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虹桥楹联

时间:2022-02-25 10:01:46 好文 我要投稿

河南开封虹桥楹联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了一幅长为528.7厘米,宽为24.8厘米的长幅画卷《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河两岸、虹桥上下的风光,描绘了汴京各阶层人士的活动情况,反映了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杰作,亦称世界图画珍品。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大约生于北宋庆楞、皇祐年间(1041——1055年),少时游学汴京,后习绘画,自成一家,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宫室,所绘《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富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京师汴梁承平时期清明节汴河两岸繁荣而热闹的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座规模宏敞,造型雄奇的木质梁拱桥。画中共有500多人,最大的人群就出现在拱桥之上。那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喜庆场面也在桥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桥左是村落田野,嫩柳老树,还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右边接连市区街景,城楼高耸,街道纵横,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五花八门,人物九流三教。桥下汴河斜贯,二十多条船只,有载客进城的,有装货待航的,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上,巨大的漕船与桥的高拱相映衬,显示了汴河的蓬勃生机,又突出了桥拱对水运的作用。总之,这座高大的木拱桥在画面上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这说明画家找对了“画眼”。

  拱格的长度可以从桥梁横跨汴河的宽度算出。《宋会要》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河宽约为16米,那么拱桥的跨和径应略大于这一距离。再从拱桥每边23根蜀柱计算,每两柱之间约有90厘米,桥长约20米。20米的桥跨于16米阔的河面上是相当合理的。桥的宽度则可从桥面上倚栏观望的游人、桥面两侧的摊贩和桥中心来往穿梭的车马加以估计,按层次推算,桥两侧栏杆之间至少有9米。桥的结构属于叠梁拱式的典型,叠梁拱就是指由木梁叠合起来的拱桥。木梁则是桥成后的造型特征。桥两端的桥台是用正方条石砌筑而成,台前还有纤道。在桥的宽度范围内,共有直径30多厘米的圆木拱骨21组,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是由两根短四根长的圆木连接成等腰五边形(以水平面为五边形的底边);

  第二系统以三根长圆木连成一个等腰梯形(亦以水平面为底边)。两个系统互相叠合,两组圆木各有穿插。在它们的交汇点上,设置横贯全桥的横木五根,由它们在五个关节点把拱骨连接起来,并且把两个系统重叠时出现的三角形塞实,使全部拱骨联结成一个稳定的结构。然后再用木材把这一结构的几个顶点纵向连接起来,最后在这联成拱形的桥体上铺放桥面,装上栏杆,一座彩虹似的无脚木拱桥便造成了。

  这座入画的拱桥历史上确实存在,此桥又名上土桥,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水门外七里处汴水之上。汴水是流经北宋京城汴梁的一条古老河道,夏商时称灉水,春秋时名邲水,秦汉时叫鸿沟和浪荡渠,三国以后改称汴水。汉唐时汴水流畅,能够通航。唐代皮日休在《汴河诗》中写道:“龙舸万艘绿丝关,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数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宋时江南漕运都通过淮 、汴之水运至北方,并直接抵达汴京。《方舆类篡》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命汴河水门曰上善、通津、大通。汴水入城西大通门,分流出城东上善、通津门。”宋人孟元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道:“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他还讲明:“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长虹。”无可置疑,此虹桥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之拱桥。据考,北宋漕运主要依赖汴水运到京城,可想而知,汴水航运是极其繁忙的。要解决通航与建桥的矛盾,就必须建造一座大跨度的“无脚桥”。为此北宋的建桥工匠在汴水上进行了长期而又艰辛的探索。《宋会要》载,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内殿承制魏化基提出“编木为之,钉贯其中”的方案,但以失败而告终。渑水燕谈录》载,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年),青州(山东省寿光县)知洲夏竦支持一位颇具智能的牢城卒子在南阳河上迭巨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此桥的建成给各地树立了榜样。建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的汴京虹桥是继南阳河无柱桥之后的又一座飞虹桥。这座木桥属于从梁桥向拱桥过渡的一种特殊类型。后来由于黄河泛滥,漕运中心转移,汴河泥沙淤塞,元代以后,这座造型独特的北宋名桥便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为了再现当年虹桥风采,开封市人民在开封市龙亭湖西侧构筑了一座“清明上河园”。该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了宋代鼎盛时期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东大门有两座古色古香的门楼,进入大门,迎面是高6米的张择端塑像,像后便是一幅高3米,宽1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清明上河图》。向前看,映入眼帘的就是虹桥雄姿,新建的虹桥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造型,长25米,高5米,宽8米,两端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顶托圆盘,一只白鹤在盘上翩翩起舞,其实这是一个鹤形风向标。不远处有一组名曰“虹桥寻胜“的石雕,所塑人物是张择端、秀姑和牵驴的卖炭翁,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画眼,正在眉开眼笑。园中还有文绣院、食品街、古玩店诸多景点,登上雄伟的“上善门”城楼,园内美景尽收眼底,叫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联曰:

  高悬十丈,重载百人,画展雄姿在汴上;

  沉睡千年,复原一旦,联吟胜景布园中。

  联语写桥况。上联写画中虹:首两句言其规模与功用。末句中的“雄姿”,说明此桥造型非同一般,雄伟壮丽,叹为观止。“画展”,指出此桥身影是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点明出处和时间。“在汴上”,交代了地理位置。下联写园中虹桥:首两句指出虹桥的历史沿革,说明名胜古迹又恢复了原貌。末句写骚人墨客对布置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吟诗作对,赞不绝口。联语写景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当今盛世的.一片颂声。上下联一、二两句为联中之联,数字巧对,揭示主题。

  联曰:

  盛世始建,盛世再修,前后飞虹双盛世;

  宏图曾展,宏图又观,古今入画两宏图。

  联语歌颂盛世。上联写虹桥建于北宋昌盛时期,修于当今盛世,歌颂前后两个鼎盛时代。下联写一图一园的两次展现,反映古今这两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热爱之情,溢于联外。联中三“宏图”对三“盛世“,重言有趣,亦庄亦谐。

  联曰:

  古景耶?今景耶?景呈东京,并举古今称胜景;

  梁桥也,拱桥也,桥建北宋,交融梁拱誉名桥。

  联语写虹桥特色。上联写桥景:开始用疑问句表示不知是古代的桥景,还是当今的桥景。继而指出桥址。末句作为前面的答案,交代此名桥胜景古今皆有。下联写桥的结构:首两句考虑此桥是梁桥,还是拱桥,第三句指出建桥的时期是北宋,第四句交代此桥是梁拱兼备的叠梁拱式的典型桥梁,道出了虹桥的结构特色。联语用问答式,给人悬念,表现主题,别具一格。联中四“桥”对四“景”,巧用重言,频添联趣。

  联曰:

  推车、骑马、踱步、抬轿,攘攘熙熙,踵接肩摩玩桥上;

  背纤、装仓、抛锚、卸货,热热闹闹,篙连橹擦戏洞中。

  联语写载桥功用。上联写桥面车、马、步、轿争先恐后,熙熙攘攘的场面:桥面能容纳如此众多的人马车轿,说明桥面具有可观的面积。末句用“踵接肩摩”来表达这层意思。一个“玩”字体现了人们游桥揽胜的乐趣。下联写桥洞中纤、仓、锚、货进进出出的热闹景象:桥洞中能接送这么多舟船,反映桥拱净空之大。末句中的“篙连橹擦”进一步体现桥洞之大,容量之多。一个“戏”字流露出大小船只在桥洞嬉戏打闹的兴致。桥面之宽广,桥洞之高大。均说明虹桥构造之雄伟和通车通航功用之巨大。联语采用先分后总的手法,顺理成章,言之有序。上下联各有四组动宾词组相对,音韵和谐,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可读可观。一“玩”一“戏”通俗易懂,活泼可爱,得来全不费工夫。

  联曰:

  寻画眼清明,看人如云集、车若水流,气象万千,乐滋滋汴水飞虹披锦绣;

  注心头胜景,观店犹鳞次、楼似栉比,风光无限,欢畅畅开封闹市展辉煌。

  联语写“画眼”,即写桥景。言画家于清明时节到开封汴水两岸寻找“画眼”,发现了市区胜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木拱桥,桥上车来人往,街中店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他为找到了“画眼”而“乐滋滋”、“欢畅畅”。“汴水飞虹披锦绣”、“开封闹市展辉煌”这两句高度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宋盛世的京师风貌,点明了画的要旨和联的主题。联语以寻“画眼”为线索,逐次铺开,将读者带上汴水桥头,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万种风情,无比亲切。

【河南开封虹桥楹联】相关文章:

河南有哪些景点可以去玩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