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组织模式及整合论文

时间:2021-05-28 09:04:40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体育组织模式及整合论文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体育组织模式及整合论文

  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本校教师,闲暇时间相对充足,有时间、精力进行体育消费和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证;其三,人力资源优越。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地,在教学、科研、训练与健身指导等方面集聚了众多人才,训练专业、表演专业完全可以组建高水平队或竞技表演队为市场服务;其四,物质设施丰富。优越的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充裕的图书资料等为体育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组织模式

  2.1校企一体化的组织模式

  校企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是用比较专业的运动技能指导大众健身;用比较优质的健身服务树立企业长期品牌形象;用比较独特的营销方式传播运动文化;用比较优质的健身服务引导运动消费,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推广全民健身,最终实现多赢。校企一体化高校产业组织模式的经营项目有:体质的监测,运动处方的制定,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的组织策划与推广;体育文化演出的创意编排与宣传推广;体育中介如代赛项目、体育家教服务、体育保健、体育旅游等[3]。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指导作用,企业也可以进行营销、推广体育服务。

  2.2企业、俱乐部投资,在高校自建后备梯队模式

  高校提供地点、场馆,企业、俱乐部投资,在学校里建设后备人才培养梯队,满足大学生体育走向职业化道路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可以减轻建设、培养的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俱乐部可以利用高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并从中获利。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是一种具有较强资产专用性的稀缺资源,这种模式减少了俱乐部在运动员交易上的被动局面,降低了球员市场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也降低了俱乐部与运动员沟通环节的繁琐及信息不对称,大大防止机会主义的产生[4]。但这种模式缺乏长效机制,容易出现利益纠纷现象,没有成绩、效益的时候,双方投资都存在疑虑,出成绩时,利益分配又受到挑战。

  2.3俱乐部+管理人员+运动员模式

  俱乐部﹢管理人员﹢运动员模式是以管理人员为媒介,运用市场把俱乐部与运动员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当今各个职业体育联盟引进运动员通常采取的方式。俱乐部要想获得称心如意的运动员,可以不必自己四处奔波,通过管理人员的中介作用获得。但是,管理人员的诚信成为此模式的关键,如果管理人员贪图小利,就会失去后来合作的机会,也会导致俱乐部无法按期开展工作,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监管的成本。

  2.4俱乐部+校内场馆+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这是一种以俱乐部为核心,通过与高等院校、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促成高水平运动员市场化的培养模式。俱乐部在这种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是高校运动人才的消费对象,也是高水平队员培训、参与的方式,而高校、场馆管理者是这一模式的最终执行者,主要负责高水平队员的文化教育、生活后勤保障等。这种模式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发挥俱乐部的专业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的优势。但是,这种模式中俱乐部对高校场馆的投入、监控成本高,容易出现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中途退出的现象。

  2.5企业+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员、裁判员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企业出资、管理、监管,由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员、裁判员进行传授、培训的模式。以前高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体育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却很少过问,了解市场的需求也很少,再加上不愿把经费投入体育比赛或表演上,导致运动员、裁判员业务素质过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通过企业的介入,与高校联合培养,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培训运动员、教练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的问题。当然,企业管理和高校体育教师之间易出现矛盾,企业是为了赢利,而体育教师由于职业道德、责任心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

  2.6产品开发+代理销售+咨询服务模式

  高校具有办校、办工厂的条件,体育产品在高校开发起来相对容易,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社会上也比较容易受到认可。同样,高校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代理产品销售也具有优势。众所周知,体育咨询服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的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体育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代理、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都可以通过高等学校进行,一方面高校获得利益,另一方面扩大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有利于高校的生源优化、就业推广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3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整合策略

  3.1加强体育产业政策引导,完善相应法规建设

  政府应把高校体育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切实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高校体育产业的金融、财税政策;规范并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尽最大努力完成高校体育产业的优化和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督和管理[5]。努力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与国际体育产业及体育产业市场规则接轨。(本文来自于《体育科学研究》杂志。《体育科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3.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后勤管理人员都应更新观念,强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态度和意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采用资助、有偿服务、联合办理等有效方式,广泛吸纳社会的资源、资金和技术,以此弥补高校资源不足的现状。明确体育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等,这样可以避免多个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减少无关紧要的干预,建立管理机构,坚持多种经营的方针,使经营者有独立自主的权利,能发挥资源最优化配置与资源利用,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6]。

  3.3规范高校体育产业的中介市场,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放度

  体育产业的中介市场发展较晚,规模不大,还规范形成,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体育产业中介市场成为我国后奥运时期面临巨大冲击的领域,也是潜力巨大的领域。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应大力培养体育经纪队伍、中介服务品牌,推广体育产业市场的中介服务,包含经纪、代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还应大力推进协会实体化,培育高校体育用品协会、器材服装配备,切实服务于体育、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消费者,发挥好“纽带”、“帮手”、“桥梁”作用,逐步突破体育产业中介的“瓶颈”。

  3.4发挥高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

  我国高校拥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人力资源(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设备资源(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充足的训练场所),人文环境资源(图书资料,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这些资源都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注重培养体育运动的专业化、特色化。未来高水平运动员中肯定有部分是在高校里培养和产生的,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的学习、训练、研究一体化打下基础。

  3.5加强对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成为高校体育产业良性运行的源泉。在培养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时,不能只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把他们放到社会中去锻炼、实践、磨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当然,这些培养队伍也可从社会中聘请和雇用,从社会中锻炼出来的专家熟悉市场运作机制,懂得社会需求,再结合高校体育理论,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6增加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社区资源的融合度

  长期以来,被誉为“象牙塔”式的大学校园与社会总是隔着篱笆,高校里面的认为外面太吵杂、社会化,外面的认为里面的太保守、太高傲。实际上,开放的高校应该是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否则,不懂社会的大学迟早要落伍。体育资源同样需要高校与社会、社区相融合,高校具有体育教师、心理学家等社会急需的健身指导的人才,社会、社区具有资金、信息等资源,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只有与社会、社区体育资源相互融合,高校体育产业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在社会市场中得以长久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产业是个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由于受管理体制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协调配合不力等方面的制约,实践起来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它具有消费群体稳定、闲暇时间充裕、人力资源优越、物质设备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开展的校企一体化、俱乐部和高水平训练队、产品代销等多种组织模式,使得高校体育产业更具活力和魅力。教育及体育的行政领导、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针对当前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都应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政策,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探寻适合高校发展的体育产业项目和发展模式,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挖掘自身优势,促使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打开高校体育产业组织模式的新思路。

【高校体育组织模式及整合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与拓展训练的整合论文05-14

高校体育场馆整合思路的论文09-18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1-15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5-13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运用论文04-20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10-22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论文01-03

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论文09-20

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模式论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