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交友的十个典故

时间:2023-10-13 17:55:2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人有关交友的十个典故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人有关交友的十个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交友的十个典故

  1.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他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2.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他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他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4.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5.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用来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6.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他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7.鸡黍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8.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来自于“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他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9.管鲍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他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国君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君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齐侯,历史上称为“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君,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上卿,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他自己没有当上卿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上卿。”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上卿?”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上卿,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10.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古人交友之道

  1、布衣交

  布衣交是指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因布衣一般为平民所服,亦指贫贱之交。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孟尝君对他的门客说:卫国国君跟我是布衣之交,在他还没有显贵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就已经很好了。所以您可以带上一些车马礼物,我向卫君推荐您,您今后去投奔卫君吧,他会很好地对待您的,兴许在他那里您会有更大的发展!"后来,就是这个被孟尝君推荐给卫君的人保护了赵国的安宁。

  明末的张岱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孔修自号抱真子,混迹阛阓,人莫之识。陈献章见之,曰:“此非俯首当世人也。”平居冠管宁帽,衣朱深衣,惟攻《周易》。一日,输粮至县,令异其容止,问姓名,不答,第拱手。令叱曰:“何物小民,乃拱手耶!”再拱手。令怒,笞之五,竟无言而出。令疑焉。徐得其情,乃大敬礼之。吴延举藩臬于粤,引为布衣交。卒无子,尚书霍韬葬之西樵山。

  明朝有一个人叫李孔修,他自号“抱真子”,混迹在人群里,没有人认识他。陈献章看到他,说:这可不是轻易低头的人啊!李孔修平时戴着管宁帽,穿着朱色衣服,专心攻读《周易》。有一天,李孔修运送粮食到县里,县令对他的相貌举止很好奇,便问他姓名,他不回答,只是对着县令拱手行礼。县令很不满李孔修的拱手礼,大声呵斥。李孔修再次向县令拱手。县令非常生气,让衙役用竹棍打了他五下,他最终没说什么就走了。县令对此很疑惑,慢慢打听他的情况,大为敬重他,吴延举担任广东布政使,和李孔修是布衣之交。李孔修死后没有儿子,尚书霍韬将他葬在西樵山。

  布衣交与贵贱无关,与贫富无联,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品行、修养。就因为排除了世俗的交友标准,才成就了一段段友谊的佳话。

  2、青云交

  青云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南朝梁江淹《袁友人传》云:"与余有青云之交,非直衔杯酒而已。"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交情》:"仕宦相与曰:有青云交。"

  《全梁文》载: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其笃行则信义惠和,意罄如也。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至乃好妙赏文,独绝于世也。又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非直衔杯酒而已。嗟乎!斯才也,斯命也,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何如哉!

  袁炳字叔明,卒于南朝宋末,江淹为之作《伤友人赋》,又作此传,其《自序》也说“所与神游者,唯陈留袁叔明而已”,可见交谊之深笃。

  江淹赞其性格,高卓不群;赞其学问,突出其任心博览,拘束于章句训诂之学,文章卓异不群;言其志向,出其清峻超脱、不合流俗、不拘常检之概;述其仕履,则强调“俯眉暂仕”,以表明仕宦非其本意,更非他所热中者。如此写来,袁炳的强烈个性已呼之欲出。而其个性中又有另一方面的特点,即忠信守义、仁惠温和、自处严整(罄如,严整的样子)。其官俸全都散以养亲,便是这一方面特点的一个具体表现。最后又点出袁炳与自己的交往,不仅见之于衔杯饮酒等形迹,更是精神交通、志气合契的“青云之交”。青云者,志向高尚、气概不凡之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对瞿秋白的知音之情。古人的交友在精而不在多,不像我们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沉迷于朋友圈,流连于酒场饭桌,但真正知心又有几人。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多向古人学习,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廉价的感情上。

  3、庄惠之交

  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惠施曾经在魏国担任相国,后来因为政见与张仪有所不同而受到排挤,并被驱逐出魏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了不久,他来到宋国,与庄子成了好朋友。但二人都喜欢争论拌嘴,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施去世后,有一年,庄子为人送葬时路过惠施的墓地,不由得驻足,回头对随从们说:“郢都(春秋时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江陵)有一个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又薄又小,就好像是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个叫石的巧匠替他削掉。只见匠石挥斧如风,向白灰削去,灰点随斧而去,而鼻子丝毫没有受到伤害。郢都人站立不动,脸色不变。”

  随从们听了之后都云里雾里,庄子接着说:“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叫人把匠石找来,对他说:‘你试着用同样的方法给我削削灰怎样?’匠石却说:‘臣下的确曾用斧子削去过鼻尖上的白灰,可是现在我信得过的人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了。从那以后,臣下再也没有干过这种事了。’”

  庄子最后叹息道:“自从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对手了,再也没有辩论的对象了!”随从们方才知道庄子是在用郢都人与匠石之间的友谊,来代指自己和惠施之间相互信任、心灵相通的友谊。他们之间足够信任对方,所以才能够在争辩的时候无所顾忌。

  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和观点上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常常争论不休。但好的友谊并不是必须要完全认同对方,而是即使思想和观念上有着不同,但也能求同存异、彼此欣赏、互相包容。

  4、元白之交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与元九书》)

  元和十年(815年),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马任上,这是一个有职而无权的小官。在内心愤慨忧伤之际,他收到了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白居易感动不已,于是写下这封感情真挚的《与元九书》。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意思是我们在仕途顺利时可以以诗告诫对方戒骄戒躁,遇到困难时便用诗歌互相鼓励,如果一个人居住孤独时则用诗歌去安慰对方,如果两人在一起时则一起作诗娱乐。

  白居易和元稹一同在朝为官,二人惺惺相惜,结为莫逆之交。由于当时没有网络和电话,他们只能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保持通讯:写诗唱和。据统计,白居易和元稹在二十多年交往中,唱和诗词多达900余首,创造了一个二人唱和的世界纪录。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元稹去世。许多年后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忽然梦见了与元稹同游时的情景,醒来后提笔写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

  其实,古人的“神仙友谊”还有很多,比如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期盼,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寄语……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人们的友谊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的友谊是真正无价的!

  古人交友的称谓

  1、八拜之交

  【释义】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出处】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有一人姓杜,字君实,与小生同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2、车笠之交

  【释义】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即有钱人与没钱人之间的交情。

  【出处】晋代周处所作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载“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日: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言交不以贵贱而渝也。”

  3、肺腑之交

  【释义】指无语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肺腑,比喻内心,推心置腹之言。

  【出处】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之句。

  4、患难之交

  【释义】指同在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5、金石之交

  【释义】指友情深厚如金石般坚固的朋友。

  【出处】《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擒矣。”阮籍《咏怀诗》:“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6、君子之交/君子之接

  【释义】指看上去很平淡而重在道义的朋友,是指有修养道德的人之间的交情。

  【出自】《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7、贫贱之交/贫贱之知

  【释义】本作“贫贱之知”,指在贫困低贱时结交的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8、平昔之交

  【释义】指往日结交的朋友。

  【出处】唐代杜荀鹤《访蔡融因题》:“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平交。”

  9、生死之交

  【释义】指同生死、共命运的朋友。

  【出处】《平鬼传》第二回:“无二鬼叹了一口气:今日众兄弟幸会,又结了生死之交,月下谈心,酒逢知己,正可作彻夜之饮。’”

  10、金兰之交

  【释义】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

  【出处】《太平御览》引《吴录》:“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

  11、萍水之交

  【释义】指素不相识,偶然相遇,如萍随水飘泊,聚散无定的朋友。

  【出处】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2、一面之交

  【释义】指仅仅相识,了解不深的朋友。

  【出处】汉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13、市道之交/小人之交/市侩之交

  【释义】指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

  【出处】《史记·廉颇传》载,廉颇失势时,食客纷纷离去,后再为将,食客又至。廉颇命客退,客曰:“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这种朋友因重利忘义,故后世亦称为“小人之交”或“市侩之交”。

  14、总角之交/总角之好

  【释义】指童年时代就相识或相交要好的朋友,也作“总角之好”。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把头发向上分开束成两个小髻,形状如角,因以总角称代童年。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理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15、竹马之交

  【释义】指幼年之交。竹马,指小孩把竹竿骑在裆下作马,用以代指幼年,以“竹马之好”或“竹马之交”称童年之友。

  【出处】《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亿竹马之好不?”’

  16、再世之交

  【释义】指一个人与人父子两代均结交为友。

  【出处】《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17、忘形之交/忘形友/尔汝之交

  【释义不拘身份和仪容礼貌,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

  【出处】欧阳修等《新唐书·孟郊传》:孟郊“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亦作“忘形友”。白居易《效陶体》诗(之七):“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这种朋友,不分你我,友谊亲密,故又有“尔汝之交”之谓。

  18、石交

  【释义】指交谊坚固的朋友。

  【出处】《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19、至交

  【释义】指交情最深厚的朋友。

  【出处】孟郊《劝学》诗:“至涅不缁,至交不疑。”

  20、硕交

  【释义】指友谊非常坚固的朋友。

  【出处】《文选·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

【古人交友的十个典故】相关文章:

交友的作文07-22

古人不远作文07-13

古人讲究的礼仪03-10

与古人对话作文09-26

论交友作文07-19

谈交友作文07-31

(推荐)古人不远作文07-13

品读古人苏轼作文04-29

古人的辟谷养生法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