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习俗

时间:2024-03-04 15:32: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伏天的习俗

三伏天的习俗1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出伏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三伏天的习俗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南方则有“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的说法。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xx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xx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伏天的习俗2

  三伏天的由来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xx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伏天的习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三伏天清热去火养胃的食物

  第一菜:黄瓜

  推荐理由: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黄瓜就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第一鲜:鲤鱼

  推荐理由: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第一菌:木耳

  推荐理由: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第一肉:鸭肉

  推荐理由:四季之中,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话说得好:“防苦夏多吃鸭。”鸭肉富含人体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三伏天的习俗3

  三伏天吃公鸡的习俗

  三伏天有吃公鸡的习俗,因为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初伏吃鸡即这个道理。另外,烧鸡时加入生姜等,还可起去湿强身的作用。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不同地区吃公鸡的吃法。

  扬州:蒸小公鸡

  “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入伏以后,扬州民间有一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生长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

  童子鸡优点是:有鸡肉可食却无鸡油之肥,极为鲜嫩清雅;吸收污染少,颈皮内没有淋巴结集聚,是健康食品;皮肤细腻没有积垢疮伤,卫生营养。每年7至10月正是童子鸡涌市之时,也是人们争相大啖之日。

  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即使是年轻人,体质虚弱的也可一试。

  扬州最家常的蒸小公鸡的方法是,将鸡身子用盐抹一下,静置10分钟,鸡肚子里塞上葱、姜,淋上料酒,放在一只碗里,隔水清蒸。差不多要熟之前,把已经凝固的鸡血倒在上方,不能随便乱动,再蒸一会儿,就可以吃了。一只一斤半左右的草鸡要蒸40分钟左右,同样大小的三黄鸡大约20分钟就好了。

  夏季讲究清补,鸡是温中健脾、补气补血的食材,小公鸡清蒸的.做法食用人群更加广泛,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像老鸡汤、老鸭煲、牛肉、羊肉、黄鳝、甲鱼等,也是适合夏季清补的食材。

  长沙:老姜炒鸡

  长沙人好吃,三伏天会做六样事,排名第一的就是吃XX。此外,还有吃姜、晒干姜、喝路边荆煮水、喝凉茶和贴三伏贴。为什么伏天要吃鸡呢?

  自古以来长沙人就有三伏天兴吃路边荆老姜煨鸡的习惯,长沙有“火炉”之称,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气候湿润,而古人认为公鸡有去湿的作用,这便形成了民间头伏吃鸡的习惯,也因此留下“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的民谚。特别是头伏这天,很多市民喜欢用生姜或红枣炖伏鸡、伏狗吃,这其中生姜开胃、健胃,红枣补脾,对人体健康有益。

  在头伏这天,XX是老长沙家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最地道的做法是:把切成块的鸡肉和生姜爆炒一番,加一点料酒,再将提前熬好的路边荆水倒进锅里,用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慢慢地煨,直至里面的汁水半干。当然,起锅前倒上一点酱油,味道更佳。

  XX(公鸡)属于温阳食物,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治疗方法。体质虚寒特别是一到冬天就怕冷的人,适合吃这道菜。如果原本体质阳热者,最好还是少吃些。

  在XX中加入路边荆水,可以使这道菜不那么油腻,有助于消化吸收。路边荆能起到清热解毒、散寒、强劲筋骨、祛风湿的作用,帮助人们增强身体抵抗力。许多老长沙认为,一只XX要配上半斤姜。小编的建议是,生姜要放得适量,否则有可能引发口干、喉咙痛和便秘等不适症状。

  旧时长沙起伏天吃老姜炒鸡时,很有一番讲究:吃时要将门窗关闭,须穿好长袖衣,将鞋袜整齐穿上,并将裤脚用绳子扎紧,不许用风扇、蒲扇之类的东西,然后倒一小杯酒,慢慢食用。吃得大汗淋漓,意在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赣南:田七炖公鸡

  在赣南地区,自古就有三伏天吃公鸡进补的习俗,尤其是对处于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更是有“三伏吃鸡公,吃了冲一冲”的说法。有些市民还会在炖公鸡时加入田七等药材,以达到促进孩子长高的功效。

  食用公鸡进补有些讲究,比如体质阴虚者(表现为晚上易口干、体格消瘦、脾气急躁等)不宜食用。而田七通经络、活血,和公鸡一起炖汤有助阳、祛阴寒的功效,对发育期的少年长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炖汤时,田七不宜过量,一只公鸡炖汤时应放不超过10克田七。

  医生提醒,患有慢性甲亢、结核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4类病症的人,吃伏鸡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而论,尽量少吃或不吃。

三伏天的习俗4

  老南京入伏头天习俗:喝绿豆汤清凉败火

  三伏天是南京一年中最闷热、最潮湿的日子。自古以来,老南京入伏有喝绿豆汤的习俗,且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此外,老南京还有过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以及“摆竹床阵”的民俗,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已经逐渐淡出南京人的生活。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入伏了,过去老南京也要开始进补了。这补是小补,吃羊肉、喝羊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所在的位置有一家羊汤馆,每到入伏前后,都会卖“伏羊汤”。当年的羊汤是2毛钱一碗,撒点青蒜花,那个香啊,到现在都记得。现在,南京已经没有喝伏羊汤的习俗了,在徐州却很盛行,甚至成了“伏羊节”。

  老南京入伏喝绿豆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且保留至今。不同的是,过去没有冰箱,人们想喝凉爽的`绿豆汤只能放到井里去“冰”,如今家家有冰箱,冰镇绿豆汤不再是稀罕的东西。每到入伏日,家庭主妇们从菜场买来绿豆,加入冰糖煮成汤,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放入薄荷,放冰箱里冰上几个小时,便可以喝了,这种纯天然的饮料最能解暑了。一碗绿豆汤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绿豆是个好东西,清凉又能败火,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所以这个民俗能够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也很有意义。”王涌坚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南京还有过一个特有的入伏习俗--摆竹床阵。那时候没有空调,酷热的夏夜把南京人从家中“赶”出来,在街上摆竹床露宿。王涌坚就亲眼见过,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从中华门绵延到鼓楼广场的壮观场面。

三伏天的习俗5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出伏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南方则有“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的说法。

  伏鸡伏狗—补虚助阳温里散寒

  头伏这天,老百姓喜欢用生姜或红枣炖伏鸡、伏狗吃,这其中,生姜开胃、健胃,红枣补脾,对人体健康有益。不光是伏天,在平常,体质弱的人,有阳虚气虚,怕冷畏寒的人,都可以食用,包括羊肉在内,三伏天食用,起到一种调补的作用,同时还驱风祛寒,即中医常说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然而对于阳虚火旺的人,手脚心发烧,面红、烦躁、脾气大,具体病症有慢性甲亢、结核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症的人,吃伏鸡、伏狗,就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而论,要少吃或不吃,因为这类人的耐受力较差些。所以,伏鸡、伏狗或羊肉,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更适合于阳虚畏寒者食用。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也就是说,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在此时,吃伏鸡、伏狗、羊肉之类食物,起的是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作用,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如果阴阳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凉茶西瓜—天生一副“白虎汤”

  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此时,有的人猛喝开水,这种解渴方法很不科学。

  为什么?因为,汗液中有99%的水分,还有近1%的`盐分,出汗使人缺水也缺盐,盐分的缺乏使人体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开水就无法在细胞内停留,又会随汗液排出,并又带出一定量的盐分。这样形成了白开水喝得越多,汗出得越多,盐分也失去越多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改善机体细胞的缺水状态,还会使体内失去大量盐分,严重者因缺盐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

  大汗以后,饮用含气的饮料也不合适,因为这类饮料不仅不含盐分,而且气体在胃内产生饱胀感,妨碍了体液的补充和吸收,细胞缺水状态得不到纠正。含高糖的饮料也不适合,不仅不能纠正机体缺水,还会造成胃部不适。

  三伏天,最好是喝凉茶,吃西瓜。一般凉茶的功能主要是,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而西瓜,中医有种说法,是“天生白虎汤”,西瓜营养丰富,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按中医的说法,西瓜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再说,每天吃点西瓜,对普通百姓来说,既经济又实惠。当然,西瓜是生冷水果,吃多了易伤脾胃,积寒助湿,导致秋病。此外,感冒初期忌食西瓜,打开过久的西瓜也不宜吃。

  泡伏澡—散热不忘保健康

  当人们在三伏天酷热难耐时,跳到河里游泳,既降温,又健身。其实,泡伏澡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卫生的游泳场所。据了解,为了确保游泳者的健康,按照有关规定,游泳池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要求大家在游泳前先做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再游泳。但有些公共泳池,存在着不少卫生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游泳池的水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却往往忽视了其他设施的卫生管理,如更衣室、淋浴室普遍脏、乱、臭。

  一般不要下河游泳,湖区血吸虫病相当严重,再说安全很重要。实在要游,应当选择没有礁石、淤泥、漩涡以及没有水草的地方游。有些人不适宜游泳。例如高血压病患者,剧烈运动,加上水的刺激,可使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发作,或脑血管意外而出现生命危险。癫痫病和精神病患者,他们在游泳池中发病易溺水,属绝对禁止游泳者。某些传染病患者如甲型肝炎、感染性腹泻病人、传染性皮肤病、性病患者、“红眼病”、严重沙眼、阴道滴虫病患者等,必须彻底治愈、隔离期满后才能下水游泳。否则,病原体会通过池水传播,可将疾病传染给别人。

  下水可使病情加重者不宜游泳。例如肝硬化、血液病患者,这些人抵抗力差,耐力弱,而游泳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要受水的刺激,出入水要受温度的刺激,体力消耗也较大,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患感冒。此外,饱餐或饥饿时不宜游泳。妇女在经、产、孕期,也不宜游泳。

  游泳后,为了健康,还要讲究“善后事宜”:

  护耳。及时去除耳道内积水,可向一侧偏头,单腿在地上用力跳几下,然后用棉花球轻轻拭干外耳道,以免因水长时间留在耳中而引发中耳炎。

  护眼。游泳时,眼睛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水,容易患各种眼疾。游泳后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冲洗眼睛。

  护牙和护肤。游泳池中的水往往经过漂白粉消毒,会对皮肤和牙齿表面的釉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游泳后,一定要用温水洗澡,并用清洁水漱口刷牙。

三伏天的习俗6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6月22日)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其中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详细解释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内容已经很完整得说出了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但也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养身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三伏天的习俗】相关文章:

三伏天知识12-18

挪威的习俗05-02

春分的习俗04-30

立秋的习俗03-03

小满的习俗03-04

义乌的婚嫁习俗11-29

正月十六的习俗01-10

正月每天的习俗02-24

有关春分的习俗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