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论文

时间:2021-09-21 10:09:00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论文

  摘要: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突出了运动主线与健康主线;在实施课程目标过程中应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注意水平目标的横向与纵向的相互联系,有重点地给予落实,这对于有效地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论文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季浏,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论文】相关文章:

新体系物资管理论文04-15

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探析论文01-23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及启示论文01-07

建设创新体系的思考07-12

高校融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析论文01-09

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论文01-05

国家创新体系与设备工程07-14

修正总吨的新体系及扩大应用07-12

试析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