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时间:2024-03-04 01:50: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上学期间,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1

  一、词语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飘然—①形容飘摇的样子。如,浮云飘然而过。②形容轻捷或迅速的样子。如,他骑上白马飘然而去。③形容轻松愉快的样子。如,飘然自在。

  轻捷—轻快敏捷。

  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二、中心思想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抒发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学习技巧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2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拼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 痪 侍弄 整宿 憔 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fù xù dāo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三、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四、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2-5):母亲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了。

  第三部分(6):妹妹推“我”去北海赏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1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结构更利于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初中生要注意找到插叙和倒叙的起止点。这样对掌握文章结构很有帮助。另外初中生还要理清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文章的`详略。明确规律,把文章中相关语句与问题一一比较,然后做出准确判断。

  2有文体意识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语文阅读理解常见文体

  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的六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议论文常见的考点有: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常见的考点有认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分析说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悟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3

  1词语

  (1)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神奇地飘然而起 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幻想的色彩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清脆的音响

  (2)优雅:优美雅致

  清脆:清楚悦耳

  2句子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理解: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理解: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3课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02-29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2-19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1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12-18

天津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03-03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梳理1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好考知识点03-03

衡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是什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