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探析论文

时间:2021-09-01 12:18:56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探析论文

  一、湘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资源的田野考察

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探析论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音乐之乡”的美誉,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而苗族、土家族的音乐最为突出,表现形式更是繁复多样。据调查得知,迄今为止,湘西地区的民间歌曲就有近1000多首,内容包括劳动号子、山间民歌、田园小调、古歌传唱、习俗叙事;民间歌舞形式近24种,均是以“歌、舞、乐”为一体的祭祀类、娱乐类、参战类、劳作类的形式进行展现;民间器乐30余种,主要包括吹奏民乐、弹拔弦乐、打击器乐、合奏民乐;戏剧音乐9种如苗戏、傩戏、阳戏、花灯戏、坐堂戏、土地戏、北河汉戏、辰河高腔戏;民间曲艺5种如渔鼓说唱、莲花落、九子鞭、三棒子、古老话等。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民间的文学、美术、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医药、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系统性、群体性的民族特色和标识,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供了有效途径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范式。

  这些五彩缤纷的艺术门类相互依存、互相渗透,推动了湘西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的宝贵资料,为民族高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前提条件

  民族地区高校多建于民族地区,是国家为培养民族地区人才而建立的高等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了培养优秀民族人才。因而在民族高校结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课堂教学,既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办学宗旨,又展现了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性、合理性、独创性的教学手段及优化教育结构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民族地区高校将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课程教学要注重科学性是指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针的课程,切实可行地针对各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实施,培养、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改变原有课程管理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材培养的需求。以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选址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吉首市,学校的办学提出了“立足大湘西,辐射大边区,服务‘富民强省’,将吉首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为战略目标。近年来,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在音乐舞蹈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该院教师积极参与民族民间音乐调查并从中选取了大量适合本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音乐资源编撰成《土家族打溜子传统曲牌精选》、《湘西民歌精选》等教材,常年聘请土家族打溜子国家级传承人田隆兴进行课堂教学,并在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增加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歌舞,在民族合唱课程中加入了大量改编的苗族、土家族合唱曲目进行排练等。

  (二)讲究合理性

  所谓合理性,就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吉首大学位于湘西,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这所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舞蹈学院课程资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进行合理化的选择,科学化的利用,使其发挥出内在的教育价值,民族高校音乐教育真正承担起传承、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探究的问题。吉首大学施行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进行合理选择,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民族习俗功能等全方位、全学科的综合素质发展,并达到了有效促进优化教育结构的目的。具体而言,湘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资源丰富,而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课程设置不是一味的照搬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吸纳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行有效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教学。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多为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将这些口头传承技艺引入课堂就应该考虑其变异性。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就遵循了传承规律,将艺人请进课堂进行当面教学,做到了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教学的合理性。

  (三)突出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革新性,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时更应该关注其创新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方向上进行了革新,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民族地区高校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就是办学出特色,办学立足于民族地区。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教学不能跟风也不能盲目的全盘吸收,而应该突出其创新性。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于2004年10月成立,从1983年创建民族音乐课到1984年设立音乐教育专业专科进行招生,到1993年增设民族舞蹈专业方向;1996年,民族音乐科升格为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由专科升为本科,学制4年。1998年,舞蹈专业方向升为本科专业,学制4年。1999年,音乐教育专业(学制4年,本科)改为音乐学专业(学制4年,本科)。200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12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列入2007年度第二批高等学校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二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民族特色树形象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引进、培养、整合、规划、指导”这10个字上。“引进、培养、整合”都是着眼于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就是引进本土民族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行课堂教学,如土家族国家级传承人田隆兴的引进,“培养”———就是对已有的人才的培养提高,先后选送大批年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学历提升和学术访问;“整合”———就是整合学校相关研究人员,形成学术团队,建立了苗族巴岱研究基地、桑植民歌研究基地等;“规划”则着眼于建设目标。“指导”———就是学院经常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办学和教学等方面进行讲学和指导。因此,取得了不少的成绩:1995年中央电视台就对学院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专题报道,另有以土家族打溜子为例的教改项目《土家族打击乐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根据湖南桑植民歌改编的《花大姐》女声合唱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合唱节获得银奖。2001年,学院的教改项目“挖掘乡土素材,吸取现代艺术教育成果,走出一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路途径”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确定我院《声乐》课程为200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已成为湘鄂渝黔边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保护、开发和创作的重要基地,并培养了众多的民族音乐艺术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

  三、教学策略

  在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教学,就是要把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音乐转化为高校课程资源,将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学校的平台进行教学和传承,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服务于课堂。

  (一)科学编撰本土教材

  自编自撰的地方乡土音乐教材,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民俗特点,是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高校课堂的特色资源,也是多样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撰写好地方乡土音乐艺术教材,使其达到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民俗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适用性的统一,是高校编撰人员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与当地文化宣传部门合作,聘请民间传承人为师,虚心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参阅馆藏文化部门收集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料,深入细致的对民族地区民族民间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在这一基础上认真筛选,编撰出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教学需要、突出民族地区办学特色的有力资源。

  (二)课堂内外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

  一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聘请当地有名望的民间艺人、传承人来校讲学,利用本土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展演,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宣传,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热情,搭建学习平台。二是在实践活动中,组织教师、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和采风活动,感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体验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教学的价值

  (一)民族高校施行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深化了教育改革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人们之所以需要它,视其人类的精神食粮,是因为它能给人美的享受,情感的愉悦。民族民间音乐也不例外,它是人们劳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体现。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该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如苗鼓、苗歌、阳戏、辰河高腔、土家族打溜子、白族仗鼓舞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缺乏生活也不会产生这些艺术形式,将失去其灵魂。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将本土音乐引入课程资源的教学中,应提倡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场域中体验这些音乐形式,学习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时应关注其文化生境,并注意其流变特性。

  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目的在于有效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教学激发他们对本土民族民间的学习热情,多元地学习音乐,从而提升深化音乐教育改革。

  (二)在民族地区高校施行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和创新发展的,具有本民族鲜明特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并渗透在区域文化的各种形式中,且与地方经济、民族习俗、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在民族高校施行音乐课程资源教学,可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产业文化开发的价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民间的文学、美术、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医药、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系统性、群体性的民族特色和标识,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供了有效途径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范式。为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本土民族民间课程资源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课堂教学,既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认识,也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和保护举措,从而促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意识。同时,湘西民族地区把本土民间音乐引进旅游文化创意开发,不仅提升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人才就业率,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专业知识的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是艺术院校教育改革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发展地方文化和经济,培养国家人才所采取的一项教育范式探讨,只要我们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遵照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特色学校。

【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薪酬设计探析的论文10-08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07-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09-12

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论文09-09

民办高校品牌建设探析论文09-16

国际劳工标准的本土化探析10-18

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探析论文05-28

高校体育课程安排方式探析论文05-22

高校文秘工作的质量评价问题探析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