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4-02-29 22:34: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péngxiāojìyān雁都

  3.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作文07-18

《秋天》导学案12-17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05-05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02-28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2-08

《声声慢》导学案12-10

《怀素写字》导学案12-18

《壶口瀑布》导学案(答案)02-28

《马说》导学案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