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要使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得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4、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各自喜欢的缘由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三、品味语言,把握修辞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四、模仿课文,写作练习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的凝练而又富有动感多余眼,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那些茂生生的后生身上,从那隆隆四安塞要构声中听到了生命的力量!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而这当中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安塞腰鼓将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地震撼人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 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中没有观赏过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 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 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 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 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2~3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 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 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 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 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自读、分读、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 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 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 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三、分析内容,理清思路。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5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5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 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 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 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 思想感情。
反复句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 塞。”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 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五、知识拓展
陕北民俗:春节扭秧歌、吹唢呐、耍狮子、舞龙灯
陕北艺术:秧歌、腰鼓、民歌、剪纸、泥塑。
陕北饮食:以杂粮为主,有小米、高粱、荞面、南瓜、红枣、米酒等。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 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 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 章感人力量。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配乐朗诵,录成音频。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优质课一等奖《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 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 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 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 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设想 :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
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 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导语:《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资料,在美读中品赏领悟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蕴涵的生命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会儿每组找一个发言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你们组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老师多媒体出示"安塞腰鼓的文字资料"。(教学参考171-17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安塞腰鼓的魅力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腰鼓表演的场面,看看读后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印象?请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2)狂舞:纵情的跳舞。
(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 :极度兴奋。
(6)晦暗(hui :昏暗,不明显。
(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9)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0)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
(11)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2)辐射(fu):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13)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4)淋漓(lin li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二、导人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17课 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 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4] [5] [6] [7] [8] [9]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AB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安塞腰鼓
陈喜莉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