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诗原文

时间:2023-12-18 18:42:46 好文 我要投稿

赠 诗原文

赠 诗原文1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翻译

  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贵万分;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

  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

  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

  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

  注释

  碧玉孤根:均指竹。

  美人:指贤人。

  金: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一镒为金。汉代以一斤为金。

  郢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

  缄:捆束箱笼的绳子。

  端直:正直。

  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

  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和一首七绝《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元稹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和一首答诗《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即作此诗。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品格。

  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

  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赠 诗原文2

  原文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翻译

  作草就要作兰草,作树就要作松树。

  兰草的幽香随风而远,松树遇寒冷而不改容姿。

  松树与兰草相因相依,萧艾之类野蒿只是徒然丰茸茂盛。

  鸡与鸡相并而食,鸾鸟与鸾鸟同枝而栖。

  拣起珍珠弃去沙砾,人们只要珍珠与己相随。

  远来的客人投靠名士贤人,真值得他们来倾诉怀抱。

  假若怜惜方寸心中所怀,那么等待何人可尽数倾倒?

  虞卿甘愿放弃相国之位,在魏齐有难之时与他一同出行。

  海上那五百壮士,听说田横已死,同日里一起自杀。

  如果他们不喜好贤才,哪能流传下来这千古名声。

  希望您这与我同心同德之人,对我稍加留意与眷顾。

  寂寞啊十万分的寂寞,刚一出门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向何方!

  剑高吟“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秋风起我思家之情愈发浓烈。

  注释

  因依:依靠。

  萧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

  丰茸:茂盛。

  茸:细密貌。

  “虞卿”二句:事见《史记·范睢传》:秦相范睢的仇人魏齐逃亡至赵国,秦昭王逼赵王送魏齐头至秦。否则就出兵攻赵。赵孝成王急忙追捕魏齐。魏齐夜见赵相虞卿。虞卿估计说服不了赵王,乃解其相印,连夜与魏齐一同出逃。

  “海上”二句:事见《史记·田儋传》:刘邦灭项羽称帝后,项羽部下田横率五百人逃入海中小岛,不肯归降。刘邦使赦田横罪而召之,横未至洛阳即自杀,其部下五百人闻之,皆跳海自杀。

  适:往,到。

  “长铗”句:事见《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初不受重视,

  三次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盂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后冯谖出大力报效孟尝君。

  铗:剑。“秋风”

  句:晋人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菰菜、尊羹、鲈鱼脍,辞官回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天宝十三年(754)李白由宣城游铜陵五松山之时。诗人在五松山盘桓期间,与常赞(时为南陵县丞)交往甚密,形成好友,希望得到常赞的同情与支持,便赠以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艺术上颇具特色的诗。

  特色一:托物寓意,松兰明志。这首诗首句就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极度赞美“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高洁傲岸的节操。赞颂之情,意犹未尽,诗人又盛赞孤高的鸾风、明洁的珍珠,并以形陋质卑的'萧艾、鸡、沙砾等物与之对比映衬,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清操美德熠熠发光。在赞美和鄙视中,诗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洁孤高的心迹和晚节。表明了自己愤世嫉俗、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虽屡遭挫折,困顿穷窘,却仍一如既往:“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要作“独立自萧飚”的“南山松”(《古风》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尚志节。

  特色二:借事抒怀,用典表情。诗人长安被黜之后,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处于“寂寂还寂寂”的无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况中。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一吐怀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诗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擎的感情。诗人之所以向常赞府“真堪写怀抱”,是因为视其为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为“远客”的诗人是高滔的松兰,作为主人的常赞府也是惜才的“名贤”。“松兰相因浓”,“鸾与鸾同枝”,贤才俊士理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写,既与诗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紧相勾连,又让主人的“名贤”形象与之相映生辉,为诗人倾吐心事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其落脚点在一个“贤”字上。而诗人向好友“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弃赵相”、“壮士死田横”、“长铗归来乎”三个典故来表达的。诗人用典喻意极明,将主人“好贤”品德推崇至极点,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达得更为明白。三个典故侧重点不一,却以一个“贤”字贯通,极精当地披露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怀抱胸襟。

  总之,上述两种手法的运用,使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邃。它们既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内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内容,诗人处置恰当,熔铸有方,故极生动精确地塑造了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身深沉含蕴的内在情感。

赠 诗原文3

  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翻译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

  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滤洒就用头上的葛巾。

  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下,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注释

  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

  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不加漆饰的琴。

  漉酒:滤洒。

  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羲皇人:伏羲氏时人。古人认为羲皇时代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十多以之自称。

  栗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创作背景

  郑溧阳,当即《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所说的溧阳县令郑晏。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漫游江东,作此诗赠溧阳县令郑晏。

  赏析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赠 诗原文4

  原文

  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翻译

  贾生您举首西眺忆念京华,如今迁滴湘水之浦可别怨嗟。

  当今圣上恩典甚于汉文帝,怜爱您而未把您迁谪到长沙。

  注释

  贾生:即西汉人贾谊。这里以贾谊比贾至。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湘浦:湘江边。

  南迁:被贬谪、流放到南方。

  怨嗟:怨恨叹息。

  圣主:泛称英明的天子。此处有讽刺意味。

  汉文帝:贾谊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迁至太中大夫后受排挤,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在巴陵南,离京师更远。汉文帝时贾谊被谪往长沙。

  创作背景

  贾至字幼邻,洛阳人,是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和散文家。唐玄宗幸蜀时,他曾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在唐肃宗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岳州即今湖南省岳阳市)。此时李白正在巴陵游历,遇见了他,见他心情十分苦闷,便作了这首诗赠送给他。诗中依然以他未贬前的官衔尊称他“贾舍人”。

  赏析

  唐人作诗,常常喜欢把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同种遭遇的人联系在一起。因西汉的贾谊是洛阳人,能文,曾被贬长沙太傅,而贾至不仅与他同姓,而且同为洛阳人,也擅长作文,被贬岳州的地方与长沙也很相近,因此诗人开首就以贾谊来比贾至。由于西汉和唐代的京城都在长安,位在岳阳、长沙的西北面,故诗中称“西望”。而贾谊、贾至本来都是朝中京官,都是由京城被贬而出,但又时时关心朝政的状况,因此诗中又用上了“忆京华”三字,这一“望”一“忆”二字,实际上已将贾至当时被贬后的失意而又关心朝政的复杂心理揭示了出来。

  正因为贾至当时失意怨望,却又时时地向往着京城,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就开始劝慰起友人,既然已被南贬迁徙到湘浦这地方来了,就不要再去哀怨嗟叹了,次句中的“莫怨嗟”三字,完全是从首句“西望忆京华”中来的;因为“望”、“忆”之中有怨嗟意,所以才劝其“莫怨嗟”。

  李白既然是劝慰朋友,总不能空口相劝,最好能找出一些劝慰的话或事来,这样对朋友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诗人想到:贾至虽然被唐肃宗贬至岳阳,但岳阳毕竟在长沙的.北面,距离京城要比长沙近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肃宗还不算太薄情,他至少没像汉文帝那样把贾至贬到长沙。于是,末二句中有所谓的“圣主恩深”、“怜君”等,都是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的,都是一些宽慰之词,并不意味李白认为唐肃宗就是明君。相反,诗中话中有话,那唐肃宗与汉文帝的做法实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屈才则同。这讽刺意味是十分委婉而深长的。

  此诗一无华词,二无想象,却一气流走,天然成韵,既有着关切同情,又有着安慰宽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着诗人对被贬友人的一片真挚之情。

赠 诗原文5

  答友人赠乌纱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翻译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注释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

  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赏析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白居东鲁,子明月奴生于鲁中,取名伯禽,约在本年。”又天宝元年(724):“《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谓:‘儿女嬉笑牵人衣’,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此诗与《南陵别儿童入京》同为天宝元年(742)玄宗征诏下至家中后所作。

赠 诗原文6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翻译

  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

  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注释

  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将入朝。

  弱龄:即少年。

  投分:即缔交。荣枯,偏义复词,此处偏用荣义。

  镊白:即镊白发。

  鲍生:即鲍叔牙。漂母,用韩信事,信尝从漂母乞食。

  时:指风云感会之时。极天人,此谓显贵之入。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乐毅:战国时燕将;苏秦,战国时策士。方适赵、初说韩,皆言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卷舒:犹言或进或退,或仕或隐,固在我本人意愿如何,何必空自摧残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九载。炼药院,郁贤皓《李白丛考》疑在石门山(今河南叶县西南)。元林宗,即元丹丘,李白好友。李白写此诗时已五十岁,岁月蹉跎,功业无成,但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赏析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见之明。“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意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可报效祖国,施展才华。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借描绘“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来表达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荡无畏惧的气魄,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意指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吁叹岁月不饶人,人已渐渐年老,蕴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李白用此诗形容自己与元丹丘之间的交情犹如管鲍之交,由于此时李白的境遇有类管仲微贱之时,故在这首诗中有“穷与鲍生贾”之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有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壮情感。虽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对未来仕途充满着希望。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借用典故,诉说功业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犹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诗意寓出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虽然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加上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赠 诗原文7

  

  清代 戴梓

  华冑南宫捷,雄文东国强。君时荣上苑,余正厕岩廊。

  丰度真英异,家声正炽昌。簪缨传奕叶,弓冶在文章。

  未作龙门客,徒瞻凤羽光。挺身期远大,立节自辉煌。

  博禄居清要,垂绅佐太常。宸枫悬广宇,锥颖脱虚囊。

  执法黄门显,筹时白简张。熊车抡士出,虎观猎才良。

  泰岱公明著,嵩高颂誉彰。国恩容贷借,臣议谨储藏。

  不独偫才虑,端为糜费防。一言陈庙算,四渎凛朝纲。

  晋秩辞天陛,弹冠谒帝乡。朔风千里月,塞草五更霜。

  幸接同舟教,应消扫径望。拂尘荒署酒,捧袂御炉香。

  通谊前交久,言欢后叙长。土纯才或驳,士朴学疑荒。

  作则劳提命,培根赖激扬。庸庸惭马齿,矫矫羡龙骧。

  挂矢门空老,悬弧第自庆。负生先四日,委德逊千祥。

  共喜梅兼雪,偕联洁又芳。春风吟有意,淑气祝无疆。

  玉佩擎鹦鹉,金钟戛凤凰。医闾云窈窕,渤海蜃迷茫。

  并作阶前物,来供席上觞。问年何所似,杲日拥扶桑。

赠 诗原文8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鉴赏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意为:峡口山位于辽阔大漠的南边,横跨塞北,是中原和夷狄的分界线。山上乱石杂生,怪石嶙峋,但小山坡上却葱葱郁郁,草木繁茂。起首四句,描写峡口山的位置、总体面貌。“大漠”二字,写出了边地的空旷辽阔,而“横绝”二字则写出了峡口山横亘绵延且雄奇险峻状,起笔不凡。山上虽然乱石穿空,却也林木葱茏,荒凉景象中亦有一些绿色,让人眼前一亮。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意为:远望山形千姿百态,近看全山毫无异色。山势雄奇险峻,孤峰耸立;山体逶迤绵延,曲折往复。此四句继续描绘峡口山的特征,先从远近两个角度状写山的形状和颜色,继而写山的雄峭及走势。“崔崒”二句写得极有气势,为后面评价峡口的险要做好铺垫,设下伏笔。句中“乍”、“断”二字,用得极为精妙。“乍”,意即突然。把纵横跌宕的山势写活了;而一个“断”字,则活灵活现地突出了断崖峭壁、奇险突兀的景状,令人拍案叫绝。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意为:峡口山一带确实是胡人驱马入侵的`要道,也是中原防拒西北各族的要塞。然而山川之险不足以凭依,将士顺服、政治清明才更为重要。天地万物,都盛极而衰,强极则必弱,亦如这山势之循环往复。此六句写穿越峡口山时的所思所感,认为山川的险要不足依凭,只有清明的政治才是固国的根本。“信关”二句,承上启下。“岂依”二句,化用孟子和吴起语,可谓全篇之警策。“河山险”三字,极具概括力,涵括了前面极力铺写的峡口之险。以山河之险作对比,更映衬了“休明德”的重要。“物壮”二句,继续用典,化用老子和司马迁语,从前面评判安邦治国之策转而感慨人生事理,语意更进一层,别开洞天,景象更壮,让人思绪万千。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意为:山势连绵起伏,消失在辽远的天边尽头;大漠空旷平坦,却变动不息,面对如此广袤无垠的苍凉背景,不禁让人心潮起伏,思索这天地万物的事理和人生际遇。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意为:二位身尊体贵,乃黄金之躯,为何置身于这荒凉塞外?那京都云台宫中,有着多少饱学之士,排在皇宫红色的台阶侧,恭候着圣上的来临、赏用,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为朝廷排除边患?乔知之等人志向高远,富有文才,因远隔君恩,只能投身到荒远的边塞,其他朝臣却在宫中陪伴天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陈子昂对此深感不平,故有此感慨。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论陈子昂说:“唐初群雅竞奏,然尚沿六代馀波。独至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以此诗观之,此言极善。此诗先写峡口雄峻险要,继叙险不足恃,世事往复,再叹友人遭际,转切自然,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而语言古朴,风骨苍劲,景象雄阔,不愧为大家手笔。

赠 诗原文9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翻译

  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注释

  道人:此指佛教僧人。

  溥公:事迹未详,当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东峰道人当为其别号。

  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

  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泉州。诗人和溥公久别重逢,正值重阳,溥公有诗为赠,诗人酬答了这首律诗。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表明别后几年,经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尘,当年聚首的.云关,还频频萦现在梦寐之间,那里的东峰,正是溥公栖息之所。而这次重逢,恰好还在云峰,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时光流逝,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但能会见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接着申足前意:“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已经经历了不少新的岁月,燕巢犹在,已是新筑的了。那台上所见的溪山,还像旧时一样,妩媚迎人,似乎和老友招呼:“你们旧日的游踪,还存留在这儿哩!”这两句进一步写重逢的喜悦,溪山依然如画,燕语如迎敌人,岁月是消失了,却喜旧情还在。

  五六两句,转进一层,写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尽管佛家爱说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溥公也不例外,但作者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佛家主张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粲境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而儒家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主张居敬镇独。但归根结蒂,佛家、道家的宗旨,其由来只在于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百念皆空,神完志适。这和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在观点上也是迥然不同的。这两句说明作者和溥公,尽管是知交,但对哲学上的观点不妨各有见解。

  结尾两句:“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作者知道上面“三生”、“万法”的说法,支郎必定不会同意,甚至还要相恼。诗句中以“又相恼”表示和溥公的解说,早有不同。又以“不落语言间”表示,之奉酬新诗的本意,只是表白自我的情志,真情所在,原是不落于语言之间的。这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新诗在语言之外,寓有深情。相逢一笑,溥公于“相恼”之外,当亦为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相谅吧。

赠 诗原文10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翻译

  江风卷起惊涛骇浪,拍击着两岸悬崖峭壁,危舟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

  已经象北国的鸿燕,刚想起飞就被摧抑,又象悲愤的骚客,远眨天涯难归惊魂。

  哪里会有汉廷的急诏,把你提前召回,只能象接舆那样,佯狂楚路高歌抒情。

  万里他乡与你相逢,既喜悦又悲伤,恨只恨凤凰巢在僻野,遥遥远隔九重门。

  注释

  云根:指江边的山石。

  碇:系船的石墩;

  危樯:即危船。

  燕鸿:即鸿雁,比喻刘蒉有万里腾飞之志,且又澄清高洁。但是不幸的是他刚刚展翅,就被狂风摧折了。

  更惊:意谓江风蔽日的景象惊动了刘蒉迟迟不归的魂灵;

  骚客:指刘蒉;

  后归:迟归。刘蒉被贬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言此。

  汉廷急诏:指汉代朝廷曾急诏征回者。

  楚路高歌:以屈原比刘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以为“楚路高歌”。高歌,形容诗情悲壮;

  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万里相逢欢复泣:指两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重逢。

  凤巢:比喻贤臣在朝。传说黄帝时,凤凰息于东园,或巢于阿阁;

  西隔:当时诗人在荆楚之地,长安位于荆楚西北,所以谓西隔。

  九重门: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

  《赠刘司户蕡》作于大中二年(848)。大和二年(828),第试贤良方正,刘蕡论及宦官擅权误国,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司户参军。约在大中二年初春,刘蕡自贬所放还途中,与李商隐在黄陵(今湖南湘阴)相遇。李商隐满怀对友人的同情和对宦官的痛恨,写了这首诗。

  赏析

  诗一开头即显雄伟气魄,境界开阔。“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描绘的既是两人相逢之地风浪蔽天、日昏舟危的景象,更渗透着诗人对时代政治环境的深切感受。江风浩浩,浊浪奔腾,看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一阵阵的冲击,船上的高高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显得景色分外惨淡。浊浪、危舟、昏天的景象正是晚唐动荡险恶的局势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联把表现刘蒉的坎坷遭遇和抒发对刘蒉的深切同情紧密结合起来,“已断”句将刘蒉比作有万里翱翔之志的北国鸿雁,刚刚振翅就被狂风摧折,以此喻指刘蒉刚要在政治上奋飞高举即遭恶势力摧抑和扼杀的遭际。“更惊”句把刘蒉比作受谗而被流放的屈原,因为遭受诬陷,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个“已”字,后一个“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蒉以“对策”触怒小人和后来横遭贬谪——其生平遭际中的两件大事——联结起来。而且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出诗人对刘羡之不平遭遇的扼腕叹息。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蒉的敬仰和同情。贾谊被贬三年,终于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可是同贾谊一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刘蒉却没能有被急诏征回的命运。接舆不满现实,曾编成歌词,嬉笑怒骂地批判当世,刘蒉也像接舆一样,批评朝廷,写出了一篇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对策”。“谁先入”是对刘蒉“不得入”的同情和不平;“高歌”是刘蒉欲力抗王朝危亡而大声疾呼的勇敢选择,这一句饱含着诗人对他的不畏险恶、追求高洁情操的赞赏和敬仰。

  尾联上句“万里相逢欢复泣”是对友人相逢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的写照。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又是两个同具匡世济国之心和忧时愤世之感的文人朋友,他们的这次重逢,恰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因罪被贬;一个是因为受到腐朽势力的长期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意外相逢时那一刹那间的快事,“泣”则是长期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情怀的抒发。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嗟叹,更多的是为国运难扶的悲泣,这一点在末句中的“凤巢西隔九重门”中已经表现得很显豁了。“凤巢”是贤者的象征,凤巢被拒之九重门之外,其济国匡世之才志备受排挤,不为君王所接纳反而流贬远地,朝中奸臣当道,君王被蒙蔽视听,臧否不明,晚唐王朝正如“重碇危樯白日昏”般岌岌可危。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学杜甫的一个卓越的殿军。他的这首赠友之作能够将对朋友的同情、对同事的忧虑和对宦官黑暗势力的愤恨很好地融为一体,在深沉凝重之中饱含哀怆愤激,其风格深厚蕴藉,酷似杜诗而又有诗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表现手法。

赠 诗原文11

  原文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翻译

  笑笑你真是一个杰出不群的可爱的人,不妨多多地开口笑一笑,只要你开口一笑,就能使满座生春。

  唱到让人皱眉时你却面带微笑,醉到让人坐起喧哗时又微皱眉头。无论是皱眉还是发笑都合人心意。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子文:即严焕,乾道二年(1166)至五年(1169)通判建康府,与辛弃疾同官。

  侍人:侍女,侍妾。

  侬:你。江浙一带方言称“你”为“侬”。

  嶔崎:本是指山的高峻,此喻人骨鲠俊拔,杰出不群。

  笑:这里是喜爱、羡慕之意。

  坐:自然,自然而然地。一说通“座”,指在座的人。

  生春:使人欢喜,让人高兴。

  颦:谓皱眉。

  宜:合适,适当,适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五年(1169)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是辛弃疾在同僚严子文的家宴上,赠给严子文一位名叫“笑笑”的侍姬的调侃之作。

  赏析

  此词具有一种潜在的思想力量。上片称赞严子文侍女不同流俗,才貌出众,频频发笑,满座粲然,不断带来欢乐和活力。首句用吴语“侬”称呼侍姬,所谓“吴侬软语”,想必这一位侍姬是吴人,“侬”是她的家乡话。作者用“桓彝嵚崎历落”这个典故来形容侍女,这就等于说这位叫“笑笑”的侍女,竟是一位杰出不群的值得钦佩的伟丈夫式的人物。这作为对一个侍女的歌颂,确实有点不伦不类。这当然不是作者没词了,不懂得用典而胡乱比附。以他这样一位写起词来“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的大家,不可能不懂用典,更何况他“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为女人作艳语,原也当行。那么就只有从文字的本意来理解了。这就是说笑笑一定有其不凡之处,所以作者才会许之以如茂伦那样的嶔崎历落,可钦可羡之人。古时侍姬,固多不凡。如张愔之关盼盼,石崇之绿珠,但那还多是忠于故主而已。而这里的笑笑,可惜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其主既未故,那无妨反求之于辛弃疾所钦羡的事物。辛弃疾此时在建康作一行政之副职,且是“添差之员”,形同虚设。以如此之壮年,抱一腔热血而来的盛气之英雄,仅给这样一个冷板凳坐,其心情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他在这同一时期作的《满江红》中就说:“笑人世苍然无物。”他对于主和派掌权的这个朝廷,认之为无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满朝公卿将相视之为“无物”的'辛弃疾,却以“嶔崎可笑”许一侍姬,以这些猥琐的须眉作衬,则红粉之磊落也就非常形象、可以感触的了。

  下片写笑笑的颦笑。她“歌欲颦时还浅笑”,让人舒心;“醉逢笑处却轻颦”,使人清醒。南宋小朝廷是一个萎靡世界。在这时,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歌时应当是痛苦的,但这还是一般的感情。而她却于痛苦中反要浅笑。这不是写她麻木不仁,不是写她纵情欢笑,而是说她在本来欲颦之处,却发出了“浅笑”。这就透露了她这笑含有凄伤之情。这无法或不屑纵声的“浅笑”,只能是嘴角那苦苦的一撇,是冷然的微哂,是欲笑不得之强颜。总之它是内心痛苦之极的一种反态。长歌当哭,它是比哭更凄惨得多的。是以当别人快乐地喝醉了酒,作出种种丑态时,她却又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一股讨厌鄙弃之情溢于眉宇。这一颦一笑之间,就把她那种高傲的秉性,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正如屈原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样,她是很有点不同流俗而别具慧心的。这两句词中也可以看出笑笑的杰出之所在。在那样的社会里,竟有这样一位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反而很有点脱俗超凡的女子,的确令人高兴,无怪乎作者要由衷地赞叹她“宜颦宜笑越精神”了。颦其所颦而笑其所笑,是以曰“宜”。那么这个“精神”就不单是指她那一种女性的美的外露,而更是指她一颦一笑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到辛弃疾对于这一种傲态的钦佩,无此傲态作为底色,则轻颦浅笑,都显轻薄,徒见其不“宜”了。那么由此可见:笑笑的颦笑,定与抗战派的思想感情合拍,这固然是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意愿,也不排斥她就是因坚持抗战而获罪以作奴婢的家属。因而她的见解很合乎辛弃疾的思想,所以才有“一笑坐生春”的感觉。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在此家宴中高谈阔论,笑笑时发如花妙语,说得那样中听,有助豪情,使人感到周身舒畅。故此作者对于的“开口笑时频”寄予了那样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当此之时,酒酣耳热,小小天地尽是他们主战派的世界,更难得的是,红粉居然知己,所以就更感到她越笑越精神,她此时,已完全不是一个歌舞妓,而直是他不能不钦佩的嶔崎历落的大丈夫了。

  这阕《浣溪沙》词虽是赠妓调笑之作,全篇俳谐有趣,但决不是纯粹的无聊文字,那怕是从仅仅不小瞧侍姬这类卑贱的小女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不凡。他把一位侍女抬高到了这样高的地位,这就完全不是庸俗的捧角儿,而是他把对于祖国的热爱看得高于一切,用以衡量一切:谁不爱国,谁不维护国家的统一,虽卿相君主,他亦视为“无物”;而赞成国家统一的,则虽歌妓侍女,也可以许之为“嶔崎历落”之人。从这个侧面,令人又看到了辛弃疾对于祖国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感情,使得他颠倒了对于大人物和奴婢尊卑的陈腐见解,从而具备了进步的立场。

赠 诗原文12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翻译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 :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创作背景

  张先六十三岁那年(1052),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庆),不久离任。此词为离任时答赠时任夔州(今四川奉节)路提点刑狱的友人程师孟之作。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上片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起句点时地,“巴子城头”,点出送别的地点。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送别的季节、时间。下两句宕开渲染。巴山重峦叠嶂,渲染词人与友相逢相别地方的境象。燕子觅巢,春花辞树,既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亦隐喻彼此的`一去一留。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也只以“花脱树”一语尽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杯且举”两句,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瞿唐峡,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艰难。暗示双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惜别的情怀,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道路遥远,放觉如在天外。下句点出友人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不仅上下片意脉联贯,更便于巧妙地为全篇作结。他首先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这一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吴门住”句,意指“吴门”。

  词语言真挚,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赠 诗原文13

  戏赠友人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翻译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注释

  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

  縻绠:绳索。

  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鉴赏

  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赠 诗原文14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翻译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注释

  玉潭:潭水晶莹,澄碧如玉。

  琪树:树名。

  寄:交托。

  野人:山野之人。

  创作背景

  清代学者王琦在他编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注说:“《黄山志》中亦载李白向黄山胡公求白鹇事,以胡公名晖,未详何据?”也有人认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是作于秋浦,而非徽州黄山。但是,据安徽省原徽州地区博物馆考证,认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是作于徽州黄山。

  赏析

  诗人很喜欢禽鸟,在得到胡晖赠送白鹇后写下《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中极力赞美白鹇高洁纯美,超脱不凡,以寄托诗人的志趣。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与胡公以诗鸟互赠的真挚友情。还寄托了诗人不凡的生活志趣和独特的审美观点。

  此诗首句至第四句“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主要讲诗人对白鹇的“酷好”,并希望能得到它。同时不断地赞美着白鹇。如“双白璧”和“双白鹇”,都是特指“白鹇”。如“白璧”、“白锦”,这都是赞美白鹇的。由于诗人对白鹇的特别喜爱,所以,诗人就将混身长着雪白羽毛的白鹇,比喻为“白璧”(即洁白无瑕的美玉)、“白锦”(即雪白的丝绸)。而雪白羽毛的白鹇,使白雪都觉得不如白鹇雪白、好看而感到羞于见人。“羞”字得恰到好处,白雪是大自然中非常洁白的物质,诗人用“羞”字说明白雪都觉得自己感到羞于见人,以衬托白鹇的`羽毛之雪白。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愿得此鸟”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浓。

  第五句至第八句“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花鸟山水画,主要是描绘白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白鹇悠闲地将玉潭里透亮的清水当作镜子,站在琪树的树枝中,梳理着自己雪白的羽毛。晚上,白鹇在冷色的月光下悠静地安睡;白天就在落叶与花丛中散步。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这里诗人又转回来述说自己特别喜爱白鹇的心情:“如果胡晖能将白鹇赠送给我,而我得到了这双白鹇,我就住在碧山不走啦,当一个山野村夫,天天与白鹇作伴。”“笼寄野人还”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以此来表达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

赠 诗原文15

  赠写御容妙善师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

  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

  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

  野人不识日月角,仿佛尚记重瞳光。

  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

  平生惯写龙凤质,肯顾草间猿与獐。

  都人踏破铁门限,黄金白璧空堆床。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不须览镜坐自了,明年乞身归故乡。

  注释

  射策:汉选贤良的形式。

  中使:皇帝下诏所征求者,敕号为中使。

  天香:朝廷上所燃的香。

  迎阳:开封宫城门名,在东北向。

  绛纱:红灯笼。

  玉斧:皇帝仪仗队所用之具,大七八寸。

  日月角:王者相貌。

  重瞳光:世传舜和项羽皆重瞳。代帝王之相。

  幅巾:头巾。此句言画面上皇帝的服装。

  龙凤质,指皇帝肖像。猿与瘴:代民间平民。

  铁门限:唐永福寺之门槛以铁皮裹之,人称铁门限。此句意谓市人皆来求妙善画师作画。

  自了:唯图自身,不顾其他。

  注释

  写御容:临摹皇帝的遗容。

  妙善:画师名。

  射策:汉选贤良的形式

  中使:皇帝下诏所征求者,敕号为中使。

  天香:朝廷上所燃的香。

  迎阳:开封宫城门名,在东北向。

  绛纱:红灯笼。

  玉斧:皇帝仪仗队所用之具,大七八寸。

  日月角:王者相貌。

  重瞳光:世传舜和项羽皆重瞳。代帝王之相。

  幅巾:头巾。此句言画面上皇帝的'服装。

  龙凤质,指皇帝肖像。

  猿与瘴:代民间平民。

  铁门限:唐永福寺之门槛以铁皮裹之,人称铁门限。此句意谓市人皆来求妙善画师作画。

  自了:唯图自身,不顾其他。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开头回忆早年朝中旧事,表达对先皇的眷恋。中间称赞妙善宫中写真如生。结尾点明自己人老发白,已有归乡之志。

【赠 诗原文】相关文章:

赠范晔诗的原文及赏析11-15

赠柳原文及赏析12-17

杂诗原文翻译03-13

牧童诗原文及赏析12-17

重赠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赠田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就义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