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4-03-02 00:58:41 好文 我要投稿

[推荐]赤壁原文翻译注释6篇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1

  作品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

  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40而不答。“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词句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白话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鉴赏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2

  原文:

  鹦鹉曲·赤壁怀古

  元代: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译文: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注释: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ī)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彻:直到。

  赏析: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3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4

  赤壁赋 作者: 苏轼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à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āi 筛)酒: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

  [42]匏(páo 咆)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通’樽‘.

  [43]寄:寓托。

  [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屡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适:享有。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通”藉“,凌乱。

  [59]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 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 环绕)

  尊(”尊“通”樽“)

  狼籍(”籍“通”藉“,凌乱)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8、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9、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作动,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0、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1.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5

  简介: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书》本)。宋神宗元丰3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先进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赋: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有古赋,悱赋,律赋,文赋等。

  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6

  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à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āi 筛)酒: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

  [42]匏(páo 咆)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通‘樽’。

  [43]寄:寓托。

  [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屡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适:享有。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通“藉”,凌乱。

  [59]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前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州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03-01

赤壁原文,注释,赏析02-27

《春晓》原文翻译及注释02-29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注释02-29

书原文注释及翻译02-27

狼原文翻译及注释03-01

牡丹原文、翻译及注释03-01

《湖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2-18

春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