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

时间:2022-03-06 09:11:22 好文 我要投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1

  一、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发展要求

  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二、基础知识

  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 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 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 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和 ;

  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 ,提高 ,促进社会 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 、 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

  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 所有权存在的 、 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 、 、 、 的尊重。有利于让

  三、思考问题

  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

  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

  四、深化拓展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2

  一.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经济与生活》模块第七课的第二框,它与第四课的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前后呼应,均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框分为两目具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本框的重点,着重从“含义”、“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三个角度系统讲述“按劳分配”这一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本框的难点所在,主要介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整个内容富有逻辑性,属教材经典部分之一。

  但是,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已作了重大调整,最明显的是:

  ⑴压缩了教材篇幅,把以往的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且许多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就客观地就增大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难度;

  ⑵尽管教材图文并茂,表面看起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消化,但由于教材对一些难点知识点的回避,从而无形地加大了老师的讲授内容和授课难度。

  二.说学生:

  步入高中学段的新生,绝大部分为15岁的孩子。由于他们的世界观还未真正形成,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视角与能力还十分缺乏,加之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方法还很不到位。特别是本级新生,由于大量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早已经形成了懒、缓、散的不良习性。课堂积极性不高,懒得动脑、动手,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探究性活动不屑一顾,总是喜好老师机械地灌输。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彰显,课堂气氛难以有效调动,与新课标的要求已经拉开了很大一段距离。

  三.说教法:

  在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法作了明确的定位。即:不完全放开手脚,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因而,课堂教学应以教师讲授难点和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力求与新课标接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尽管是教学重点之一,但较为通俗。因此可采用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师生互动方式,把概念肢解开来,让学生抓住核心词语,感悟所讲的角度,真正实现课内消化基本概念。

  关于“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因其是教学难点之一,理论性较强,相关的知识点较多。必须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把理性化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从而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消化吸收。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是教材中最简捷明快、最为通俗易懂的部分,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完成。

  “为什么还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是对第一目所有知识的整合与提升,难度较大。可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次动脑、动口的机会来阐释自己的观点。经过探究讨论使组内成员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结论,并委托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组员参与全班探究。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有效组织答案要点。

  关于“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教材的另一难点,课改后的新教材只仅仅提到它的意义,肯定生产要素应该参与收益分配。但在各级别的实际考核中会经常涉及到。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尽可能的搜集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通过教师讲授、师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的方式具体分析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活动中所参与的不同收益分配。最后还应归纳升华出有效区分收益分配中不同生产要素时所把持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从而使难点真正有所突破。

按劳分配为主体3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是XX,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对本框题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一政治必修Ⅰ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经济常识中的'重要原理,且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第二单元已经分析了“谁来生产”这个问题,接下来第七课就要介绍财富如何分配,也就是说要解决了“为谁生产” 的问题。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题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与第二框题“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相联系。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这课,不仅可以为学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为以后高考做好准备。

  二 说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也比较少接触,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在学习本课知识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自主探索和质疑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逐步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分析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

  情感目标: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热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楚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现状和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多媒体展示法4、讲授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详讲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导入新课、教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 (3分钟)

  1、旧知识导入: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按性质分,我国的企业分为哪几种?

  2、【案例导读】:在一家国有企业的车间里:

  ①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受伤请假,月工资20xx元;

  ②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月工资3000元。

  ③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月工资2500元。

  思考:1、他们的收入来源有什么共同点?2、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

  (备注:学生自由发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 什么是按劳分配 ?

  先让学生看教材P44,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结合教材P44 的“议一议”,让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明白,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按劳分配的地位、作用、含义,让学生在课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实。)

  2、其他的分配方式,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显示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点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轻松的掌握知识。

  (2)、对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易搞混,通过看书——讲解——练习的方式进行。

  【案例导读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①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②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③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思考1:这笔奖金该如何分配?

  思考2:在该企业如果不按劳分配会有什么后果?(备注: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挑一些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知识点真正地落到实处。

  3、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对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会难以理解。采取具体——抽象——具体的方式进行讲解。还是让学生仔细的阅读教材,对此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三个方面并且结合图示,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最后用实践加以证明。

  4、课堂讨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而十五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矛盾吗?为什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再以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用“蛋糕效应”来阐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关系,既形象又贴切,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课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货币的职责,区分货币的职能,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适时设置疑问,让学生与我共同思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通过归纳小结,既强调了重点,又巩固了本节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便于课后理解记忆。

  (四)作业布置

  针对这一框题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高考的出题形式,我主要设计了一些选择题、辨析题,以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板书设计上,我注重直观、系统,整洁美观,突出重难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说课总结:

  各位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分析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按劳分配为主体4

  各位领导 、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结构

  在第二单元介绍完我国“如何生产”这个问题之后,与此衔接就要介绍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为谁生产这个基本问题”。第七课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深入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这一框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承载着下一框题---即人们通过不同方式、途径获得收入之后,我国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的。当然社会财富不能只由个人占有,在第八课将要讲述国家如何参与财富分配,因此第七课和第八课共同构成我国的收入分配,而我们这一框是基础,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

  2、教材结构

  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意义——由按劳分配在当前所占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此引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一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 , 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 , 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 ;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 , 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 ;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 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 ;总之 ,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作用及意义,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与分配的制度及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意义的理解能力;分析辨别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差异,及准确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的内涵及必然性是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认识也不全面不准确,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2、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3、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多媒体重现“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图,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设疑: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劳分配吗?再以多媒体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从总体上先让学生明确实行此种分配制度的原因,由于这部分内容前面的课程涉及过,因此直接阐明即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很明显本课将分成两部分来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与除此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2、(1)按劳分配的含义:先让学生看教材第88页,教师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继而继续给学生阐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包括有原因和意义两方面。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来阐述原因,与历史相对比来阐明意义。这是本课的重点,理论性较强,故而采用直接讲述法,帮助学生理解。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一、原因 物质基础——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因此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且劳动能力有差别,故而不能按需分配)

  在此让学生思考讨论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会产生什么后果,再结合我国历史上按需分配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加明确按劳分配的理由所在。

  第二、意义:原因理解之后结合我国目前人们积极生活,努力增加自身财富的实际情况就很好理解了,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进行总结,然后再明确课本知识,加深记忆。

  3、其他的分配方式

  (1)用多媒体显示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点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轻松的掌握知识。

  (2)对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易搞混,因此是本课的难点。在此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看书——讲解——练习的方式进行:

  首先 明确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结合实例让学生区分开;

  其次 举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弄清按不同生产要素分配获得收入的区别;

  最后 采用当堂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有分配方式,让学生做练习。在练习中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挑一排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知识点真正地落到实处。

  (3)最后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调动学生思维。

  4、课堂讨论:“按劳分配一定在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不完全是按劳分配 ”此观点是否正确?阐述观点时要结合相关事例说明。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在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

  八、课后活动:分析家庭收入的分配方式

  九、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目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性因素

  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

  1、 科学内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2、 必然性:(1)原因——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2)意义

  3、地位:主体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

  2、按生产要素分配(1)主要的生产要素极其分配方式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5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情景引入、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分析你家庭收入的状况,还有哪些可能形式增加家庭收入,以及这些收入属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明确分配制度;最后,通过展示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情境教学: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本课达到了有效性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的落到了实处。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较好的实现了三维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主体”和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其生活中去的教学新理念。

  特别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同学对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配合理公平的必要性,人性养成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非常成功,是本课较为成功的亮点;还有依据从“矛盾的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认识秩序,通过本课最后一环节,即马云、许家印、任正非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结尾加以反思,老师再给出此故事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老师的适度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确现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再让学生去分析身边事例,回归学生生活。在此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但最终又形成了一个共同认可的分配制度,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此处也为一亮点;最后展现逻辑图,突出主题,对此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使知识目标加以落实。

  总之,在本节课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如导入从学生较为熟知的“社会主要矛盾”入手,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分配方式的比较、同学家庭收入分配方式进行抽样调查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相关文章:

古文为的用法03-05

高中以感动为话题叙事03-05

为你点赞作文10篇03-04

为你点赞作文(10篇)03-05

亚伦·保尔:唯有努力,能化逆境为风景03-05

高中一年级以父爱为话题的精彩范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