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原文、翻译

时间:2024-03-01 01:49: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燕昭王原文、翻译

燕昭王原文、翻译 1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注释

  1、本文选自《战国策》中的《燕策》。

  2、燕昭王:燕王哙的太子,名平。收:收拾。破燕:失败的燕国。破:败。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哙听从苏代的话重用其相子之,后又让子之为王;结果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攻燕,杀哙及子之。二年后,燕人拥立太子平为王,是为燕昭王。

  3、卑身:降低自己的身份。币:帛一类的丝织品,此处指礼物。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指拿出丰厚的礼物。

  4、贤者:有才能的人。

  5、雠:同“仇”。

  6、郭隗(wei):燕国的贤士。

  7、因:趁着。、孤:王侯的谦称。袭:乘人不备而攻击。

  8、报:报仇。

  9、与共国:与之共国;共同管理国政之意。

  10、先王:指燕王哙,燕昭王的父亲。雪先王之耻:洗掉先王哙的耻辱。雪:洗。意为燕王哙报仇。

  11、奈何:怎么办。敢:助动词,表敬。可译为冒昧。

  12、处:相处。此句是说:要成就帝业的国群,以贤者为师并与之相处。

  13、亡国:即亡国之君。役:仆役。

  14、诎:同“屈”。指:旨,意旨。诎指:犹屈意,屈尊。之:指贤者。

  15、北面:老师面向南坐,学生面向北受业,为古代尊师之礼。

  16、百己者:才能百倍于自己。

  17、趋:疾走,小跑。古代侍奉老师长者,遇事必须小跑着去做,不能慢步。息:休息。古代尊师“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为政》)老师休息,弟子才能休息。

  18、嘿:同“默”。这句意思是说:于众弟子中抢先请教,直到最后才停止。以此形容勤学好问,虚心求教。但这对贤人就不够尊敬了。古人应对,要老师先问,等他说完再回答。所谓“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礼记?曲礼上》)。先趋后息,先问后嘿,对贤人虽有一定尊敬,但比起北面师事,就差了。所以百己者就不至了。

  19、什己者:才能十倍于自己。什:十倍。

  20、人趋己趋:趋事贤人,只随众,并不特别殷勤。

  21、若己者:和自己能力一样的人。

  22、冯:同“凭”,倚靠。冯几:靠着几案。古人席地而坐,面前放一几案,为燕居时凭靠。据:拄着,扶着。据仗:拄着手仗。古人尊重老年人,有赐几杖之礼。因此求教于长者,有“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如果燕昭王自己反倒凭几柱杖,对人很不尊重,自然贤人不会来了。

  23、眄(mian)视:斜视,不用正眼看人,轻视不尊重得很。指示:用手指示意,指手划脚,也是不尊重人。

  24、厮役之人:供人役使之人。厮:役使。

  25、恣睢(sui):任意暴戾。

  26、(hou):即吼。籍:同藉,践踏,跳脚。奋击:奋力击打,意为拍桌子打板凳。叱咄(duo):大声喝斥。

  27、徒隶:为狱囚执劳役者,比厮役更低级的人。

  28、服:行。、致:招致,招徕。

  29、朝:谒见。其:指贤者。

  30、必趋于燕:必然奔向燕国。

  31、谁朝:即朝谁。可:合适。

  32、君人:为人民之君。君:动词,做国君。

  33、涓人:国君身边的近侍。

  34、骨:一作“首”。、反:同“返”,返回。

  35、安:何。事:用。一解为从事,意为买,安事死马,为何买死马。

  36、捐:捐弃,损失。

  37、市马:买马。

  38、今:即,将要。

  39、期年:一周年。

  40、见事:被侍奉,言其被尊之为师。

  41、远:意为“认为……远”。

  42、筑宫:修建房舍。师之:尊他为师。

  43、乐毅:魏名将乐羊之后,魏国的大臣。奉魏王之命使燕,入燕后,受到燕昭王礼遇,遂留在燕国,后燕昭王重用他统兵伐齐,大破齐军。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人的离间,乐毅乃奔赵国。

  44、邹衍:齐人,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45、剧辛:原为赵人,破齐之计多由他谋化;后统兵伐赵,被赵人所杀。

  46、争:争着,争先恐后。、凑:聚集。

  47、吊死问生:祭奠死者,慰问活着的人。

  48、乐佚:生活安乐舒适。轻战:不怕打仗。

  49、三晋:指从晋国分出来的三个国家韩、赵、魏。

  50、闵王:齐国的国君,齐宣王之子,名地。

  51、北:打了败仗而逃跑。追北:此处指追击败逃的齐军。

  52、临淄:齐国国都,现在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53、宗庙:祠堂。古人以毁掉战败国宗庙为灭其国的表示。

  54、莒(ju):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莒县。即墨:齐国地名,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因而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着我国混乱,乘人不备而进攻。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不够用来报仇。然而若能得到贤士一道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敢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人与老师相处,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亡国之君只能同仆役小人相处(这里是说越贤明的君王就越能招致才高的`贤人,不能尊重贤人,贤人都会离去)。屈己之意(指:意思,想法)以侍奉贤者,恭敬地接受教导(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贤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虚心),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自己最先向贤者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嘿:沉默),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来了。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快步迎上来自己也就有礼貌地快步迎上去,那么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来了。依着几案,拿着手杖,斜视用手示意别人去做事,那么服杂役的仆人就来了。如果君主对人狂暴凶狠,随意打骂践踏,那么只有刑徒和奴隶在他身边了。这就是自古实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广泛选拔国内的贤者,而登门拜见,天下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便会)疾速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拜访谁合适呢?”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作为自己的老师。乐毅(战国名将,率燕军先后攻占齐国七十多城)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赵人,后为燕将)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打仗。于是就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国君原是晋国大夫,后瓜分了晋国)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军败,齐闵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杀)。燕军独自追赶败退的齐军,深入到(齐都)临淄,掠尽齐国的财宝,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邑没被攻下的,只剩莒、即墨。

燕昭王原文、翻译 2

  燕昭王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注释(1)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2)“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3)选自《蓟丘览古赠卢举止藏用七首》之二。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燕昭王原文、翻译 3

  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闻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苏子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燕得甲首二万人。苏子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请自归于吏以戮!”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

  明日又使燕攻阳城及狸。又使人谓闵王曰:“日者齐不胜于晋下,此非兵之过,齐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阳城及狸,是以天幸自为功也。王复使苏子应之,苏子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王曰:“善。”乃复使苏子,苏子固辞,王不听。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燕人大胜,得首三万。齐君臣不亲,百姓离心。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

  文言文翻译:

  苏秦从齐国派人对燕昭王说:“臣下离间齐国、趑国,观在齐、赵两国都已经孤立了。大王为什么还不出兵进攻齐国?请让臣下替大王使齐国更加衰弱。”

  燕国于是讨伐齐国进攻晋地。苏秦让人对齐阂王说:“燕国进攻齐国,想收复以往的失地。观在燕军在晋地停滞不前,这是由于兵力弱小犹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派苏秦率兵抗击燕军呢?凭苏秦的才能,率兵抗击弱小的燕军,一定能攻破燕国。燕国被攻破,那么赵国就不敢不听命,这样大王既攻破了燕国,又制服了赵国。”

  齐闵王说:“好。”

  就对苏秦说:“燕军打到了晋地,现在寡人发兵抗击它,希望您替寡人做军队的大将。”

  苏秦回答说:“臣下对指挥军队的事不通,哪里配得上抗击燕军,大王还是改任别人吧。大王派臣下为将,这会使大王的`军队遭到失败,也会把臣下交给燕国,打不赢,就不能挽救败局了。”

  齐王说:“您去吧,寡人了解您。”

  苏秦于是率领齐军同燕国人在晋城之下交战,齐军大败,燕军砍下两万齐军士兵的头颅。苏秦收拢齐国的残兵退守阳城,向齐闵王回报说:“大王用错了人,竟派我来抗击燕军。如今军队伤亡两万人,臣下有杀头之罪,请让我自己回去到执法的官吏那里领受斩刑。”齐闵王说:“这是寡人的罪过,您没什么可以怪罪的。”

  第二天,苏秦又暗中让燕国攻打阳城和狸邑。又派人对齐闵王说,“前几天,齐国军队在晋城之下没能取胜,这不是军队的过错,主要是齐军不走运而燕军得到了上天的保佑。现在燕国又攻打阳城和狸邑,这是把上天的保佑当作自己的功劳。大王再派苏秦抗击燕军,苏秦先前曾使大王的军队失败,失败之后他一定竭力用胜利来报答大王。”

  齐王说:“好。”

  于是再次任用苏秦,苏秦坚决推辞,齐王不听。苏秦就率兵在阳城同燕军作战。燕军大获全胜,斩下敌人首级三万。齐国君臣之间不互相亲信,百姓离心离德。燕国于是派乐毅大举兴兵进攻齐国,最后攻破了齐国。

燕昭王原文、翻译 4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燕昭王原文、翻译 5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宫乃旅游胜地,被誉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为隐逸者所爱。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 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燕昭王原文、翻译 6

  《燕昭王求贤》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还有一个版本是: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燕昭王求贤》故事出处

  《燕昭王招贤》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燕昭王求贤》古文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那里用得着死马,而且浪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燕昭王求贤》注释

  卑:谦卑,降低身份

  愿:心愿

  殷富:殷实富强

  吊:同"悼",悼念.

  问:慰问。

  趋:奔赴。

  致:招致,引来。

  共国:共同治理国家。

  凑:聚集,奔赴。

  乐佚:安乐舒适。佚,通“逸”

  轻战:不畏惧作战。

  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愿:愿望;期望。

  卑身:礼贤下士。

  殷富:殷实富足。

  不能:不能够。下文的“不能”是“不到、不满”的意思。

  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安事:即“何用”,有什么用。

  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一周年。

  市:买。

  况:何况。

燕昭王原文、翻译 7

  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原文及翻译

  燕一·苏代谓燕昭王

  作者:刘向

  苏代谓燕昭王白:“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臣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臣忧故也。若自忧而足,则臣亦之周负笼耳,何为烦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则诸侯不为别马而朝矣。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臣请为王譬。昔周之上地尝有之。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其丈夫果来,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而覆之。’于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为子之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知,缚其妾而笞之。

  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臣闻之曰:“万乘之主,不制于人臣。十乘之家,不制于众人。疋夫徒步之士,不制于妻妾。而又况于当世之贤主乎?臣请行矣,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文言文翻译:

  苏代对燕昭王说:“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入在此,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像尾生高那样守信,像鲍焦、史鳅那样廉洁,兼有这三种品行来侍奉大王,怎么样?”

  燕昭王说:“如此就够了。”

  苏代回答说:“您认为这样就够了,那么臣下就不会侍奉您了。臣下就会做出无所作为的事,就会归耕于周朝的土地上,耕种吃饭,织布穿衣。”

  燕昭王说:“这是什么缘故呢?”

  苏代回答说:“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那也不过是奉养双亲罢了。像尾生高那样守信,那也不过是不欺骗别人罢了。像鲍焦、史鳅那样廉洁,那也不过是不偷别人的钱财罢了。如今臣下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臣下认为廉洁不会同自身一道显贵,信义不会同生命一起存在。仁义,不过是自我完善的法则,不是追求进取的手段。”

  燕昭王说:“自我完善还不够吗?”

  苏代回答说:“如果认为自我完善就够了,那么秦国就不会从杀山的边塞出兵,齐国就不会从营丘出兵,楚国也不会兵出沮章河。三王更替,五霸轮换执政,都是因为不仅仅局限于自我完善的缘故。如果仅是自我完善就够了,那么臣下也就回到周地的家乡去种地了,何必还讨扰大王的朝庭呢?从前,楚国攻取章武,诸侯们到北面去朝拜。秦国攻占西山,诸侯们到西面去朝拜。当初,如果不让燕国军队从周朝的上地撤离,那么诸侯们就不会调转车辆去朝拜别国了。臣下听说,善于处理国事的人,先衡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大小,再考虑一下自己兵力的强弱,因此可以功成名就。不善于处理政事的人,不能够先衡量自己国家的大小,也不去考虑自己兵力的强弱,所以不能功成名就。观在大玉有向东攻打齐目的想法,愚匝知道。”燕昭王说:“您怎么知道的。”

  苏代回答说:“您常常手持长戟或磨砺宝锄,登上山丘向东叹息,因此愚臣就知道了。即使如今有乌获这样的力士,能举起千钧重量,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要人搀扶。所以齐国虽然是强国,由于在西面的宋国劳师动众,在南面的楚国使军队疲乏,那么齐国军队就可以被击败,齐国的河闯也可以被攻取。”

  燕昭王说:“太好了。请允许我拜您为上卿,送给您马车百辆,您按照这种说法替寡人到东面的齐国去离间游说,怎么样?”

  苏代说:“您这是由于偏爱我的缘故才赏赐我,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爱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还不会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赏赐给无能的臣下,为什么?大王评价臣下,是怎样一种人呢?观在臣下所以侍奉您,是为尽忠守信。臣下掇心因为尽忠守信的缘故,被大王左右的大臣怪罪。”

  燕昭王说:“哪有做人臣的用尽自己的力量,竭尽自己的才能,反而获罪的呢?”

  苏代回答说:“臣下请求为大王打个比方。从前周朝的上地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作丈夫的.在外做官三年不归。他的妻子与人私通。和她私通的那个人说:‘你的丈夫要回来了,那该怎么办呢?’他的妻子说,‘不要担心,我已经猴备了毒药酒,就等他回来呢。’不久,她的丈夫果然回来了,乎是她让侍妾斟上毒药酒给丈夫进去。侍妾知道这件事,走到半路站住了,自己考虑:‘我把这毒酒给男主人喝,就会杀死男主人s把远件事告诉我的男主人,就会赶走我的女主人。与其杀死男主人、赶走女主人,我宁可假装跌倒弄翻酒杯。’于是就假装跌倒弄洒药酒。他的妻子说:‘为您远行归来,所以准备了美酒,现在侍蜜端酒跌倒洒掉了。’她的丈夫不知实情,就绑起侍妾鞭打。所以侍妾被鞭打的原因,就是为了尽忠守信。如今臣下为您到齐国出使,担心我尽忠守信不被大王的左右大臣所理解。臣下听说: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不受臣子的挟制。有十辆马车的家长,不受众人的控制。一般无车可乘的士人,不受妻妾的限制。更何况是当代贤明的君王呢?臣下请求出发了,希望您不要受群臣的挟制。”

燕昭王原文、翻译 8

  燕昭王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翻译: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注释:

  ⑴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

  ⑵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

  ⑶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⑷尽:全。

  ⑸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⑹霸图:宏图霸业。

  ⑺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

  ⑻驱:驱使。

  ⑼复:又,还。

【燕昭王原文、翻译 】相关文章:

双双燕·咏燕原文翻译12-18

忆江南·衔泥燕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春王正月原文翻译02-28

红窗月·燕归花谢原文翻译赏析12-17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02-29

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原文翻译赏析12-17

尊经阁记王守仁原文、翻译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