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为大家提供岳阳楼记课件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岳阳楼记课件1
岳阳楼记复习课件
一、复习目标:
1、作者简介及作品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二、复习过程:
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复习作者和作品主题。
(1)范仲淹,字 , 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 》,我们曾学过他的《渔家傲》。
(2)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中心思想: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知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3.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二、古今异义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
今义:
4. 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
(2)横无际涯:
(3)朝晖夕阴:
(4)大观:
(5)前人之述备矣:
(6)山岳潜形:
(7)薄暮冥冥:
(8)翔集:
(9)岸芷汀兰:
(10)长烟一空:
(11)何极:
(12)樯倾楫摧:
(13)郁郁:
(14)把酒临风:
(15)微斯人:
(16)吾谁与归:
5.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6.文意理解。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 15)在文中,“进”是指“ ”,“退”是指“ ”。
7.课文内容总结:理清行文思路和具体层次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叙事:第一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写景抒情):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喜悦心情。
第三部分(议论)第五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对腾子京的劝勉和归箴之意。
三、教师延伸:
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仕途进退的原则,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问题探究:
1、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2、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岳阳楼记课件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 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 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 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 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 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 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略
岳阳楼记课件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⑴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 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4、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⑴ 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⑵ 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⑶ 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⑷ 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新授
1、学习课文第二节:
⑴ 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⑵ 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⑶ 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⑷ 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⑸ 背诵本节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节:
⑴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⑵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⑶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⑷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⑸ 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⑹ 背诵这一节课文。
3、学习课文第四节:
⑴ 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⑵ 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⑶ 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⑷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⑸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⑹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三、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1、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⑴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⑵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⑶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⑷ 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3、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⑴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⑵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4、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