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时间:2021-10-02 17:31:4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调动情感,学生才能乐于理解、接受、记忆和运用。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呢?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一、设计精妙导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学习新课之前,用优美而精湛的语言导入,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契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好的老师,总是精心设计语言,三言两语就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是,可这样设计导语:“我们刚刚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春》,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但是否只有春天才惹人喜爱呢?不,冬天也一样有其可爱之处。不信?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语言大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这样导入,虽没有浓郁的文学韵味,没有高雅的情境,但语言精练,层次分明,概括复习了旧知识,再随势导入新课,使人印象深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论语六则》,教育家魏书生这样导入:“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呢?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自然高涨。

    导语还可从解释课题入手,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审题,了解学习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如教学《将相和》时,可这样释题:“《将相和》这个课题,‘将’指谁?‘相’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了问号,达到开“窗”窥“室”之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形导入、以趣导入、以疑导入,以知导入等,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当,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指导反复诵读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课文,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朱光潜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因此,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不仅有利于获得语感,更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感悟自得,通过反复诵读来由“感”而“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角、听觉表现出来的。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自会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和语气上掌握朗读这篇课文的技巧,仿佛可以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中传送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天的活力的美丽的“春风图”。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有利于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海燕》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使学生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能让学生逐步体验到作者浓浓的乡愁,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

    余光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