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诗歌题材

时间:2021-11-09 08:49:54 诗句 我要投稿

-常见的诗歌题材

常见的诗歌题材编稿:程彦芳 审稿:王 娜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 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 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 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 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 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 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 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 以主观题为主; 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 以鉴赏为主。 诗歌按照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掌握各自的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特点,有助于诗歌 鉴赏。 知识讲解 【高清课堂:诗歌内容的理解 ID 357101 列举诗歌题材内容的分类】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 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 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或包涵生活的哲理, 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咏物诗的特点 (1)形似,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其所处的环境。 (2)神似,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写出人的精神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 等。 2、鉴赏咏物诗注意把握以下角度 (1)提炼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分析意象的外在特征、所处环境特点; (2)挖掘意象内在品格和精神,联系诗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所言之志;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例 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逐” 字写柳枝追逐春风, 运用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 用一“逐” 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 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 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 【解析】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大致写于大中五年 (851) 。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 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 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 凄凉的环境。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 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 正是诗人自己身世 的生动写照。 咏怀诗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 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咏怀诗的特点是 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咏怀诗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常用的手法。 1、咏怀诗常见类型 (1)积极入世的情怀,它所表现的是忧国忧民之情,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这种情怀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如杜甫《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 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隐居避世情怀,在社会政治黑暗的时代,在诗人的身心受到了压抑、创伤、挫折 的情况下,诗人的精神超越于污浊的世俗之外,进入到一个逍遥自由的境界,这种情怀主要 来自于老庄的思想, 特别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于中国艺术,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李白 《宣 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又如苏轼《临江仙·夜饮东 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3)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还可以包括思亲、送友、怀乡、 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2、鉴赏咏怀诗,注意把握以下角度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咏怀诗往往因事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样的诗歌,首 先要了解诗人感慨的事,引发感慨的事由不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如 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写出游路上遇雨、没有雨具、雨后又晴,这样一件小事,诗 人由此发出既不会为忧患动摇、也不会为喜乐忘形的人生感悟。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咏怀诗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即作者不重客 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 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 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 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 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再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品行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才 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 征诗人自己”)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 怀。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阮籍(210-263) ,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主要作品有《咏怀诗》 82 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 《咏怀诗》 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后人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 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1)根据凤凰“饮醴泉” 、 “栖山冈” 、 “彻九州” 、 “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初步判断出 凤凰志向远大。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高洁” 。 (2)可以回答托物言志、象征、比兴其中的任意一种,这也是“咏怀”诗歌的总的特 点。至于情感,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 ,根据它的心情“催藏” 、 “恨” 、 “心伤”几个 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 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的。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 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 叹史实、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 且多用典故, 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大多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1、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感伤兴衰,借古讽今 ①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有国家民族的前途命 运。(2)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些咏史怀古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类比对比,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作者在咏诗怀古的同时, 融进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具有强烈的个人 意识。或借古讽今,别有寄托;或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后人。 2、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2)领悟诗歌感情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简析加红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整首词幽 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 (1)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 “今古河山无定据” ,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 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 “画角声 中,牧马频来去” ,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此类题目,首 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 “深 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 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 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做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找准手法就 找准了赏析点;另外,基本的鉴赏术语要掌握,必须结合诗歌做分析。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的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 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 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 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1、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4)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即把握诗歌意象,古诗意象常寓繁于简,以高度浓缩的 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 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 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 知人论世,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 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 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 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例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 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 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诗是作者被贬安徽滁州期间所作。欧阳修被贬滁州,他在此地游山玩水,留 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他对琅琊山上的各处美丽的景点,非常欣赏,为歌咏六处胜 景,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 ,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 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 喜爱并乐在其中。 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 反而对考生的 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 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 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 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 ,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 (2)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 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 , 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 具体作用。 赠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 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动辄多年, 再会难期,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 ,或留给居者(留别)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鉴赏赠别诗可以把握以下角度。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诗中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物象(柳 树、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瘦马等)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想象、虚实结合等。 例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 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 体分析。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 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这首七绝是在作者王昌龄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诗人在送别朋友之 时,没有一个字提及自己的忧愁,读者却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惆怅。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 的手法,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是虚拟。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 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歌具有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 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 出“愁”情, 即借酒消愁, 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 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 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 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 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 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登高凭栏诗 古人登高临远常常写景抒怀,于是便有登高凭栏诗传世。诗人通过登山、登楼、登台、 登塔写景、叙事、言志,表达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所以诗歌中言愁 叙悲的倾向尤为突出。 1、登高凭栏诗表达的情怀 (1)感叹羁旅流离之苦,抒写思乡怀人之情;(2)抒发壮志难酬之忧,表达忧国忧民之志; (3)即景畅谈人生哲理,或胸怀进取之情,或心存归隐之志; (4)有些登临之作并不一定赋予了什么深远之意,仅仅是诗人登临写景,一抒畅快心 意,一绘江山形胜。 2、登高凭栏诗的鉴赏角度 (1)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 志,各种方式融会贯通,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多层次、多角度表达纷繁复杂的思想情 感; (2)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写景抒怀是登高凭栏诗的主体,大多数诗歌先叙事写景, 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主旨。 例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答案】 (1 )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 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 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 筑台, 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 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 恒的存在!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 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 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 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 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 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 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 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爱国诗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 留下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优秀诗篇: 有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抒发爱国情操,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有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保疆精神,表达诗人为国建 功立业壮志的诗篇;有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和平统一的诗篇;有表达年迈力衰仍一心为 国戍边,至死心系国家统一的诗篇,等等。这类诗歌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 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例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 内涵;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 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 可) 【解析】舒頔生于 1304,死于 1377 年,处于元明之际。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 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 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 通过纪怀屈原, 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 节烈。 (1)本题是对_常见的诗歌题材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 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 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 对比。 边塞诗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代表作家有高适、 岑参等诗人。 盛唐具有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 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 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宋朝时期,统治者昏庸,山河沦陷,不 重用人才,边塞诗多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进行批评。 1、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月、北风(朔风) 、朔云(寒云) 、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雨 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辕门、长云、号角、战车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长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瀚海、轮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与战争有关的人: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 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少数民族:胡、羌 、羯、夷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中常见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2、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激情,洋溢着昂扬进取的豪迈,表现 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士以身许国的气概; (2)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和家人的离愁别恨,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广大士卒及其亲人的深切同情,描绘对和平、美满、幸福生活的向 往。 (3)反映对帝王穷兵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荒淫失职或贪功启衅的怨恨,揭露军中 苦乐不均,表达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4)描绘边疆雄伟奇丽的风光、民俗风情,表达对祖国边疆山川风物的热爱和向往, 讴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3、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夸张、对比、用典、渲染、衬托、虚实结合、借景 (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例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 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取得 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 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 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1)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 (氛 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 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 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题型解读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 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 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 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 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 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题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 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 征。 (2)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该题第一问, 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解答第二问,则 要分析词中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解答第三问,应联系词后注释,结合写作背景 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答。 例 2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 情。 【解析】 (1) “粉黛”借指歌伎, “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 “何处笙箫”自然是反 问。 “粉黛” 、 “娥眉” 、 “红颜” 、 “倾国”等都指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 、 “胡 琴” 、 “羌笛”古诗句中常代音乐。 (2)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 。第一问, “黄花”指菊花, “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 、 “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 “飘飘” 、 “滔滔” 、 “有些蝶飞” 、 “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 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 感慨。

-常见的诗歌题材

【-常见的诗歌题材】相关文章:

我爱我家作文 诗歌题材11-16

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转)03-09

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转)03-09

题材05-21

我爱我家作文 诗歌题材 -小学生作文大全01-01

母亲题材作文08-22

榕树题材作文08-05

感恩题材作文12-28

初中题材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