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07 16:36:5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早上好!

《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生:老师早上好。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 文 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我听刚才主持大会的老师 向全场 老师介绍的,所以这是真的。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 文 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我们学校也没有您。

  师:判断得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花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很可能的,一位特级语 文 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说明你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 “ 罐 ” 字的笔顺、笔画。)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解决,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一会儿读书,一会儿查字典,一会儿交头接耳议论,一会儿发出笑声。)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我的根据是课文写 “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 ,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它争吵。(理解 “ 奚落 ” )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立刻就说: “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 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师肯定,赞扬生。)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 “ 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 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 “ 懦弱 ” 的东西。(师指导学生掌握 “ 懦弱 ” 音、形、义,纠正学生把 “ 懦 ” 读为 “ 儒 ” 的错误,请他带领全班读句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生:我不喜欢铁罐,它不仅骄傲,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 “ 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 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被完全氧化了。看问题不能绝对。

  师:你的发言说明你领悟了语言的内涵。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 何必这样说呢? ” 陶罐说, “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

  “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 铁罐说, “ 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

  (师生互动,共读对话,时而生读,时而师读,时而分角色读,时而议读,把这一段读得声情并茂,兴趣盎然,听课老师掌声不断,笑声频频。)

  生:老师,我觉得第一句 “ 何必这样说呢? ” 标点用得不对。这一句既不是疑问句,也不是反问句,读起来觉得是不赞成对方的话,不必这样说的意思,不含问意,我建议修改一下,把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都可以,而且这一段叹号用得也太多了,干脆用句号吧!

  师:大家觉得怎样?

  (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生: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句话用问号是不对的,你越读越觉得它不对。

  师:同学们一旦把书读进去,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这是真正用心在读书,就这样读。(教师没有当裁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陶罐和铁罐》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兴高采烈)能 -- 。

  (学生三五结合,分别排练 “ 古代 ”“ 现代 ” 两幕,分角色扮演陶、铁二罐、众人、旁白者,人人参与,当堂练习。)

  师:关健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台词要熟记,课文中的对话和人物动作、神态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创造机会。

  (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头戴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表达流畅、风趣。)

  生:(争先恐后,要求再演。) (第一课时结束)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生: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长处。

  生:长处弄不好倒成了短处,铁罐结实但容易氧化;短处弄好了也能变成长处,陶罐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2

  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已预习课文《陶罐和铁罐》,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篇课文。(指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指撤号)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大家要运用在阅读上学到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课文。下面老师先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样了。(出示写有“奚落”“傲慢”等11个词语的小黑板。老师检查预习字词,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第二步是抽查有关词语,其中对词素有“御”、“慢”等作简要解释,对“无踪无影”换种说法积累词汇、为重点词“奚落”的学习作了铺垫。)老师让学生“开小火车”分节(一人一节)读课文,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师:大家说说他们读得怎第样?

  生:××同学把陶罐的“陶”读成了“ta-o”了,应该读第二声“táo”。

  生:××同学把“立即动手”读成“立刻动手”。

  生:我给自己提意见,我把“多美的陶罐!”读成了“多美的陶罐啊!”多了一个“氨字。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有的还能自己发现问题,这很好。读书就得像这样,把字音读准,不添字,不漏字。

  (评:通过读书能检查是否真正读准了字音,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读书,读书不添字、不漏字的好习惯,也为分析课文打下了基础)

  师: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说了铁罐看不起陶罐的事。

  生: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踪无影。

  师:说得好!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请大家看课后思考题,谁能把题目读读?(生齐读思考练习题1、2、3)

  师: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除了课后3个思考练习题外,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吗?(静默了一会)暂时没有,那就同桌讨论前两个思考练习题。

  生:(同桌讨论热烈)(评: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能很自然地引入读课后思考练习题,全课紧紧围绕思考练习题展开教学。其中还注意了让学生质疑。

  师:我们先讨论课后第一个思考练习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板书:奚落)还有哪些词意思和“奚落”很相近?

  生:(踊跃地分别说出)讽刺、挖苦、嘲笑、讥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对“奚落”的了解又进了一步。铁罐是怎样讽刺挖苦陶罐的呢?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你们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生读找,并划有词句)

  师:谁来读?

  生:(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生:(评)他没出傲慢的语气。

  师: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没人举手)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好了回答哪遍好。(老师读)生:老师第二遍读得好。

  师:好在哪儿?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

  生:老师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师:说得真好!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生:(很有感情地)“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读得好!向他学习!全班齐读。(生齐读)

  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揭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生:(同桌交换读,气氛热烈)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生:他读得没有感情,太平淡,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

  生:不用,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

  生:(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读得怎么样?生:(齐)好!(热烈鼓掌)

  师:还有谁来读?(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师:(高兴)读得好不好?

  生:(齐)好!(热烈鼓掌)

  (评:老师抓住重点词“奚落”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老师还用范读试评引路,以找、读、评的方法来理解“傲慢”、“轻蔑”、“恼怒”等词和有关句子。一改以往以词解词,详解详讲的.做法,学生学习主动热烈)

  师: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

  生:铁罐只看到自己很坚硬,所以瞧不起陶罐。

  生: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看不起陶罐。师: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板书: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板书:易碎),这是它的短处(板书: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边说边标示箭头)。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回答?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评:紧扣思考练习展开教学,教师抓住归纳上的难点,边叙边板书,条理清楚,化难为易。学生大面积读书,读出不同语气,自然理解了内容)

  师: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变化)请同学们看思考练习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写他样变化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句子)

  生:许多年以后,人们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陶罐倒掉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师:陶罐和当年一样光洁、朴素、美观,你们说说这到底有没有变化(学生热烈讨论,后举后回答)

  生:我认为没有变化,因为许多年过去,陶罐还和过去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生:我认为有变化,陶罐外形虽然和当年一样,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它已经变成了古董。

  生:我也认为有变化,陶罐外形没有变,但他的价值变了,它已经成了珍贵的文物。

  师:大家赞成吗?(生举手赞成)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陶罐变了,变成了珍贵的文物,很有价值。(板书:很有价值)我们再看铁罐呢,有什么变化?用书上一个词叫

  生:(齐)无踪无影!

  师:(板书:无踪无影)你们看板书,许多年过去了,原来易·碎·的陶罐变得很·有·价·值·,而原来只看到自己坚·硬·长处的铁罐却早已补氧化,变得无·踪·无·影·了,故事学完了。你们觉得有趣?生:(齐)有趣!

  (评: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加快阅读速度。集中力量学习有关“变化”的句子,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大讨论,很自然地受到一次唯物辨证法的启蒙教育。板书设计也为突破归纳寓意这一难点提供了方便)

  师:铁罐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对吗?

  生:(齐)不对!

  师:为什么?

  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铁罐用自己的长处跟陶罐的短处比,是不公平的。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铁罐只看到自己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是不对的,欠产看问题应该全面,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思考练习所要求解答的问题,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评:用谈话法对照板书,自然引出对长短处辨证看法的寓意,避免了说教式让学生猜寓意的做法)

  师:根据思考练习1、2题的提示,可以给课文分为几段?(生速读课文,后分段有分岐,让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

  生:我觉得应该到第8自然段。

  生:我觉得应该到第9自然段。

  师:理由是什么,请说出来。生:第一段分到第9自然段意思明白,因为写的都是古代发生的国王御厨的事,第10自然段以后是写现代荒地上的事。

  师:对啊!(向前一学生)你还有什么要说吗?

  生:没有了,我明白了。

  师:段分出来了,能把段意说说吗?(学生很快按思考练习1、2,用板书的“奚落”、“变化”说出段意)

  (评:老师巧借思考练习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进行单元读写训练项目的学习:分段和概括段意。在分段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但以理服人,取得统一看法)

  师:课文学完了,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陶罐和铁罐》,方法是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读懂文章,明白道理。现在我们用这个学习方法独立阅读一则很有趣的寓言故事《蚕和蜘蛛》(发下《蚕和蜘蛛》)。同学们先独立阅读寓言和思考题:

  1.人们为什么夸奖蚕?

  2.蜘蛛为何难过?

  3.后来为什么人们又夸奖蜘蛛?

  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速读短文,自学,个别讨论,分别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师:(小结)今天这节阅读课是这样学的:

  一、先预习自学;

  二、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分段,读懂内容明白寓意;

  三、用这样的方法独立阅读另一则寓言。

  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说更多更有趣的文章。

  (评:老师重视教给读书的方法,紧接阅读课后题引导独立阅读,扩大了阅读量,又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教一带一,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努力实现节时高效。)

【《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铁罐和陶罐作文04-12

陶罐和铁罐作文07-20

铁罐和陶罐作文08-03

[实用]铁罐和陶罐作文09-07

(优秀)铁罐和陶罐作文11-22

铁罐和陶罐作文3篇05-06

陶罐和铁罐作文必备14篇12-01

陶罐和铁罐作文范例(15篇)11-30

陶罐与铁罐作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