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03 10:16: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好!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生:老师好!

  师:我问你们教师了,老师说分了组。

  生:14个。

  师:14个组,一个组四个人,那小组长都是谁?我看看,好,我随机来采访一位同学,你是组长对吧?站起来,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说话声音要让大家听见好不 ?

  师:你这个小组长负责任吗?

  生:负责

  师:都怎么负责?

  生:组织大家学习。

  师:你怎么组织大家学习的?

  生:上课的时候,分配任务。

  生:课堂上交流提前准备。

  师:你叫什么名字?让我看一下你的名字,杨应坤,你很负责任,希望所有的组长都像这位组长一样负责任。我在上课之前,播放了一首歌曲,谁听清了这是一首什么歌?

  生举手。

  师: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过,还有很多同学没举手,我们再来听一遍。你听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你听到那句歌词了?

  听歌

  师:好,这么多同学在举手,这是一首什么歌? 你来说

  生:《母亲》

  师:好,坐,你记住了那句歌词?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歌词?

  生:她给了我生命,她给了我一个家,这就是娘啊,这就是妈。

  师:好,你再在大声说一遍。

  师:她给了我生命,她给了我一个家,这就是我们的妈妈,是吧?这个学生一直在举手,好你说。

  生: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背。

  师: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背,咱们新入学时,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说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家在哪?

  生:徘徊镇。

  师:徘徊镇,离这里非常远,对吗?你来的时候带行李来了吗?

  生:带了。

  师:谁给你背的?你自己背的吗?

  生:妈妈。

  师:妈妈,是吗?其实我们入学的第一天总是爸爸妈妈来送我们,请坐。

  咱们同学听歌的时候,一定要专注,专注之后要有自己的联想,这就叫学习语文的一个方法,现在会了吗?老师来说自己的感受,我在听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把泪擦,你生病了,最心痛的是谁啊?但是,我们在生病的时候有没有顾虑过妈妈的感受呢?有没有呢?儿子对妈妈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 秋天的怀念 。充分表现大家的自学能力,听要求。

  教师发导学案

  师:干什么?看好了,我给了一个导学案《秋天的怀念》。这节课我们自主学习,下节课我们交流展示,怎么样去自主学习,听老师的要求,先看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自主学习第一题、第二题, 这么多题,对不对,你先做什么? 听好了,把书拿起来,放开声音大声去读一遍课文,先读第一遍课文,读完以后,完成第一题自主学习部分,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

  师:接着再读课文,从文本中去找,你从课文中提出问题和你的困惑,现在会了吗?第一题是必须自主完成的,放开声音把书本拿起来,自读,放开声音。

  师:当你把书放下了,我就知道你读完了,注意力很集中才能快速的完成,大声的朗读,不要受别人干扰,读吧。

  生读。

  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然段标清楚,咱有同学习惯非常好,第二排那个女生读的过程中就标上了;咱们有些同学读的非常快,标注做好。所以今后养成一个习惯,读课文的时候就把自然段标好,不认识的字画下来,不认识的字先标下来,读完课文以后查字典解决,记住了没有?

  生:记住了。

  师:好,快速的完成自主学习的一、二、三、四题部分,完成以后,小组长督促一下,好了,接着来。书上有可以在书上做标注,比如说,直接划上,但是你要在说的时候就不能看着书了,书上有的可以在书上做标记,节省你的阅读时间,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要学会快速的学习,书上有的直接划,不要用任何的资料书,现在你手里只有一个字典和课本是能用的,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一定要去查字典,不要想当然,学语文绝对不能脱离文本。各组小组长看看你们的组员写完了没有,你简单勾画就可以,做完举手,做完一题的同学可以往下进行,做第二题。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默读,然后做一、二题,没有做完第一题的同学,你抓紧时间做,书中有的整理出来,有的同学写字慢,说我画出来可以吗?可以。比如这个地方在第一段,写上第一段也行,会了吗?如果找到那个词了,直接在书上画下来,我给你举例,比如说,母亲的身体情况怎么样,你可以画一个道标上一,在你书上做标记,再默读课文,完成第二题,没有做完的赶紧做,做完的看一遍课文,听要求,做完第一部分的一到四题之后,读一遍课文再去做第二题的一二题,你要看课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直接勾画。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心理描写,我画了这个,心理描写有几处,有三处用曲线,我们标上第一、第二、第三;下面是动作描写,用横线,标上一、二、三;比如说下面还有语言描写,我们用折线。只要用你自己能读懂的符号来代替那些字,这样就加快了你的阅读速度。明白?

  生:明白

  师:书是不能合上的,这个题不会,不会跳下去,往下走。一定要往下走,学习的过程中是允许有疑问的,不会跳过去往下走,待会老师在讲的时候,同学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把你不会的题提问就行了,不要老纠结于一个不会的问题。

  生:好。

  师:学会倾听是你提高学习质量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记得标清总共有几次,除了用符号做标记以外,还的标清几次,咱有些同学不会做记号,就没写几次,还有同学老在旁边观望,要看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师:第二部分做完的举手示意一下,没有做完的抓紧时间做,自己去做。第二题做完了,或剩下的不会做了,反过来,做第三题。再读一遍课文,然后体会情感 能做几道做几道,理解了没有,不会做的题做一个标记,打一个问号。全部完成了,小组长检查一下,从第一题开始,第一题是必须要完成的,第一部分借助字典,必须要准确率。你们交流之后,那个小组里不会的,再选出来,咱们再全班交流,理解这个意思了没有?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如果第二部分你已经全部做完,再读第三遍课文,读完以后完成后面的部分,或者你第二部分还没有完成,接着做,如果你不会做了,放下来往下进行,记住了吗?

  生:好。

  师:你认为我对母亲是怎样一种情感?你直接写,那句话看出来,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你认为母亲对我是怎样一种情感,从哪里看出来?你要学得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聪明人都表现在哪?能快速的记录信息,能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聪明的一种表现。

  师:这位同学,你说第一段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他从这就能看出来,我是什么动静?我在哪干什么?砸东西,我为什么砸东西,我双腿瘫痪之后,脾气怎么样?

  生:暴躁。

  师:母亲怎么做的?

  生:悄悄的多出去观察我。

  师:他是害怕我砸东西吗?

  生:不是,是害怕我伤害自己。

  师:所以,母亲既害怕我伤害自己又害怕我伤自尊,所以母亲就偷偷的听着我的动静,这是对我的爱啊,所以你直接把那句画出来,此处写上母亲对我的爱,是不是就行了?

  生:是。

  师:你看你学会简单的做笔记了吧,是不是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选几处就行。大概选两到三句,然后继续往下走。

  师:我现在告诉大家阅读的思路,你学会了在你的课本中做一些标记,学会阅读课文,不会就往下走,下课时间到了,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三遍阅读,那么恭喜你很了不起。如果说你还没有完成任务,还有很多问题你不会,那没关系,把不会的题标出来,然后你小组讨论一下,如果组长会的就讲一讲,你把不会的留下来,咱们一起解决,如果你说老师那那那那有难度也请你留下来,理解了没有?

  生:理解了。

  师:本来这是 一节课的任务,确实速度有点慢,慢的原因总结,第一个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张望。第二个问题说我为什么会慢呢?就是做完之后不知道抓紧时间接着往下做。第三个问题,不会小组学习,遇到困难了,留一留往下走,咱们课间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上课,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第二部分,看哪位同学不会,小组先交流,然后我们来先全班交流。然后第三个部分,同样的道理,五分钟时间准备时间,五分钟之后我们以组为单位来说。

  生:学生讨论。

  师:好了,安静一下,坐好了,我们开始展示。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哪组同学来解答,举手,好,这组同学,你觉得你们小组进行第一题评判的时候哪个字错的最多?

  生:捶打。

  师:捶打,现在都改正了吗,哦,其他组你们组还有逼得跟他错的不一样的请举手,组长?好,你们组,哪个?

  生:絮叨。

  师:大点声,絮……,几声,絮叨,对吧,。你们请坐。还有哪个组跟他错的不一样的,来。

  生:憔悴。

  师:哦,憔悴,结果你们组都改对了没有?

  生:改对了。

  师:好,请坐,这个没有问题了吧。好,解词部分。

  生:我们组全对了。

  师:全对,喜出望外怎么解释?老师在看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查字典直接写的是“非常高兴”,“非常高兴”叫“喜”,不叫“忘外”,对不对,忘外是什么,出乎意料的高兴了。

  师:第三题有问题吗,没有。第四题,这组同学你来说,作者的身体情况?

  生:双腿瘫痪。

  师:好,接着,作者的脾气性格?

  生:暴躁的脾气。

  师:母亲的身体情况?

  生:肝很疼。

  师:母亲的肝很疼,疼到什么地步?

  生:整宿整宿的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师:整宿整宿的翻来覆去睡不了觉的后果是什么,你们从文中找到了没有?

  生:找到了。

  师:大口大口的吐血,用文中的一句话叫什么“她走出去之后……”

  生: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这是在说什么意思啊?

  生:母亲去世了。

  师:母亲去世了。“她走出去就再也没回来”,你说作者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悲伤。

  师:“伤”我觉得还不足以啊,应该是“悲……痛”,如果你非常“悲痛”的话这句你怎么样来读?

  师:“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自己来读,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师:我随机点几个同学来读吧,你来读。

  师:他是这样读的,这位同学再来读。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接着读。

  生读。

  师:“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说明母亲已经去世了,我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心情非常悲痛。悲痛的时候声音要高还是低?

  生:低。

  师:低的时候,是要那种从心里的那种悲痛,带着哽咽的那种的读还是说你非常流利的去读,

  生:带着哽咽的读。

  师:“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所以要低一点,你就觉得心里非常悲痛。“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你读到这的时候,你就觉得,为何母亲不是不见面了,是什么,是永别。所以你就又关注一点,这一句话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句话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同学,要善于发现这一句话单独成段!对不对?

  生:对!

  师:记下来,这是作者最强烈情感的`一种表达!“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单独成段强调的作用,今后你如果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单独成段的部分一定要引起注意了。现在,哪位同学还有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作者的母亲为什么没告诉他自己得重病?

  师:哎,对了。母亲为什么没有告诉儿子她身患重病?文章会告诉你,咱们一步一步解决,好,请坐。

  师:谁还有困惑?

  生:为什么母亲一直让我去看花?

  师:看花意味着什么呢,你看,又问到点上了。同学,会发问就证明你会思考。还有问题吗,谁还有?那我们接下来要看了,文中主要写了谁,几个人?

  师: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我”,接着往下走,记住这两个问题了没有了,往下走。好,我们分析一下关于母亲的描写。

  生: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带你去看看吧。

  师:恩,还有?

  生:“咱娘俩在一起好好活”。

  师:两处。

  生: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师:三处。

  生: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吧。

  生: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师:咱们先把所有的都找出来了再分析,母亲的“动作描写”。第几段?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师:三处,还有没有,好,谁有补充,看有没有落掉,来那位同学。

  生:她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生:悄悄的躲出去。

  师:还有?

  生:悄悄的进来。

  师:好,接下来关于母亲的心理描写。

  生:母亲喜出望外。

  师:那文 对母亲的评价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找到?

  生: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恩。没有说不完的话?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谁有不同的意?好,你你说。

  师:这有难处,这个评论句其实就是议论句,议论句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看法的句子,在哪呢,在第六段,“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像她那样一生艰难的生活”。

  好了,我们找了关于母亲的这些描写,下面记住一句话要写在你的笔记本上的:所有的描写都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都是为了干刻画母亲的形象。

  师:现在我们来研读文字背后的含义“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怎么解读?大家仔细品读。

  生:是说我脾气变了。

  生:双腿瘫痪前,脾气好。

  师:“双腿瘫痪前”,“双腿瘫痪前”意思就是什么?

  生:我之前的身体是健康的。

  师:对了,你看,读出信息了,我之前的身体是健康的,你看你不用去找背景,文中都告诉你了。“我”之前的身体是健康的,史铁生之前的身体是健康,突然瘫痪了,最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能理解不?他不是天生残疾,他是什么,他是长大成人以后残疾的,史铁生曾经自杀过,所以你看她母亲怎么样,“悄悄地躲进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我们从这一句话中读出来很多的信息,母亲怕我怎么样?

  生:自杀。

  师:但是无力劝阻,我要发泄自己内心的悲愤、悲痛,所以母亲只能悄悄地走出去,这个时候你能看到的不只是母亲对我的爱,更是一种对心疼与理解。

  师:这就是母爱吧,然后你再结合文中的信息,当“我”在那肆无忌惮挥洒脾气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生:肝疼。

  师:而且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仅仅是睡不着觉吗?她后来出去就再也没回来了,

  生:肝癌晚期。

  师:但是母亲并没有说过自己的病情。

  生:没有。

  师:所以这就解决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为什么母亲不告诉我,不告诉儿子,因为母亲希望儿子能怎么样。好好的活,看,你又找到了哪句话,咱们一起来读那一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一二。

  生: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起好好活”。

  师:所以你看母亲的这一句话“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她忍着自己身体的疼痛,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去,所以它最后一段它又在照应他怎么写的,来读一下,一二,最后一段。

  生:我俩在一起好好活。

  师:但是你又关注了什么,开头有这句话,结尾有这句话,这叫?

  生:首尾呼应。

  师:回想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你这样写了吗?生:没有

  师:好,那你再关注,好好活后面有什么,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还有很多话。

  师:还有很多话没有……

  生:说完。

  师: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多用几种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是文本的表情。

  师:咱们同学还有要展示的吗?

  生:我那个有病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师:这说明母亲对我怎么样?

  生:牵挂。

  生:母亲就不能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子,母亲想一直坚持下去,要和儿子在一起,好好地活儿,不仅鼓励儿子也鼓励自己“我不能走”。

  师:对,这就叫作母爱。还有?这组同学是最活跃的,你来说。

  生:他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的飘落,

  师:对!你看,这个孩子特别好,她已经关注了,“他独自坐在屋里”,“他又”就不是一次了吧,他一次一次独自坐在那里,是不是心情很落寞很孤独,是这样吗,那你再关注关注,还有吗?“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的飘落”,是已经落了会让人感觉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大点声?

  生:心情悲凉。

  师:悲伤!这个事是什么时候的事?

  生:秋天。

  师:秋天。秋天的时候人的心情会怎么样?“一叶落而知秋”啊,是不是有悲凉感觉啊,是不是,那你看母亲怎么样啊?

  生:“母亲进来,挡在窗前”,,不想让儿子看见树叶落下去那种枯萎的景象。

  师:因为人往往会“触景生情”。这叫“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所以母亲挡在窗前,一个细小的动作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细致,委婉。我双腿瘫痪的我非常敏感。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因为我在在捶打自己的腿,其实我是在自残。

  师:母亲这时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然后就喊,咱娘俩好好活,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所以从这你能读出母亲这种伟大的无私的爱。我们来赏析对作者的描写,好,那组同学。

  生:语言描写“我不去”。

  生:“我可活什么劲?”

  生:那好吧,就明天。”

  生:我只是狠命的捶打着两条腿。

  师:动作描写,还有吗?

  生: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师:从对作者的描写中,你觉得我是怎样一个人?

  老师提示:我自己生病了,我以生病为理由为借口肆意的?

  生:挥霍生命。

  生:挥霍着母亲的爱

  师:我砸了东西母亲会容忍我,我狠命的捶打我自己的腿母亲会扑过来在抓着我的手,结果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腿依然还瘫痪着,但是那个容忍我的人不在了,所以作者就说,“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个时候她才感觉内心深深的悔恨和深深的怀念。现在大家再来读这句话,就知道该用怎样的语气了。如果我们听到这种语气的朗读,我们就一定能揣摩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你看,这就是朗读学习法。

  师:那母亲为什么老让我去看花呢?花代表着什么?

  生:希望。

  师:有同学说到一个希望,新的希望,树叶落了代表着什么?

  生:衰落。

  师:衰落,所以母亲不让我看飘落的树叶,希望我看花,看新的生命,新的生命是什么?

  生:是对生活的热爱。

  师:是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母亲希望点燃我的希望,希望我不再自杀,好好的活下去,让我看到生命是灿烂的。所以,标题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

  生:因为母亲在这个秋天去世了,在这个秋天有母亲喜爱的菊花,有让我活下去的希望。

  师:说的太好了!那下面我们来写一首小诗,黄色的菊花……

  生:黄色的菊花, 你是那么的淡雅,多像母亲的爱,,白色的菊花,你是那么的高洁,多像母亲的爱,纯洁无暇。紫红色的菊花,你是那么的热烈而深沉,多像母亲的爱,悠远长久。

  师:那我们来看,史铁生在他的《合欢树》中说:我不想谈母亲,听见上帝的回答,上帝为什么把我的母亲召回去,他心里太痛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了,就召他回。所以有一句话说,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就像她艰难的生活,就是在最艰难的生活的时候母亲总是把希望带给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课,学完以后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后面有一个题叫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母亲,我们不能脱离了我们的母亲而存在,希望你把你最真挚的情感写下来。好,下课!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2

  走近作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咱们找个前面的同学给大家来读一下。

  投影出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师:第一遍能读到这种程度还是不错的。“二十三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做了七年的工人”,刚才读的不准确。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史铁生,谁来读一下——

  投影出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谁来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1972年,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辍”音读的不准,教师订正)

  整体感知:朗读与概括

  师: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咱们来读一下,也来检查一下早自习的朗读效果。为了方便读,我们来标一下自然段。找几名同学来读。

  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总体不错,但是我感觉声音还不够响亮。要自信,要把我们的声音展示出来。把我们的个性展示出来。陈飞宇同学有一个词开始读得不准,后来她纠正了一下,“鲜血”,应该成四声。谁能够说一下什么时候读四声?

  生:在用作书面语的时候,如果是口语,就读做三声。

  师:能不能够举个例子呢?

  生:比如我的手受伤了,流血了。这时候读三声。而我们课本里,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读四声。

  师:一般组成固定的词语的时候,读血,而在口语化的时候,比如出血了,血淋淋,就读成三声。

  师:现在锻炼一下大家的概括能力,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本文主要写了对母亲的回忆

  师:这个概括有点简略,他回忆了母亲什么呢?谁能够具体说一下。

  生:史铁生的双腿不是瘫痪了嘛,在母亲生病的这段时间,母亲无微不至地地照顾,

  师:结果呢?

  生:母亲去世了嘛,他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师:她的概括有一个小问题:口头语比较多,比较啰嗦。你重新概括一下

  生: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后,身患重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地照顾他,母亲去世后,他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师:好坐下,看来我们的概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地锻炼。不要着急,我们慢慢来。练练就好了,敢于举手,你就是最棒的。我们按照记叙的六要素概括,人物和事件是主要要素,同时要把握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品味感悟:母亲之苦

  师:我们就先概括到这里。老师找了一段课外的资料,这是史铁生亲笔写的,我给大家来读一下——

  投影出示: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

  师:母亲真的活得太苦了!那么,你能从我们文本中找到母亲苦的依据吗?现在大家静静地读书,可以手里拿一支笔,做好批注。

  师:好,就到这里,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母亲究竟苦在何处?

  生: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有一个要求,先把你找的句子有声有色地读书出来。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说明了母亲的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但是,他还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也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师:空,虽然找的准,但是说的空。没有落到实处,母亲怎么就苦呢?没有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谈啊。

  师:好,再来,你再说,我觉得你可以说出来。结合具体的词或者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句。

  师:整宿整宿

  生:我们大家的`思维始终要跟着他,现在他的思维出现了停顿,我们大家随时都要做好帮忙的准备啊!

  师:你再体会,在重读,,我觉得你就可以说出来。

  生:再读相关句子。

  师:你怎么理解整宿整宿?谁能够帮他一下?

  生:“整宿整宿”说明了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师: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整宿整宿”说明这一夜一宿,她是从痛苦中度过,从白天到黑夜又挨到白天,那么在这句话里再找体现母亲苦的地方。还从哪里看出的苦?

  生:母亲的病这么严重,但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母亲一直都没有把自己的病告诉孩子。说明母亲把所有的痛苦都忍了下来。

  师:那么这里是母亲的什么之苦?

  生:病痛之苦。

  师板书:母亲的身体之苦。

  师:但是我觉得同学们说的还不到位,听老师读,我看谁能够感觉出来。谁有感觉?

  生:我从翻来覆去这里体会到母亲当时已经病得很重了。翻来覆去就是疼得很厉害,无法形容了!

  师:也就是根本怎么样?联系后文。

  生:晚上本就是人们该休息的时候,但是她因为疼痛却睡不了觉,她想睡觉却睡不着。

  师:“睡不了”跟“睡不着”有区别吗?

  生:“睡不着”是有睡的动作,而“睡不了”则是想睡却没法睡。

  师:睡不了,所以只能翻来覆去。为什么?

  生:疼

  师:为什么疼?

  生:肝病

  师:老师给大家来一个小插叙,她不是一般的肝病,她得的是肝癌。据说这种病特别疼,尤其是文中的母亲已经到了晚期,疼得药物根本控制不了。人们母亲生小孩是最疼痛的时候,但是肝癌比妈妈生小孩还要疼痛十倍。你可以想象母亲忍受着怎样的痛苦,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啊?让我们一起,通过读以表现母亲之苦。

  母亲的苦与痛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哪些?

  生:第三自然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形容人瘦弱,脸色不好。写出了母亲的身体很不好,她特别想让孩子出去走一走。希望儿子能接受命运变得乐观。

  师:“央求”一词好在哪里呢?

  生:前面说了母亲病得很重了,她央求儿子去走一走,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活不了太久了,就是说她想尽快地帮儿子最多,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

  师:说得很好,咱们看看她求了多少次?前面有一个表示频率的词。

  生:“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而到现在,她怎么样?

  而现在她怎么说?

  生:央求

  师:她的憔悴一是身患重病,更是她求了孩子无数次,得到的都是孩子冷冰冰地拒绝,那么这时候,憔悴的不仅仅是面容,更是心灵!为爱消得人憔悴,但是母亲的爱却从来不曾变过!母亲请求过无数次,失望过无数次,母亲此时哀求自己的孩子。这里写的是什么之苦?

  生:心灵之苦

  师板书:心灵之苦

  师:有一句话啊,“哀大莫过于心死”,母亲的心是哀而不死啊!这么痛苦的母亲心中始终怀着热望。

  师:母亲的苦还表现在哪里?

  生:“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段话体现了当我暴怒的时候,他的母亲只能远远地看着。

  师:为什么母亲要远远地看着?

  生:因为她要给自己的儿子留一定的空间,让他发泄发泄。

  师:那么她就彻底走开不行吗?为什么母亲又没有彻底走开?

  生:因为她不放心她的儿子,怕她的儿子做出什么傻事。

  师:他的儿子可能会做什么傻事?

  生:他可能伤害自己,使劲打自己的腿,还可能自杀。

  师:那么母亲是怎么做的?

  生:“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在我的视线之外,不让我看到,有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唯恐孩子受到一点伤害。

  师:面对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机给孩子发泄的空间,又用心在触摸着孩子,唯恐孩子受到伤害。

  还有哪里表现母亲苦?

  第六自然段,别人告诉我,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从这最后一句话我读出了母亲在临终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更突出了他对孩子们的爱。说出了一点,但是我觉得你还没有读出来。那么你可以尝试着用重音的方式来突出强调一下应该强调的地方。

  生:读

  师:你能谈谈你为什么这样重读吗?

  生:我重读了昏迷前,未成年,更加突出了她在去世前的最后一点点时间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昏迷前的最后一刻还在想着,可见牵挂深入骨髓,好!就是这句,你的重音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呢?自己品读一下,你看看重音放在哪里?

  师:有感觉的请举手,我觉得你们肯定有。

  生:别人告诉我,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我没有听出你重读哪里来,你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有点感觉了,说说你的理解。你重读了哪里,先告诉大家。

  生:我重读了“最后”。母亲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还想着他的儿子,可见她对孩子们的爱是多么深。然后写出了他对孩子们的呵护与关怀。还写出了母亲内心对孩子们的爱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

  师:就抓住“最后”来谈。你重读了最后这个词,那最后这个词体现了什么?假如说你的生命最后一刻,你说的话会是什么内容?

  生:一定是最重要的,最放不下的,最牵挂的,这是对“最后”的理解。你刚才说的有点偏离。

  师:大家再读。我觉得大家读得还不到位。

  生:“别人告诉我,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我重读了“有病”和“未成年”。

  师:为什么啊?

  因为如果儿子没病,身体好好的,他就不用这么操心了;女儿已经成年,已经嫁人的话,就有了依靠,也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师:很不错。也就是说母亲最大的牵挂,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的病和女儿的未成年。还有自己的重读吗?你重读的是哪里?

  生:我重读的是“别人”,因为母亲已经不能亲自告诉我她要说的最后一句话了。那说明母亲的病已经特别的严重。

  师:母亲多想亲口告诉我啊!可是不行了,即使不行了,她托别人也要告诉我,要不然她死不瞑目啊!还有吗?

  师:我再读,你再听。师范读。

  师:重读了哪个词?

  生:重读了“我”!

  师:为什么重读“我”

  生:他们永远是我的孩子,治好孩子的病,抚育孩子长大成人,是我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师:母亲为给孩子治病几乎倾家荡产,他她只要听到那里有医生能治孩子的病,不管多远,她都去;不管多少钱,她都花。母亲是一个人么样的人啊?母亲自己身体怎么样啊?

  生:有病,且病入膏肓。

  师:她多需要治啊,多需要好药啊!但是她都给了儿子,那么除了身体之苦,同学们刚才说的心灵之苦,其实还有一点?母亲有爱好吗?你最先举的手,你来说——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我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师:好,那么你觉得母亲喜欢花喜欢到那种程度呢?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生:“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总是这么说”可以看出。

  师:“总是这么说”,说明她是想让孩子去看。我问的是母亲喜欢花喜欢到那种程度?

  生: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看出她非常喜欢花。她不仅把花养在家里,而且养得很好。

  生:她养得很细心。很用心!

  生:用了“侍弄”这个词说明那些花是高高在上的。母亲就像它们的仆人。

  师:你看看,说得多好。母亲去服侍花,把花照看得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了,无微不至。就像一个仆人去照看,你想这些花有了母亲该是多幸福啊!可是为了儿子,他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什么?

  生:因为她时时刻刻都要陪伴儿子,照顾儿子,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师:说得太好了,这个苦是身体之苦、生活之苦,更有心灵之苦!

  合作探究:母亲之爱

  母亲可以不这样苦着自己么?也去养养花,愉悦一下身心;也去北海看看菊花,放松一下疲惫的心。母亲去北海看花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怎么知道没有啊?

  生:从这句可以体现出:“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和“自从我的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师:哪句说明母亲根本没有去过?

  生:听说这个词说明母亲没有去,在征求我的意见。

  师:母亲那么爱花,北海的花又是那么的美丽,可是母亲居然一次都没有去过。可以想象母亲的心,那么这种苦正是源于——苦!

  知道苦么?知道。懂得苦么?懂得。但是她依然忍着,甚至甘之如饴啊!为什么?

  生:因为儿子,因为她对儿子有一种爱啊!

  师:这个苦被无限放大的时候,母亲却依然在深爱着儿子!在苦的背后有一个大大的爱啊!所以那么深那么重的苦,母亲都承受了下来。正是因为这爱的呼唤,脾气暴怒无常的我开始转变了,有一句话看出她在转变。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知道以前他是暴怒无常的,母亲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去,他去看菊花,就说明他开始理解了母亲。

  师:肯去看花的背后是因为什么?因为他开始对生活开始重新拾起了希望。母亲爱着孩子,这种爱很苦,就这样苦苦地爱着!正是这苦苦地爱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好活的渴望。那么你查现代汉语词典,“好好”有“尽力地,尽情地,耐心地”三个意思。母亲为了孩子,她忍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她在尽力地活,她在尽情地活,她在耐心地活。而我也收到了母亲心灵的呼唤。所以才会有结尾作者眼中那斑斓的菊花,以及菊花那灿烂的绽放,我们用动情的声音感受一下史铁生心中的那份渴望和怀念吧!又是秋天——预备,起!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师: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3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秋天的怀念(教师范读),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读课文题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什么样的表格?

  (生不语)

  师: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它恰恰会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很多方便。只不过目前这还是一份空白的表格。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地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文)

  师: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真好。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谁来讲一讲?

  生:课文主要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非常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师:后来怎样了呢?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老师建议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 (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4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师:(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

  生: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母亲“我”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

  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暴怒无常。

  师:回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生浏览课文)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师: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

  生:“砸碎”和“摔”。

  生:“捶打”。

  师: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学生带着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生: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生读)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课文第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我们看一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儿子回答:“不,我不去!”

  师:这是母子此刻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课文又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的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的回答是:“什么时候?”

  师:这一次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生:说明这次作者面对母亲的央求并没有拒绝,说明作者不想让母亲失望。

  师:说得多好,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一次母亲没有被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说得好,你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了母亲此刻的心情。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

  生:第一次儿子非常坚决地拒绝。第二次问“什么时候”,给了母亲希望。

  师:说得多好啊!你们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你们从这里读出了母爱。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浏览课文,圈一圈,画一画。

  咬文嚼字知母爱

  细节之中品深情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踏、踢、跳、蹦……

  师: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还从哪儿体会出母爱?

  生:(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担心自己的孩子。(生落泪)

  师,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大家看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

  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你还从哪些细节读到了母爱?

  生:(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怒火升级,就悄悄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跟儿子说。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师板书)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两位学生读)

  点评:上述环节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总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三次看花”,品读描写主要人物的情节。品读人物由“瘫痪”、“憔悴”两个词语切入,“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按课文记叙的顺序依次品读“我”与“母亲”。二是融朗读、理解内容、认字解词、感悟体验于一炉。多项学习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事半功倍,这是极为可贵的。其奥妙在于教学始终行走在语境中,在语境中学词学今,学词学今又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使品味语言与体会思想感情共同提升。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是一位出色的阅读引领者,学生常得到茅塞顿开、心灵敞亮的点拨,指导学习方法除了读与思,还要求圈点批画,动动笔墨。

  师: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激动。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生读)

  师:老师也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师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他太难过,他不愿相信这样的事实。

  师: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史铁生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

  生:他一定很悲伤。

  师: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生读)还有吗?

  生:他也很自责和惭愧。

  师: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生读)

  师:是啊!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升华拓展悟人生

  泼泼洒洒无限情

  师: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掌声)

  师: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

  生:要好好活。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天?

  生: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伟大。坚强。无私。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

  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焕然一新的。充满快乐的。对生活充满自信的。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淡雅、高洁、热烈、

  深沉。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生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xx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指着屏幕中未完成的表格)同学们,这次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课件出示:妹妹)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课件出示三处省略号)

  表格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点评:这一阶段的教学,重在升华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赖于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源于时文本的情感体验。老师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句,引领学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5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有一双健康的腿。你能用这双健康的腿做什么呢?

  生:我能用这双腿走路、跑步、跳绳、旅游……

  师:上帝把这美好的生命降临在我们身上,但却没有把这美好的生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板书:史铁生)你熟悉史铁生吗?你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生:史铁生双腿残疾,是一位作家。

  师:是的,史铁生是位残疾人,也是一位作家。他常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着对母亲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课题,自然亲切,以情动人。】

  二、通读课文,感悟亲情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你会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学生反复读课文)

  生:史铁生生病后,他的脾气暴躁无常。我对一段话感受颇深:咱娘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动情的说)史铁生为什么暴躁无常,他又是怎样不好好活了,才让母亲说出这样的话?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怎么不好好活了。(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容易理解和感悟。】

  生:他会突然大发脾气,把面前的窗玻璃砸碎,他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假如你是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当你独自坐在屋里看到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时,你会怎么想?

  生:看着树叶飘落,我会觉得自己像这树叶一样没有用。看到树叶飘落,我会想到生活很凄凉,我会想到死。

  师:假如他是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你还会这样想吗?你该怎样去劝他?

  生:我不会这样想,我会对他说:世界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但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会对他说:你的生命像秋天,虽然有枯萎的落叶,但是也有花在开放。我会对他说:你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坚强地活下去。

  【教师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换位思考、角色置换,去感受文章的情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其亲人的感受,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精彩、情真意切。】

  三、重点解读,体验升华

  师:史铁生活下来了,但他生活得怎么样?

  生:活得很苦,很累。

  师:那母亲生活得又怎么样?

  生:母亲比他更苦,肝疼得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师:母亲这样痛苦,她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到墙上,有没有说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为了她的儿子。

  【同样是“苦”,母子却有不同的表现,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母亲的宽容和伟大而无私的爱。】

  师: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母亲为了她的儿子活着的句子。(学生边读课文边画)

  师:谁能说说母亲是为了儿子活着的。

  生: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投影这句话)

  师:反复读这段话并体会这段话说明什么?

  生:说明母亲的爱无处不在;说明母亲希望我好好地活着;说明母亲很痛心。

  师:母亲扑过来的是什么?

  生:扑过来的是母亲的身体,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扑过来的是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师:母亲忍住的又是什么?

  生: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痛苦;忍住的是自己的.委屈;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

  师: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来。(学生动情地阅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里读出母亲是为了儿子。

  生:母亲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菊花(读出来)。对于“跑、踩之类的词,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课文中三次出现“悄悄地”这个词。

  投影:“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然后把关键词“悄悄地”删掉,让学生分别读一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

  生:这段话没有“悄悄地”,不够生动;没有“悄悄地”,看不出母亲的心很细、很敏感。有“悄悄地”,可以看出母亲很爱儿子。

  师:透过这个“悄悄地”,你看出了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生:透过这个“悄悄地”,我看出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细腻的;我看出母亲的爱是谨慎的、小心翼翼的;我看出母亲的爱很深沉。

  师:好!让我们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带着对母亲的深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师:谁能读出这种无私的、细腻的、谨慎的、小心翼翼的爱呢?(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细腻、读出了小心。谁再来读一读。(又一生深情地读)

  师: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读得好,因为他既读出了母亲那种小心和谨慎,又读出了母亲的宽容和无奈。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很有个性。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以读为主,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声情并茂的讲解,表扬激励为主的评价,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开放的思维、独特的见解、丰富的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师生之间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把作者母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师:母亲去世了,儿子知道了什么?

  投影:别人告诉我,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的话没说完,母亲还会说什么?

  生:母亲还会说,你们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师:儿子懂得了母亲的话,会和妹妹一块好好活,究竟怎样好好活呢?结合“看开得烂漫的菊花”这一段,讨论一下,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

  投影: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生:他再也没有死的念头,他会像花那样活得热烈,他会每天开开心心地活着。

  师:我们相信他们会好好地活下去。今天学了这节课,“好好儿活”沉淀在你心中的是什么?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说说看。

  生:“好好儿活”沉淀在我心中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我们对自己、对现在、对未来都要充满信心;我们要快快乐乐度过自己的一生。面对不幸要学会坚强,身体的残疾无法改变,但心理的残疾却能改变。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自由发言,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想象的空间,锻炼思维,发展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很好,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对未来充满信心;都能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都能快快乐乐度过自己的一生。

  【总评】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通过抓住“母子情”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读、思,体会母亲那博大而无私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教师的启发声情并茂、激情四射,学生对人生、对母子亲情的感悟情真意切、情深意长。一堂课情景交融,让每个人都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理念得到了提升,令人震撼、催人泪下,将学知识与学做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标。

  【建议】

  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题材的作文或练笔。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秋天》课堂实录02-29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12-18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实用)12-18

秋天的怀念作文09-23

秋天的怀念作文【经典】10-30

《秋天》课堂实录【汇总15篇】03-01

(实用)秋天的怀念作文10-11

秋天的怀念作文[推荐]01-18

[必备]秋天的怀念作文01-18

秋天的怀念作文【精选15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