、新闻、出版、政治、法律等等领域,不少基督教传教士和教会的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

    在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先进人物对现代化的认识,还只处于工业技术可以富国强兵这一水准上。而在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叶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先进人物和知识分子已开始加深了自己对现代化的认识:科学和民主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赛先生”和“德先生”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科学就是人在了解与控制自然方面的活动之理性化,民主就是人在了解与管理社会方面的制度之理性化。然而具有讽剌意味的是,从总体上说,中国知识分子一面把德先生和赛先生奉为上宾,一面却把德赛二先生的引荐人“基先生”视若寇仇,对作为现代化引介者的基督教采取了冷漠、怀疑或敌视的态度。如果说, 在19世纪下半叶反教运动中十分活跃的下层官绅和民众,由于自身没有现代化的意识,因而毫无自相矛盾的话,那么,在20世纪20年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