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时间:2023-05-30 18:04:30 赛赛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农村的民俗节日。这天也是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最多的日子。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内容各不相同,饶有情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月六有哪些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我国许多地方,将“六月六”称为“天赐节”。传说,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好不容易从西天取得真经,却在归途中不慎将佛经掉落大海,唐僧只好将佛经捞出晒干。本来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古人却偏偏认定唐僧晒经这天是农历的六月六日,还据此把这一天命名为“天赐节”,意思是这一天“天赐佛经度众生”。

  有趣的是,“天赐节”后来却发展成了“晒书曝衣节”。明沈德符《野获编》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成曝列圣实御制文集大函,为每岁故事。”六月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皇宫内府趁时凉晒各类书籍文件,年年复之,久而影响民间,民间效仿,便在这天“日曝晒书衣裘”,形成习俗。此习古时甚重,甚至庙宇的城隍塑像,也要在这天重塑面身改换“新袍”,谓之“晒袍”。

  另一说法,晒书节,康熙年间学者朱彝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六日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确实有才,即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字画,以示学问高深,系成“晒书节”。

  晒龙节相传此节起源于汉代。汉代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暖衣阁”。六月六日这天,宫女便“登阁曝衣”,即谓晒龙袍。后来民间也在这天晒龙灯衣,以求风调雨顺。

  民间还称六月六是猫狗的生日,须将猫狗捉到河中沐浴,以防暑疫。因这天是猫狗沐浴日,故人必须避让。为此,还有笑话流传:古时有个叫毛栗安的去看望朋友杨南峰,恰巧杨在沐浴,毛不得见。毛感觉受到怠慢,便如法炮制,待杨来拜访时,也以沐浴拒见。杨觉着好笑,就给毛留下一首打油诗:“君来拜我我沐浴,我来拜君君沐浴。君拜我时四月八,我拜君时六月六。”对毛奚落了一番。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六月六风俗多有不同。六月六是湖南人古俗特定的必须沐浴的日子,他们在这天晒水洗澡涤发,以为这样全年可使体肤无垢,头发无腻。江苏民间称六月六为“翻经会”,是日,诸寺庙要曝晒藏经,僧人集村中老妪翻晒经页,语谓“翻经十次,他世可转男身”。上海地区是日全城裁缝集于城隍庙,为城隍晒袍(城隍的衣饰)。苏北诸县是日则蒸腊肉肘,购水果花红等,馈赠出嫁的女儿。北方有些地区是日还有夜间备新瓜果祭祖之俗。瑶族民间则说六月六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届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祀土地神,并贴对联,放鞭炮,唱歌跳舞,像过新年一样,故瑶族民间有“六月六过半年”之谚。

  六月六,有的地方还有许多吃食的讲究,江苏谚云:“六月六,吃了糕屑养了肉”,以为这天吃了用麦粉糖油做的面食,可以长肉;安徽江淮之间,是日必食腊肉,俗谓可以防病;沪城居民则有这天煮食馄饨的习惯,以为食之能免夏疰;云南俗习,六月六这天大杀猪羊,祭土地庙神,然后将这些祭品吃掉,以为这样就能使“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吃人”,求得牲畜平安,不被豺狼所害。

  在有些地方,六月六又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有说,这习俗起自春秋战国时期。说是晋国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了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奉命放粮。女婿决定趁其六月六出城的机会杀死狐偃,以报父仇。女儿得知后,赶回娘家报信。狐偃放粮回来,深知自己行事有错,并不怪罪女婿。后来,每遇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来团聚。此事传开,百姓效仿,形成节俗,是日,各家都要请回已经出嫁的姑娘,盛情招待,俗称“六月六,请姑姑”。

  据说,我国酒令之“六六大顺”,其原意就是源自上面所说“请姑姑”之俗:由于六月六日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这天天气晴好,让女儿顺顺利利回家来,时间久了,人们的这种思亲之情就反映在酒令中了。

  节庆:

  “六月六”是指农历六月初六的民俗节日,这在我国众多民族都普遍存见。但由于各民族所居住的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节日的称谓、内容和寓意也都各不相同。汉族地区“六月六”有“天贶节”“洗晒节”“祭神节”“回娘家节”等称谓,土家族“六月六”又称之为“晒龙袍”。湘西苗族地区也有“六月六”这一节日。

  布依族语言称“六月六”为“香若”或“将若”,意思是“六月节”。但用汉语则称为“六月六”。汉文献中有关布依族六月六的记载,目前掌握的有清乾隆年间李吉昌所纂的《南笼府志·地理志》,在提到今贵州省安龙县一带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时说:“以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苗(指布依族)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呼为过小年也。三、四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六月六日,栽秧已毕,其宰祭分食如三月,然呼为‘更六’,兀汉语日过六月六也。”《安顺府志》也有类似记载:仲家“以六月六谓之‘过小年"。

  习俗:

  “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最为普遍的是晒衣晒书。不仅老百姓要晒衣服,当官的要晒官服,就连皇帝也要晒龙袍、晒銮驾;并且,这天读书人要晒书,佛教徒要晒佛经,有关人等也要晒图籍谱牒等物。

  六月六晒衣晒书,明清人多有记载。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曰:“六月六日,晒鸾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緼,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六月六,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谓:“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以晒书为例,晚唐诗人杜牧的《西山草堂》中有“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可知那时晒书还不在六月。到了清代,书画家潘弈隽的《六月六晒书》诗,一开始就说“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其诗题则已标明:“六月六晒书”。

  浙江宁海民间将农历六月六日定为尝新节。在六月六日之前,麦收完成,新麦登场,正是尝新时节。在六月六日这天或者前一天,盖仓村村民们会把新麦制成各式各样的麦食,等到“六月六”的中午或者晚饭时刻蒸熟享用。名日尝新。实际也是喜庆丰收。在宁海,著名麦食有麦糕、麦饼、馒头、花卷等,这些麦食蒸熟之后,还不可以立刻享用。村民们会放在盘子里,先置于灶神像之前,由灶神先尝新。等到吃中饭或者晚饭时才将这些供奉过灶神的麦食拿下来吃。在村民们看来,这些供品为灶神所享用后已经不是人间的普通食物.而是仙家之物,吃完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孩子们吃了就会变得更加聪明。除了要将麦食先供奉灶神之外,村民们还会在自家门口摆上一张小桌或椅子,将出笼的麦食放上去来“敬天”,特别是当六月六日前几日无雨时,村民们还会在门口“拜上天”,以此来求雨,希望“六月六”之后的日子能够多雨。因为小麦收获完成之后就是水稻的播种时节了,而水稻的成熟需要大量的雨水.盖仓村村民将收获与上天一起分享.亦是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风调雨顺。

  浙江宁海六月六这天,村民们便会带自家的狗去附近的小溪洗澡,也有的会用自来水冲刷。“六月六”已经是盛夏时分,天气十分炎热,狗等动物不仅会掉毛,而且易得皮肤病,在六月六这日给猫狗等洗浴,可以防止它们长虱,保证它们的健康。清代独逸窝退士编撰的《笑笑录》中就有一首《浴诗》:“君来拜我我洗浴,我来拜君君洗浴。君拜我时四月八,我拜君时六月六。(吴俗盖以六月六日浴猫狗云)”这实际是开玩笑嘲讽对方是狗。可知六月六浴猫狗的民俗活动在很早就已经流传下来。

  土家族六月六主要内容是晒衣物。苗族六月六是纪念行节日,纪念一个叫天灵的民族英雄。侗族六月六主要流行于贵州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地。在侗族中,六月六和四月八一样,主要内容是祭牛,被称为“祭牛节”。瑶族中,六月六主要流行于广西桂林、龙胜等地,内容分别为“尝新”和“晒衣”。

  青海大通的“六月六”是“花儿”会和朝山会。“花儿”是一种当地男女用于表达爱情、歌颂生活,再现历史、无所不容的民歌形式。“花儿”的内容主要是以爱情生活为主题,并涉及历史、生产劳动、新时代风貌等。“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手法。调令十分丰富,有近百种曲调。最具特色的调令主要有“大通令”、“东峡令”、“水红花令”、“河北令”、“白牡丹令”、“好花儿令”、“上四堡令”等,曲调别具一格,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久负盛名。朝山会源于道教的“真武大帝”崇拜。真武大帝传说是明永乐的皇太子,他不好权势,远到老爷山来修道,被皇帝封为“北八天教主”。为了纪念他,民间每年六月六都举行盛大的朝山活动。

  六月六在汉族中不过是一个小节日。其余民族的六月六在本民族节日中也算不上是大节日。但布依族六月六在布依族文化中的地位却不同寻常。绝大部分地区布依族都把六月六视为“小年”,十分重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节日活动内容,包括祭祀、节日饮食、娱乐社交、节日服饰等等,综合反映出了布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节日活动实际上是布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展演。由于六月六在布依族中的普遍性、重要性和特殊地位,1980年国家民委正式认定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一些自治地方,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通过立法,认定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当日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