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时间:2017-05-02 12:00:00 诗句 我要投稿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

欧.亨利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主题。

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作家欧?亨利小说的“含泪的笑”的艺术讽刺效果。

3.通过鉴赏分析,了解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状况,广大平民生活的无奈及美国自由繁华的表面下蕴藏的罪恶。

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具体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含义。

2.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和了解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

3.注意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4.立足全篇,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1.苏比的形象对揭示19世纪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意义。

2.作品中体现的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开端部分

一、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美/欧亨利、法/莫泊桑、俄/契诃夫)

他做过多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的钱被盗,被指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在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移居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他的《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 片叶子》、《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近百年来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

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三、预习总结

通过课前预习,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并能认识其中的生字,解释生词。例:

hán? shòu yì zhào yè zhōujiū

引吭高鸣 冬狩 游弋 肇事 摇曳 啁啾

1、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2、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3、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4、醍醐(tihu)灌顶:佛教用语,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聚集的油,味甘美。

例句: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5.煊(xuan)赫一时:名声很大,声势很盛。 例句:他要做个?赫一时的人。

6.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例句: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

7.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8、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9、铜钮扣:警察制服上的铜制钮扣。 这里指代警察。

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五、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5、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6.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美国社会的残酷,美国社会竞争激烈,富人只会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所以苏比的这种想法是社会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了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所以,他的这种想法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

7.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上一篇:关于生活感悟的句子有哪些  下一篇:李白借酒消愁的句子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相关文章:

1.《警察和赞美诗》..

2.读《警察与赞美诗》有感

3.《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4.大树和警察作文

5.「宋嘉骅」《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6.春天的赞美诗

7.警察与赞美诗

8.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