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

时间:2024-03-12 10:36:39 秀雯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

  “礼”,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起码有四五种解释。“礼”最初本是敬神的意思,后来逐渐引伸为礼貌和敬礼;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敬意或为了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下面小编为您带来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

  一、贺有喜

  贺婚礼亲戚中遇婚姻大事,根据关系之亲疏,分别送不同礼物,有送衣服的,有送喜联的、喜幛的,有送其它物品的,最多的是送礼钱,名为“人情”、“喜礼”。送东西多用红包袱,或其它颜色的包袱上贴红“喜”字。送钱也有时用红纸包。送礼、送钱需双数,忌用单数。给出嫁的女儿送礼叫添箱,给结婚的男子送礼叫贺喜。结婚之日,男方、女方或口头邀请,或用红柬请亲戚参加婚礼,大摆宴席,名曰吃喜酒,或吃喜面,吃喜糕。民国23年(1944)《同官县志》载贺婚礼:“凡来宾庆贺者,先向主家祖先焚香叩首,再向主家双揖曰:“恭喜,恭喜!”主家答揖曰:“大家都喜!”其贺礼,外家花红、鞋袜,姑姨姊鞋袜均附大小饼,朋友则喜幛或礼币,亦有送对联或印画者。”民国22年(1933)《葭县志》载贺婚礼:“婚嫁之期,亲戚皆至,各送礼钱二、四百不等,并喜对、花红、胭脂等类以作喜敬;主人款留一日,谓之喜筵。及亲戚归时,各酬以馒头八个或六个,谓之‘茶饭’。”现在,城镇结婚有向亲友散喜糖的习俗,所以又有吃喜糖的说法。

  新婚之媳,和娘舅家往来较多。《米脂县志》载:新婚数日,娘舅家独请女住,曰“坐对月”。(王桥镇无此习惯) “嗣届女第一次生日,备针黹礼物于婿家,婿家设筵款待,曰‘知生’。送针黹礼物。凡婿家之父母、伯叔、兄弟、姑、姊妹咸隶焉”。陕北其它地方也有知生之习俗。新媳妇生日,丈母娘携带礼物同亲家会面,畅谈双方儿女幼时琐事,增进感情,并受到热情招待。岐山县还有避凉的习俗:“六月六日,新嫁女母家授以单衣,谓之‘避凉’。”(《岐山县志》)澄城县也有此俗:“六月六日,母家送新嫁女葛衫。”(《澄城县志》)此外,不少地方还有元宵节、五月端阳、伏日,七月初七日新嫁女回娘家躲节的习俗。礼泉县还有倒灯的习俗:“新嫁娘未逾年者,其母家则于十四日(正月)前送灯,婿家是夜悬家门前,名曰‘倒灯’”(《续修醴泉志稿》)。(王桥镇无此习惯)

  贺生育生男育女,喜事一宗,至亲好友,必相庆贺。娘舅家最为关心,备鸡蛋、米、面、新生儿之被褥衣裤等既探望又祝贺,其他亲戚也在三日内携带面糖等物登门祝贺,叫浇汤。《临潼县志》载:“生子则相索酒食,谓之‘破贺’。弥月,以虎头银铃、绸布、果饼为贺。”《同官县志》载:

  “三朝:产妇母家备童衣、裹肚及挂面、酱菜、干饼送之,邻里则捧面条往贺,日‘下奶’。满月:宴亲友,即‘汤饼会’,各赠以贺礼。如同女朋聚饮二三次者,日‘吃喜’,送礼颇优。”满月时,设宴招待,第一胎隆重,第一胎生了男孩更为隆重。在清涧县,“女或生男,弥月岳家以银制响铃或项圈送之,生女,银作耳环或手镯送之”(《清涧县志》)。新生儿一百天叫百醉,满一岁叫周醉,亲戚也有贺喜的习俗。《葭县志》记载较详:“妇人初产,母家必送米面、肉食;缙绅之家雇一稳婆,平民则其母自往,谓之‘守月’。及弥月,外家备小儿衣服、卧单以往夫家迎之,并请戚族之送汤饼者(弥月之内,亲族送肉、面、馒头等物,日‘送汤’)。款以酒食(富家酒席,贫民枣糕),谓之‘做满月’。及周岁,必请戚族盛集,令小儿姑母做醉鞋一双,男子以醉鞋并书卷、笔墨、算盘、馒头等件,女子以针线、剪刀、馒头等件置盘中,听小儿自取,以验其志向,谓之‘抓晬’”。《洛川县志》(1944年本):“及弥月,则乡党亲朋多赠银锁、银牌、项圈、衣服、帽鞋等为贺,而外家并特备一大饼作环形,印以花纹,俗称‘曲连’祝子将来圆满也;主人则设筵酬客焉(酒菜五,取五子登科意;饭菜十三碗,俗称‘十三花’,祝生子多也)。初次所举子之周岁,外家须送衣料、曲连等,两岁,三岁同,俗称‘做岁’,三岁而上,取‘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意也。”

  祝寿亲戚中有花甲、古稀、八十、耄耋老人祝寿,多近亲相聚,欢庆寿诞。大户人家也有高搭寿棚大宴宾客的习俗。亲戚送寿桃、寿酒、寿幛、手杖等祝贺,主人以礼相待。《洛川县志)(1944年本):“邑俗男女祝寿,皆在六十岁以后(不满六十,大抵家祝,不动亲友)作寿者于生日设香案,奉寿星图,围以寿屏;本人拜祖先毕,然后子媳等献时果拜寿。翌13,亲友携礼来贺,多奉寿匾、寿幛、衣帽鞋及食品等(皆冠以寿字,如寿桃——面制、寿面等,惟鞋不冠寿字),或献祝文;主人备寿筵焉(饭菜多为八大碗,取八仙庆寿意也。主人并邀岁相当者陪餐)。”《同官县志》载:“大抵六十岁始祝贺。被贺者衣寿衣、寿帽(即预制临终时所着者。此俗或以为奇,但本地结婚尚借着以为寿证),坐于中庭;午前,贺者向之跪拜祝寿。”

  还有,“凡人家登科、入庠、人监、寿期、造屋,亲友族党各具仪物、屏幛之类祝贺,主人晨、午备酒席款待欢饮”(《宝鸡县志》)。现在子女上中专、大学,甚至参军,亲戚也登门祝贺,并有礼物馈赠,还有远行往返,升官进级、修窑建房、乔迁暖屋等其它喜庆之事,亲戚也登门祝贺,并赠以礼物。

  二、慰有疾

  亲戚中有疾病,必予慰问。慰问病人时,携带糖果、糕点、面食之类,并要择13而行。民间传说,某13不宜出行,或对本人,或对他人有妨碍,所以看病人尤宜择吉日出行。此外,对有屋坏、遭劫、受别人欺侮等灾难,也前往探视;需要周济者,也解囊相助。

  三、吊有丧

  有丧事,主人必报亲戚。亲戚理应吊祭。祭奠时用香烛纸钱,献饼、献酒、献茶,有时献牲礼、挽幛、挽联。主人给亲戚散孝布、孝帽。《高陵县志》载:“官员亲宾闻讣,吊于丧家。未验,至者入门易素服,以赠赙仪物授司书,人临尸哭尽哀,遂吊。丧主持哭,丧主以下哭,稽颞无辞。成服以后,至者各以其服吊,具酒果、香烛,原则加货,则皆书于状,先使从者持状通名,司书籍记,以礼物人陈灵前。丧主以下就位哭,宾人诣灵前兴哀,哀止,跪焚香,酹洒再拜。丧主出帷,稽颡哭谢,宾答拜,慰唁出。丧主哭入。司宾延客待茶,宾退,送于门外。”殡葬日,“亲宾致奠行礼,如成服致奠仪。”《泾阳县志》(清宣统三年[1911]),先一日小殓,“越日,亲族来集,始大殓,帷堂而哭,戚属之党致豆腐、园蔬、面丝,名日‘哭饭’。以丧家哀,不举火也。三日黎明,哭尽哀,成服,悬讣牌于门首,谓之‘出纸’。相知皆素衣吊唁,主人出白布一方给客,谓之‘散孝’,若甥、婿,则给布为孝服。七日一哭祭,七七日止。至百日又祭。……七七之中,必卜一日家祭。先期讣告亲友,远近往奠,赠赙、馈食,名称情之薄厚,葬亦如之。自初葬以及窆棺,皆用乐,具酒食款宾客。富家备为豪侈,往往刍灵塞巷,僧道诵经,踵事增华,无所底止。”五服之内亲戚,既要参加丧礼,又要穿白戴孝,还要献各种礼物。旧时,有的地方娘舅家在殡葬日给已嫁之女送钱,名为束发或收头钱,并在丧服上搭以黑布、蓝布,以示让孝妇节哀振作,并祛凶求祥。亲戚在殡葬之后的复三、尽七、百日、周年(俗称期年)等也来焚香烧纸,对丧者致哀。

  现在丧礼日趋简单,但亲戚参加吊祭殡葬必不可少。即使实行火葬,亲戚也有向遗体告别,到火葬场和参加追悼会等礼仪。

  四、节日互访

  陕西亲戚节日往来活动甚多,常有如下几种:

  吃年饭。春节前,亲戚互赠年茶饭。春节时,亲戚间互相请吃年茶饭,并拜年问好,给孩子们送压岁钱,给长辈送贺年礼物。如路远者不便请吃饭,则互派孩子贺年,拜姑姨,拜舅舅,拜岳丈。尤其对岳父家,应年年拜,如自己不能前往,也应派儿女拜年。万一不能前去,还可以给亲戚邮寄精制的贺年片或年历贺年。陕北有新婚之女和女婿一块到岳丈家过小年(即人情日)的习俗。《续礼泉县志稿》正月初二日,“携榼,蒸饼,率子妇,或乘蹇、驾牛车,各赴姻戚家交相庆贺,络绎于途,名日‘贺年喜”’。《富平县志》:正月初二日,“各亲党以面食、豚肉相赠,日‘拜节’”。《华阴县续志》:正月初二日“赴戚友家,备仪庆节,仍互相肃柬奉邀,谓之‘春酌’。”《洛南县志》:“年节初三日送年后,择吉遍诣亲友家拜年。”《榆林府志》:正月“十六日,士女或往来亲串家,谓之‘散百病’”。

  清明节,“姻戚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兴平县志》)。清涧、延川一带互送子稚燕。

  端阳节,互相馈赠米粽、米糕。“姻亲党娅间,黍酒交相馈送。”兴平、周至有“稚儿女铅,磁制各种花兽系项膊,曰‘百锁’。杂绘缝小角黍,缝一婴儿相联系之,日‘耍娃娃’。族人姻戚争巧样,相问遗也”的习俗。澄城:“食角粽,饮雄黄菖蒲酒,复相问极。麦熟,女为新麦蒸食,送其父母,谚日‘麦上场,女看娘’。农家妇以麦秋后归省母氏。母氏迎女而男子家,谓之‘歇凉’”。蒲城县除向亲戚馈赠端阳粽外,还“打造金银艾虎遗姻家”(《蒲城县志》)。《同官县志》载:端阳节“外家或岳家送外甥或新女婿及女以裹肚、香囊,副以角黍、麻花及果品。姑姨亦送之。”横山县于端阳节“为长者馈角黍,为少者送长命缕。”西乡县“角黍、雄黄、枇杷之物,彼此相遗。”(《汉南续修府志》)。

  社交往来习俗

  受礼,这里当然是指接受钱、物而言。但是作为受礼者,首先对“礼”的物质表达方式和精神表达方式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礼”,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起码有四五种解释。“礼”最初本是敬神的意思,后来逐渐引伸为礼貌和敬礼;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敬意或为了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礼”还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当然,“礼”也可用以指礼物。可见,我们在这里讲“礼”,决不仅仅只是指钱和物,它还具有敬意、祝贺、友情和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内涵。对受礼者来说,决不能只重物质而轻视精神,对精神方面的“礼”不屑一项。

  其次,在接受礼物之前,应该表示谦让,而在接受之后,则应表示感谢,并要诚恳向送礼者表示以后请不必这样客气,务必不要再破费等等。不能一见礼物就照收不误,来多少就收多少。遇到有远方来客带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产,不妨欣然接受,因为这是属于礼节性和纪念性的馈赠品,它们代表亲友的一片情意,如果不接受,反而会使亲友感到扫兴和尴尬。

  然而,假如亲友所赠的是价值较高的彩电、录相机、电冰箱之类的物品,这就要根据你们之间的关系和亲友本身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辞受了。如果是至亲或同胞兄妹,又是专门为了送你而购置的,经济状况也还可以,不接受反而会加重对方的心理负担,那不如痛快地接受为好。这样,双方的情谊还会通过这一馈赠而进一步得到增进。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重礼仪的传统美德,恰如其分的相互馈赠,能够增进感情与友谊,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亲友的心情,接受馈赠无疑会使他们感到欣慰和欢愉。

  如果亲友是为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某种困难而馈赠财物,你也不妨接受这真诚的帮助,但同时要考虑对方赠与这笔款项,是否会加重其本身的经济负担,如有这种情况,应婉言辞谢或仅接受其赠款的一部分;如果亲友坚持相赠,则也不必再三推让。

  至于对相互关系不深者送来的重礼,一般应该婉谢,特别对那些以拉关系、走后门为目的的礼品,更应该坚决拒收。另外,对在公务来往中得到的外国朋友的任何馈赠,则应按有关的规定进行处理。

  亲戚往来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亲戚间的往来,主要表现在家庭事务上,着重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服从于习俗的束缚。亲戚之间有情投意合,说话投机的,犹如知己朋友,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好感,话不投机,即使是一种负担,遇婚丧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请对方来作客不可。

  除礼节性的往来外,亲戚间最大的往来是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一方有麻烦,首先想到的是到亲戚家去借钱,在松江人的观念中,问亲戚借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且没有到期还息的习惯。常有比较富裕的人囿于传统观念,被亲戚借钱搞得不堪负担的事发生。

  近年来,城区市民,特别是年青人有淡化亲戚关系的趋势,亲戚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恋爱问题、工作问题、有喜怒哀乐,甚至经济上有困难,不一定先去找亲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帮忙;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邻里、熟人关系

  熟人相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称“叫应”。迎面相见,故意不理睬对方,俗称“不叫应”,常被视作是对自己的侮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表示断绝往来的意思。

  70年代前,邻居间大多彼此知根知底,来往密切,货物可先用后借,烧菜缺少油酱可随意取他人的应急,突然下雨自有邻居代收晾晒的衣物,大多亲如一家人。偶尔发生矛盾,一经劝说,也就释然。邻里串门称“讲张”、“白相”,较随便,可在门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为。邻居有丧事,不请自到,帮助料理后事;逢喜庆,非要邀请才能参加,送礼稍薄于亲戚。近年来,居民大多搬进了独立单元的新楼房,邻居间缺少沟通与了解,楼上楼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见面不打招呼,互不往来。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详解】相关文章:

礼尚往来作文08-15

陕西美食作文08-10

陕西精神作文08-11

介绍陕西作文10-01

陕西之旅作文11-26

减压方法详解04-26

陕西凉皮作文05-06

陕西文化特色03-10

装修隐蔽工程详解04-25

停车入库技巧详解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