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07 09:45: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1

  一、背景导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生:qǐngsāngxiàn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长句的节拍读准了,它的意思也顺带理解了。我们看下一步:

  屏幕显示: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

  师: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抒情句有这么三句:

  屏幕显示:

  归来倚仗自叹息。

  长夜沾湿何由彻!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怎样读好它们的语气语调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揣摩一下,然后告诉我。

  生:(沉重地)归来倚仗自叹息。

  师:听出来了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他读的是降调,读出了一种沉重的语气。

  生:(祈盼地)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请坐,你用升调表达了一种企盼,这一切快快地结束吧!

  生:(慷慨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生鼓掌)

  师:你不仅把声调读出来了,而且突出了慷慨激昂、悲壮的味道,可见咱们班在古诗诵读方面是很有功底的。

  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吟读一遍。

  (学生齐读)

  三、译读诗歌

  师:很好,我们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二项活动:译读课文

  (学生译读课文)

  师:我刚听到这位同学把“死亦足”译读成“死而无憾”,这很好,使得我们的译读有了文学的色彩。有没有同学有疑问?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

  师:有什么问题?

  生:多年?

  生:(用了)很多年。

  师:这里省略了一个动词,文言语句中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补全省略的意思,这是翻译的一个方法。还有疑问吗?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我无法将“床头”、“屋漏”、“无干处”很好地连起来。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他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房屋漏水,所以床头很湿,房子里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

  师:理解了吗?其实漏的不仅仅是床头,应该是到处。

  生:安如山。

  师:你知道“安”可以组一个什么词?

  生:“安稳”。

  师:“安定”、“安然”都可以,那么“安如山”,就是“像山一样的安稳”。无论多大的风、多大的雨,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组词法是我们翻译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就这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并且学到了翻译的两个方法,一个是补充法,一个是组词法。

  四、赏读诗歌

  (一)与诗人同行

  师: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三项活动:赏读课文,与诗人同行。

  读课文,将你所读的每一段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比如第一段:秋风卷茅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段,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默读)

  生:我觉得第二段可以概括为:诗人叹息。如果可以扩充为八个字的话可以是:“群童戏谑,诗人叹息”。

  师:群童的主要行为是什么呢?

  生:抱茅。

  师:那你们认为哪四个字更合适?

  生:群童抱茅。

  师:这样就把最主要的内容概括出来了。第三段谁来?

  生:可以是“风雨破茅”。

  师:你真不简单!这个“破”字用得真好,既照应了文题,又写出了风雨的力量。第四段呢?前面三段有具体的事,第四段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只要把作者的情感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就可以了,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摘取原文。

  生:安得广厦。

  师:那我们就用“安得广厦”,这其实就是诗人的一种热烈的渴望。

  (二)代诗人抒情

  师:同学们,与诗人同行,我们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继续欣赏课文:代诗人抒情

  怎样代诗人抒情呢?请同学读一遍示例。(生齐读)

  屏幕显示:

  读课文,请用杜甫的口吻抒情。

  例如,第一段:秋风呼啸,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的茅草,想起建盖茅屋时的艰辛,怎能不让我心急如焚?

  师:这就是代诗人抒情。设身处地,描绘“我”的见闻和感受,请同学们读二、三、四段,代诗人抒情。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打腹稿,有的同学在打草稿,这些方法都很好。

  生:我选的是第二段: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这样公然抢走我的茅草到竹林中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却喝不住他们,只能无奈地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师:你的翻译味道稍微浓了一点,再加一点文学的味道就更好了。

  生:秋风破茅,散落江郊,又被群童所盗,如今又怎寻回,这可如何是好?

  (学生鼓掌)

  师:你的抒情不但注意了押韵,而且注意了骈散的结合。

  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黑夜漫漫难眠,思索安得广厦万间,救民于水火,平乱于急迫。忧国忧民之心顿生,憧憬,若此愿已成,吾死而无憾!

  (学生鼓掌)

  师:太好了,用现代诗歌去诠释古诗,别具一格。

  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现今正值安史之乱,战乱持续已六年之久,而我满腔壮志难酬,一身热血空流,在苦难中我迸发出了雄心壮志,即便悲壮,但我死而无憾。只因为苦不是一个人的苦,而是天下黎民百姓的苦。

  师:只是因为这种志是难酬之志,所以更加伤痛。

  生:我选的是第三段: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丝的雨不断从我的头顶漏下,屋内冰冷无衣,我和家人蜷缩于水中,本来几年的颠沛生活已让我身心疲倦,好容易觅得一方栖身处,却还落得如此惨淡。可叹!可叹!

  师:有一点要注意,雨从屋顶漏下,只是打湿了床头,打湿了屋里的东西,但是并不是一片汪洋。

  (学生笑)

  师:语言略有些不妥,但是她的味道出来了。

  生:我选的是第四段:如果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那我一个人受冻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天下的有志之士与我一样,有壮志而不能酬,可悲可叹!

  师:这里要强调的不是天下的士和我一样壮志难酬,而是诗人以“我”的视角来看天下寒士,诗人以牺牲自己的愿望来表达他对天下寒士的关注。同学们的代诗人抒情是如此深切动人,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关注到前三段的抒情和第四段抒情的区别?

  生:我觉得是有区别的,前三段是叙事,第四段转到对时事的思考。

  师:前三段叙事抒情,而第四段是直抒胸臆,所以本课抒情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板书: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一二三段的抒情。第一段通过写怒号的秋风,卷飞的茅草来抒情,这种抒情的方法叫什么?

  生:借景抒情。

  师:对,也叫写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写景)请看第二段。这段写了自己遭遇的一件事:群童当着我的面把茅草抱走了,这是什么抒情?

  生:借事抒情。

  师:借自己的遭遇抒情。(板书:写事)第三段有写景抒情的句子,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除了写景还有什么呢?看“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一句,作为一个父亲,多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以温暖,以安定。但是杜甫看着自己的儿子很冷,把被里子也蹬破了,作为父亲,没能给孩子必要的生活保障,他的心里是多么的忧伤、凄凉啊……在这里是用细节抒情。(板书:写细节)前三段,同样是抒情,又各有侧重,这样就避免了手法的单一。

  (三)与诗人对话

  师:我们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对诗人说话

  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谁先来?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心系黎民众生,你的遭遇却让我们十分痛惜。你的屋子漏雨了,几乎没有地方落脚,但是天下之大,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师:你对诗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凭你一人之力能有改变吗?

  师:你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社会的变革要靠大家。

  生:诗人啊,你的悲惨遭遇我们非常能够理解,我知道在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日子都是不好过的,但是这又能怎样呢?这就是历史!

  (学生会心地笑)

  生:诗人啊,这凄寒的秋夜让你难眠,天下还有那么多人在这凄寒的秋夜挣扎,你心系他们,我也心系着你啊!

  师:请坐。你是一个非常有怜悯情怀的人啊。我给你补充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心系天下寒士的呀?是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了,漫漫长夜里,秋雨打湿了他的被子……此刻心系天下苍生尤其可贵,这种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情怀更值得敬佩。(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

  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板书:诗圣)所以我们说:

  屏幕显示:

  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师:杜甫关注民生,拥有一种悲悯天下的情怀(板书:悲悯的情怀),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杜甫,想起了他的悲壮的渴盼……我希望我们同学能够多一份对民生的关注,多一点慈悲的胸怀,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温暖与和谐。

  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2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欣赏动画FLASH诵读,把握其中的情感。

  生:(欣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饱含感情在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等。

  生:齐读。

  师:请几位同学朗读一下,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生读。

  师:结合课文,疏通文义,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08-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03-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09-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教后记02-28

为你而歌作文03-28

为谁而歌作文02-28

《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课堂实录03-07

破与立作文07-19

东风破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