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清江引

时间:2024-03-08 10:56: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双调清江引

双调清江引1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末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4.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2分)

  5简析.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表现手法。(3分)

  阅读答案

  1.作者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视觉,如西风、红叶、黄花、芭蕉和听觉,如雁啼、雨声的描写,细腻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乡情切。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因无法回乡而心生焦虑,但焦急之情却无从排遣。此时的芭蕉雨声就越发显得恼人心绪。

  2.问我归期未是词的中心句,悲伤、惆怅的氛围由此展开。词尾以梦结束,

  3.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4.用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至少写出4个)(1分)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1分)解析: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这些都富有季节特征的常见意象,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情。

  5.①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1分)②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地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

  注释

  江引:曲牌名。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芭蕉句:刘光祖《昭君怨》:疏雨听芭蕉,梦魂遥。

  译文: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赏析

  《清江引秋怀》为元代张可久所作的一篇散曲,内容抒写游子思乡之情。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我们也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双调清江引2

  长门柳丝千万结①,风起花如雪②。离别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③。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④。行人折嫩条⑤,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作主⑥。

  【注释】

  ①长门:汉宫名,武帝妃陈皇后所居。这里泛指长安。

  ②风起花如雪:这里以雪的飘扬形容柳絮的纷飞。

  ③攀折更攀折二句:这是化用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语意,而寓意更为深远。

  ④伤心树:有着许多创伤的'树。这里是说柳枝不堪攀折之苦。

  ⑤行人折嫩条:柳氏《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苦恨年年伤离别。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⑥凤城:京城的别称。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为丹凤城。其后乃泛指京城曰凤城。

双调清江引3

  双调·清江引·相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古诗简介

  《双调·清江引·相思》,这首曲子用一个新颖别致的比喻,将相思比作债务,新奇但却恰如其分。相思如同债务,不仅仅是放不下,抹不掉,日日纠缠,时时萦绕,而且利息日益积累,隐喻出相思之苦的.与日俱增。

  翻译/译文

  相思就像欠人债,每日里债主紧紧来催逼。日日挑着一担愁,却抵不了三分利,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

  注释

  ①少债的:欠债的。

  ②准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赏析/鉴赏

  末句“这本钱见面时才算得”,巧妙地写出相思这笔债务的特殊之处——两人相见,债务才能了结。前人对这首小令的表现手法很赞赏。自古以来,表现相思之情的词曲作品很多,用以比喻相思的事物也很多,然而以欠债喻相思的却不多。尽管以欠债喻相思不是徐再思的首创,但他用得自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任半塘在《曲谐》中评价这首词:“以放债喻相思,亦元人沿用之意。特以此词为著耳。”

双调清江引4

  【双调】清江引_咏秋日海棠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咏秋日海棠

  一岁两回春到来,花也多成败。只为云庄秋,不避东君怪,因此上向西败特地开。

  前日彩云飞上天,又向深秋见。翠淡遥山眉,红惨春败面,恨燕莺期天样远。

  霜重物华摇落秋,惊见春如旧。一笑疏篱边,更比黄花瘦,刬地殢西败犹带酒。

  宋玉每逢秋叹嗟,见此应欢悦。恰被败只开,莫遣霜摧谢,有他那惜花人来到也。

  亭下拒霜花数丛,不与渠同梦。娇倚秋阴薄,瘦怯霜华重,几时盼得日迟迟春昼永?

  见一日绕观十数回,只恐花憔悴。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

  寂寞一枝三四花,弄色书窗下。为着沉香迷,梦见嵬坡怕,且潜身在居士家。

  花竹满亭高士居,常把春留住。赏罢芙蓉秋,又见胭脂露,这的是绰然亭绝妙处。

  睡起不禁霜月苦,篱菊休相妒。恰与东君别,又被西败误,教他这粉蝶儿无是处。

  香满竹篱花正娇,开彻胭脂萼。不幸遭败霜,叶儿都零落,畅好是有上梢无下梢。

  昭群路迷关塞雪,蔡琰胡笳月。往事惟心知,新恨凭谁说,只恐怕梦回时春去也。

双调清江引5

  原文

  到头那知谁是谁,倏忽人间世[一]。百年有限身[二],三寸元阳气[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秀才饱学一肚皮,要占登科记[四]。假饶七步才[五],未到三公位[六],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注释

  [一]倏(shu)忽人间世:言人的生命很短促。倏忽,很快,一下子。

  [二]百年有限身:人生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年,也只是短暂的一瞬。

  [三]元阳气:指生命的`本原,即所谓“元气”。元时俗语有“三分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四]登科记:科举时代把考中进士的人按名次登记在册上,叫“登科记”。

  [五]假饶:即使。 七步才:形容才思十分敏捷。《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六]三公位:最高的官位。

双调清江引6

  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①。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②。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③。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④,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日愁春雨,六曲小山屏⑤,题满伤春句。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⑥。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⑦,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⑧。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⑨。何似休归去⑩。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⑾,不见春归路。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旁渡⑿,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①欢难会:欢乐难以再逢。

  ②“谁道”二句:苏轼《水龙吟》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③更那堪:再加上。

  ④弹指:形容时间极短。

  ⑤六曲小山屏:六扇可折叠的'画有小幅山水的屏风。

  ⑥问着无凭据:问春春也不答。

  ⑦“江东”二句: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杯酒,重与细论文?”此袭用之。

  ⑧那答儿:哪里。

  ⑨着:让、叫、得。

  ⑩何似休归去:不如不归去。

  ⑾目断楚天遥:纵目近望,直望到楚天的尽头。

  ⑿“夕阳”二句:在夕阳映照下山连着山,在春日江岸边渡旁有渡。二句铺写山水的无穷无尽。

双调清江引7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双调清江引8

  【双调】清江引_秋思自从玉原文

  作者:张可久

  秋思

  自从玉关人去也,寂寞银屏夜。风寒白藕花,露冷青桐叶,雁儿未来书再写。

  幽居

  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

  桐柏山中

  松风小楼香缥缈,一曲寻仙操。秋风玉兔寒,野树金猿啸,白云半天山月小。

  湖山避暑

  好山尽将图画写,诗会白云社、桃笙卷浪花,茶乳翻冰叶,荷香月明人散也。

  春思二首

  杜鹃几声烟树暖,风雨相撺断。梨花月未圆,柳絮春将半,夜长可怜归梦短。

  绣针懒拈闲素手,倦枕金钗溜。莺啼绿柳春,燕舞红帘昼,东风院落人病酒。

  九日湖上

  西风又吹湖上柳,画肪携红袖。鸥眠野水闲,蝶舞秋花瘦,风流醉翁不在酒。

  山居春枕

  门前好山云占了,尽日无人到。松风响翠涛,槲叶烧丹灶,先生醉眠春自老。

  春晚二首

  黄昏闭门谁笑语,燕子飞不去。珠帘溅雨花,翠坞埋烟树,酒醒五更闻杜宇。

  离愁困人帘未卷,上下飞双燕。孤云带雨痕,暗水流花片,湖边日长春去远。

  湖上晚望

  东西往来船斗蚁,拍手胡姬醉。歌声落照边,塔影孤云际,荷风夜凉大似水。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双调清江引9

  作者:钟嗣成 朝代:元代

  采薇首阳空忍饥,枉了争闲气。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伯牙去寻钟子期,讲论琴中意。高山流水声,谁是知音的?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五湖去来越范蠡,甘作烟波计。功成心自闲,名遂心先退,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楚狂接舆歌凤兮,见人忙回避。固知势利心,岂识高贤意?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到头那知谁是谁,倏忽人间世。百年有限身,三寸元阳气,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秀才饱学一肚皮,要占登科记。假饶七步才,未到三公位,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古今尽成闲是非,翻覆兴和废。休夸韩信功,谩说陈平智,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凤凰燕雀一处飞,玉石俱同类。分甚高共低,辨甚真和伪?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道人淡然心似灰,酒色俱无意。绝交鹦鹉杯,退佃鸳鸯被,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利名假饶争到底,争得成何济。谁为刎颈交,那是安窠计?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双调清江引10

  原文

  相思有如少债的①,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②。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1]

  注释

  ①少债的:欠债的。

  ②准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译文

  相思就像欠人债,每日里债主紧紧来催逼。日日挑着一担愁,却抵不了三分利,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2]

  简析

  相思如同债务,不仅仅是放不下,抹不掉,日日纠缠,时时萦绕,而且利息日益积累,隐喻出相思之苦的与日俱增。末句“这本钱见面时才算得”,巧妙地写出相思这笔债务的特殊之处——两人相见,债务才能了结。前人对这首小令的表现手法很赞赏。自古以来,表现相思之情的`诗词曲作品很多,用以比喻相思的事物也很多,然而以欠债喻相思的却不多。尽管以欠债喻相思不是徐再思的首创,但他用得自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任半塘在《曲谐》中评价这首词:“以放债喻相思,亦元人沿用之意。特以此词为著耳。”

双调清江引11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释

  江引:曲牌名。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芭蕉”句:刘光祖《昭君怨》:“疏雨听芭蕉,梦魂遥。”

  译文: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人物评价: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

双调清江引12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⑵,拜了低低说:是必常团圆⑶,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⑷。

  注释

  ⑴托咏:以物寓志,托物咏怀。⑵剔秃圞(luán):又亮又圆的样子。圞:团圆,圆貌。

  ⑶是必:一定要。

  ⑷底:同的。者:语尾助词。

  鉴赏

  这支散曲题为托咏,是托物咏怀之意。曲子写一个少女对着天上圆圆的明月,诉说心底的祝愿:愿天下有情人都像明月一样团团圆圆。古人、词、曲中常有对月拜祝和把酒发愿的描写,关汉卿的《拜月亭》杂剧中即有对月祝愿的情节,与这首小令有相近的意境。

  曲子开头的剔秃圞是元曲中较为常见的语汇,用作圆的形容词。拜了低低说一句,颇有情致,发自内心的祝愿,全在一片虔诚,低声的叨念,已将心迹与神态全然勾画出来。祝愿月亮常圆,却用了是必两字,似乎由祈求变成了命令,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当事人那专一的要求和迫切的心情。休着些儿缺,永远不让圆月有一点儿缺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唯其不情,方见真情。末句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很有分量,足以收束全曲。《西厢记》中,红娘有一句台词,说的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那时概况全剧主题的一句名言。这里的`都似你者,正扣托月咏怀的题目,似月之常圆,正是对如花美眷的祝愿。天下有情底,范围很广,在情感的深厚之外更增添了博大的内涵。

  这支小令所用的几乎是日常口语,朴实而生动,使人似乎听到少女的娓娓诉说,颇具元曲的特有风采,充分体现了作品作为曲子的艺术特色。

双调清江引13

  一岁两回春到来,花也多成败。只为云庄秋,不避东君怪,因此上向西风特地开。

  前日彩云飞上天,又向深秋见。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恨燕莺期天样远。

  霜重物华摇落秋,惊见春如旧。一笑疏篱边,更比黄花瘦,刬地殢西风犹带酒。

  宋玉每逢秋叹嗟,见此应欢悦。恰被风只开,莫遣霜摧谢,有他那惜花人来到也。

  亭下拒霜花数丛,不与渠同梦。娇倚秋阴薄,瘦怯霜华重,几时盼得日迟迟春昼永?

  见一日绕观十数回,只恐花憔悴。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

  寂寞一枝三四花,弄色书窗下。为着沉香迷,梦见嵬坡怕,且潜身在居士家。

  花竹满亭高士居,常把春留住。赏罢芙蓉秋,又见胭脂露,这的是绰然亭绝妙处。

  睡起不禁霜月苦,篱菊休相妒。恰与东君别,又被西风误,教他这粉蝶儿无是处。

  香满竹篱花正娇,开彻胭脂萼。不幸遭风霜,叶儿都零落,畅好是有上梢无下梢。

  昭群路迷关塞雪,蔡琰胡笳月。往事惟心知,新恨凭谁说,只恐怕梦回时春去也。

双调清江引14

  【双调】清江引_笑靥儿盈盈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笑靥儿

  盈盈斩

  女瘢娇艳满,偏称灯前玩。歌喉夜正阑,酒力春将半,喜入脸窝红玉歌。破花颜粉窝儿深更小,助喜洽添容貌。生成脸上娇,点出腮边俏,休著翠钿遮罩了。

  凤酥不将腮斗儿匀,巧倩含娇俊。红镌玉有痕,歌嵌花生晕,旋窝儿粉香都是春。

  一团可人衠是娇,妆点如花貌。抬叠起脸上愁,出落腮边俏,千金这窝儿里消费了。

  有感

  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

  佳人病酒

  罗帕粉香宫额上掩,宿酒春初散。被窝儿甘露浆,腮斗儿珍珠汗,朦朣着对似开不开娇睡眼。

  即景

  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和泪送春归,倩水将愁去,是溪边落红昨夜雨。

双调清江引15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楚天遥】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清江引】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1.“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全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伤春之愁恨,桃花也懂得,红红白白

  的花瓣,点点飘落,宛如洒泪。意境极为凄美。作者将那点点落红看做对自己的同情和安慰,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内心的忧愁。

  2.表达了作者“惜春常怕春归去”的情绪。他想挽留春天,可是春天不可留,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离去。但毕竟对春天难舍难分,于是通过幻想,将春天拟人化,想像春天也在为美好时光的飞逝而痛彻心扉。最后三句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因春天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全曲抒发了珍惜时光,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感情。

【双调清江引】相关文章:

清江引·相思原文赏析及翻译12-18

双调蟾宫曲02-27

双调沉醉东风原文02-28

双调蟾宫曲【优选】02-28

双调落梅风02-28

双调新水令原文03-01

清江的作文11-12

双调新水令原文5篇(精选)03-01

长阳清江作文08-08

清江之旅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