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五年级

时间:2024-03-06 22:25: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颗钻石-五年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颗钻石》。在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所以,我们先检阅一下同学们读书的效果。不看课文好吗?

  生:好。

  师:这篇课文的水罐发生了那些神奇的变化?

  屏幕显示:说“变”

  生:它先从木头变成了银色的,然后再从银色的变成了金的,最后变成了钻石。师:请坐下。有同学补充吗?好,请你来。

  生:先从木头的变成银色的,然后又从银色的变成金色的,最后是水里涌出了七颗钻石,最后是越涌越高,涌到了天空上。

  师:好,请坐下。他补充了一点,也就是说里面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水流。还有补充吗?

  生:它一开始是没有水的,后来,她给小狗点水喝以后,水是满的了。最后,又从木头变成银的再变成金的,最后跳出钻石。

  师:嗯。老师首先表扬你,你是个非常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原来没有水,后来有水了。但是呢,还可以再准确一些,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水了?是给小狗喝了吗?生:不是。

  师:你来说说看。

  生:是在她昏睡的时候。

  师:昏睡?用“昏睡”与童话优美的情境不符。(生笑)你是一个很用心的同学。发现了是在小姑娘睡觉的时候神水从天而降。很好,同学们,就这样,这个水罐发生了非常神奇的变化:由没有水到装满水,由木头的变为银的,银的变为金的,然后又从里面跳出了钻石涌出了水流,这样的一种神奇的变化体现了童话故事的特点。

  屏幕显示:说“不变”

  检查同学们的第二个问题:水罐不断地发生变化,可是有一样东西其实始终是没有变化的,它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水。

  师:水没有变化么?

  生:我觉得是小姑娘那颗善良的心没有变。

  师:两位都请坐下。请你评判一下,你同意哪一个的观点?

  生:我同意后面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姑娘始终是抱着一颗善良的心,然后这个水罐才发生变化,最终七颗钻石才涌出来。

  师:很好,请坐下。确实,水罐在不断变化,但是小姑娘的那一颗善良的心,那一颗爱心,无论对小狗,对妈妈,还是对路人,始终是没有变化的。这两个问题解答下来,我觉得咱们班同学预习的水平很高。下面,咱们就来读课文。(屏幕显示:读出童话味)读课文,老师是有要求的。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我们要读出童话的味道。在这篇故事中,那种惊喜的、那种深情的味道是全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具体的句子、具体的段落来讲,我们又要进行精致的、艺术的处理,使它更有童话的味道。

  屏幕显示:请同学们用缓慢低沉的调子朗读第一段。你能读出旱灾爆发时令人震惊的感觉吗?

  (学生齐读)

  师:这样读就很好,一下子就把大旱灾来临时的震惊、悲痛的感觉读出来了。屏幕显示: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你能够感觉到小姑娘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

  师:徐老师提醒大家,思考问题的时候把笔拿在手里,有什么感受,圈圈点点地写起来,画起来。

  (学生默读,圈点,老师巡视)

  师:小姑娘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首先,第二自然段,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小姑娘的心情是焦急和失落的。

  师:好,继续。

  生: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已经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这时的小姑娘是喜出望外的。

  师:喜出望外,很好!继续。

  生:然后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掉在地下,这时候她的心情是非常焦急的,因为她怕水罐里的水溅出来了,泼掉,就不能给生病的妈妈喝水了。

  师:请坐下。你的回答非常好。(学生鼓掌)读书就应该这样读,深入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去,读出小姑娘由焦急到惊喜再到?再到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请你重复一下好不好?

  生:先由焦急失落再到喜出望外,最后到担心。

  师: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请坐下。现在我想请咱们班的女同学来读。

  屏幕显示:突出关键词,朗读第二段

  这些关键词能够体现小姑娘心情的变化。请男同学进行评价,看女同学对关键词读的准不准,好吗?

  (女生齐读课文)

  师:有那位男同学愿意评价一下?这位男同学——她们突出的关键词你听出来了吗?

  生:没有(全体哄笑)

  师:咱们女同学很郁闷啊,我是听出几个关键词语的,你说没有?那请你同座位的女同学说一说,哪几个词要重读?

  生:就是第二排的“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

  师:“哪儿”是吧?

  生:还有“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师:继续。

  生:然后“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

  师:一下子要重读吗?她这个摔倒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不要重读,继续。生:“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还有第三排的“喜出望外”。

  师:请坐下。你用自己对课文的精确的理解驳斥了你的同座对你们女同学不恰当的评价(学生笑)。但是为什么这位男同学没有感觉得出来呢?是因为你们读的时候,还没有强调得到位。我们把其中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从“小姑娘喜出望外”到“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请女同学读,男同学再次感受一下。(女生读课文片段)

  师:男同学满意吗?(学生点头表示满意)。

  下面,三四两段徐来老师就想请同学们这样来读。

  屏幕显示:选取一个或几个句子进行朗读,说说你准备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

  徐老师先示范一下。比如说:我想满怀深情地读这一句——“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母亲不是不想活下去,只有一罐水,她宁愿自己牺牲,把水省给自己的女儿,所以要读出深情的味道。

  (学生默读)

  师:同学们喜欢默默地准备,徐老师更希望你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好不好?(学生各自出声朗读)

  生:我想惊讶地读这一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你的惊讶的感觉我们没有完全感觉出来,重新来一下好么?其实刚才读第二段的时候的一个方法是可以借鉴过来的。

  生: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把这个“竟”一强调不就出来了吗?惊讶的味道!还有哪一句也可以用惊讶的味道来读?还请你吧。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而清澈新鲜的水流。

  师:嗯,有惊讶的味道,不过,这一句话,我觉得惊讶是一个层面,干旱久了,忽然有水流出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

  生:欢喜。

  师:惊讶、欢喜,合起来就是——

  生:惊喜

  师:对!惊喜的味道。还有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我想读出小姑娘在自己非常口渴的时候,还毅然把水让给过路人,那种很好的精神。

  师:读出来吧。

  生: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这过路人。

  师:你说的很好,小姑娘在自己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把水让给过路人,她做出这个选择其实是很艰难的,所以你把“咽了一口唾沫”再读出一点艰难而又决然的感觉出来,就更好了。

  生: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这过路人。

  师:请坐下。咽了一口唾沫,多不容易啊!继续来,还有哪位同学?

  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

  师:怎样读?

  生:我想用优美、美好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师:请坐。你说带着美好的感情,徐老师觉得你说的是对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它启发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所以这里既要读出优美的味道,也要读出余味深长的味道。谁愿意再试一试?

  生:(余味深长地)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师:嗯。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哦,还是你,请你来!

  生:(优美、余味深长地)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全体鼓掌)

  师:你读出了优美而又余味深长的味道,读童话故事就要这样读,下面三、四小节,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

  屏幕显示:三、四小节演读稿

  我进行这样的角色分配:白色的字体都是写小姑娘的,所以就请班上的小姑娘们读;黑色的字体请全班同学读,红色的字体老师来读。

  (师生动情演读三、四两段)

  师:同学们,我们就这样入情入味地读出了这则故事的童话味。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带有很强的文学欣赏的味道,那就是我们评说课文。屏幕显示:术语点评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术语非常的高深啊?什么叫术语呢?咱们平时都用过。咱们写作文要开门见山,这个“开门见山”就是术语;再比如,我们学一篇课文,老师问,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啊?“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术语;咱们读一个故事,老师问这个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啊?“故事情节”就是术语。术语难不难?

  生:不难。

  师:什么叫术语呢?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运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专用词语。看老先来示范一下。老师选用的术语是“故事情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屏幕显示:课文中小姑娘的水罐不断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它由空罐变满罐,由木变为银,变为金,最后跳出钻石,涌出水流(联系课文),这样写,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生动,避免了平淡和贫乏(术语点评)。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书带着自己的判断,你看,中间的这个字(联系课文、术语点评)你们就没有读,因为这是老师的提示语。这个提示说明术语评说课文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要联系课文内容,后一部分要运用“故事情节”来评说课文。先联系课文,再用术语点评。请同学们拿出纸,拿出笔,来试着用术语评说课文。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6个术语,供你参考,可以任选一个,写一写。

  屏幕显示:交代背景、想象、细节、人物形象、巧合、升华。

  (学生尝试写术语评点)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选用的术语是“人物形象”。本文是一个意味深长且美好的童话。无论是为母亲焦急找水的小姑娘,也无论是被绊倒在地哀哀尖叫的小狗,更无论是疼爱孩子舍弃生存机会的母亲,都是善良的人物形象,本文诠释了一个主题:好人终会有好报。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怀有这样的心,也会获得上帝的恩宠。(学生鼓掌)

  师:课文重点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同学们知道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一个大文豪——

  生:(全体)列夫·托尔斯泰。

  师:列夫·托尔斯泰有很多伟大的作品,比如说——

  生:《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师:这些作品它们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博爱、怜悯的情怀。(师板书)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大文豪写一个小童话故事,塑造一个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是很有深意的,它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你猜猜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份爱,有这样的一种悲悯的情怀。

  师:所以塑造这样的一个小姑娘的形象,用意在于寄托这样一个社会理想。还有哪位同学来点评?

  生:我选的术语是“人物形象”和“升华”。

  师:选一个?

  生:升华。本文通过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喂水给奄奄一息的小狗,不顾自己的焦渴而把珍贵的水交给路人喝的情节,塑造了小姑娘纯真、善良的人物形象,而文中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华了中心,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表达了作者期望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怀。(学生鼓掌)

  师:老师补充一点。课文中的升华体现在两处:一处是水罐不断发生变化。你看,木到银,银到金,金到钻石,从价值上来看,是越来越珍贵,说明这种爱是珍贵的。而钻石又变为七颗星星,变为大熊星座,我感觉那个星座就不是珍贵的意义了,它象征着什么呢?

  生:美好。

  师:大熊星座它是恒星。

  生:永恒。

  师:对,永恒!而且大熊星座在夜间给我们起什么作用呢?

  生:照明。

  师:照明?星星的光是很微弱的,照明的作用微乎其微。

  生:指引方向。

  师:对了,它是给我们指引方向的,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这就叫升华。也就是说,人生因为爱而不断升华到最高的境界。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还有吗?这位同学跟我眼神对视了一下,有发言的意思吗?

  生:我选择的术语是“交代背景”。文章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出了在灾难面前许多悲惨的场景——

  师:你告诉我,这段背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生:缺水。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一开头交代缺水,严重缺水,而且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了,交代这个背景有什么作用呢?谁来给她点出来?请你——

  生:我觉得文中的水可能象征着一种爱,所以说,他一开始交代缺水,可能是他认为这个社会还缺少那些爱。所以说他以这篇文章呼吁人们付出爱。

  师:哎呀,你读这篇文章,读出很多奇特的个人感觉,可以这样认为。但是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平常写作文的时候,写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烈日炎炎。有吗?

  生:有。

  师:他们就是交代背景,交代什么背景呢?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做事情就不容易啊,越是不容易了,这个人却做出来了?你举手了,请讲。

  生:当时非常缺水,小姑娘把自己仅有的水交给那些更需要水的人,更烘托出了小姑娘善良纯洁的品质。

  师:我觉得用“衬托”更妥当,她这次就说对了,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把水给小狗,给过路人,给妈妈,衬托出小姑娘的那份大爱,那颗爱心很了不起。我问你要一杯水,你就到后面的水罐里给我倒一杯水来了,就不能表达这种伟大的牺

  牲精神。其实,除了课文第一小节交代背景以外,还有一个地方也交代了背景,就是徐老师读了两遍的地方。你觉得是不是背景?

  生:是。

  师:为什么?把窃窃私语变为举手发言,好,请这位男同学。

  生:母亲说了: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这句话让我感动,作者把母亲这个人物塑造得很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为下一代甘愿牺牲自己,那是伟大的母爱。

  师:也是交代背景,那是家庭背景。因为在这样的充满爱的教育的家庭里,才孕育了这样充满爱心的小姑娘。有没有哪一位同学选的术语是“想象”呢?好,请你。你是我们今天的最佳发言者。

  生:我觉得,本文中的水罐由无水变为有水,由木的变为银的,又变为金的,最后跳出了钻石,变成了大熊星座,借助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更加奇妙动人、耐人寻味。

  师:真好,请坐下。(学生鼓掌)

  师:我接着你的话,送一句话给同学们——想象让童话如此美丽。(师板书)这个童话故事多么美丽啊!有没有哪位同学选的术语是“巧合”的呀?

  生:我选“巧合”。她的母亲说,反正她就要死了,把水给她的孩子喝。但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师:过路人的出现是一个巧合,其实课文中的巧合还还不少呢。

  生:她在匆匆忙忙回去的时候,在路上有一个小狗。

  师:也就是小狗的出现、那个过路人的出现都是巧合,那么,如果不写小狗,不写过路人,会怎样呢?

  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趣波折。

  师:情节波折。不写水罐,不写小狗,不写过路人,就不可能把情节写得一波三折,小姑娘打完水给妈妈喝,故事就完了,就不耐看了。所以,徐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二句话,那就是——巧合使情节这样波折。(师板书)我们经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一波三折,就很耐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着用一些术语来评点了课文,当我们在阅读欣赏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使用一些术语,就使我们的欣赏更雅致。其实有许多术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比如说:屏幕显示:与故事要素有关的,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写作技巧有关的,细节、巧合、升华?;与表现手法有关的,衬托、象征、想象?(学生齐读)

  师:这些术语大家熟悉不熟悉啊?

  生:熟悉。

  师:所以,我们只要把它们用起来,评点课文就更加雅致,更显得有文学欣赏的味道。好,这堂课咱们就学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七颗钻石-五年级】相关文章:

把眼泪变成钻石作文07-29

石头和钻石作文11-08

比钻石更坚硬作文04-30

我是一颗钻石作文05-04

钻石镶在牙齿会怎么样04-27

星星是穷人的钻石,幸福是很简单的事05-07

象棋五年级12-19

什么即景五年级12-20

未来的学校-五年级作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