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故事

时间:2024-03-10 20:30:39 好文 我要投稿

【精华】齐桓公的故事

齐桓公的故事1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精华】齐桓公的故事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齐桓公的故事2

  齐桓公让管仲当宰相,管仲在治国理政上大显身手,展示出了高超的治国才能。他帮助齐桓公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尊王攘夷,诚交鲁国,礼遇燕国,攻蔡伐楚”,这套拳法打下来,让齐桓公得到了周天子的好感,各国的诸侯们也都信服齐桓公,愿意接受齐国的领导,齐桓公便开始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齐桓公这个人,年轻时好色、好酒、好打猎,一派纨绔子弟作风,但他却有识人之明,启用了管仲、鲍叔牙、高傒等一批能臣良士。用对了人,便做对了事,从而成就了霸业。

  管仲这个人,从他和鲍叔牙的交往来看,也是有污点的。但君子不拘小节,那些缺点,遮掩不住他的雄才大略。当然,管仲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鲍叔牙这样的患难之交,遇到了齐桓公这样知人善任的君王,才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在人生的路上,能遇到一个贵人就很不容易了,而管仲一下子碰到了鲍叔牙、齐桓公两个贵人,真是好福气啊,让人羡慕。

  聪明的齐桓公没有报一箭之仇,却成了称霸中原的一代雄主,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齐桓公的故事3

  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长驱直入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刿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曹刿说。

  现在鲁庄公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他听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说:“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刿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了笑逐言开,连声说:“好,好,好!”

  第二天,鲁庄公和曹刿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

  鲁庄公达到会盟地点之后乘齐桓公不备,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就让我死在你面前吧!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也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够想办法救他。

  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曹刿拔出剑来站在台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那好吧,就请仲父去处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感悟】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够彰显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他可以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了通达,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

齐桓公的故事4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逐白鹿发生什么故事

  一般来说,小说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就能够经常碰到老爷爷来指点他们,齐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样,经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个“愚公”的老人指点了他应该整顿吏治,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着了一个老人。

  齐桓公雕像

  话说这一天齐桓公趁着天气好出去打猎,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着去,追到了麦丘,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齐桓公看到老人家就问:“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说:“83了。”在那个时代83岁很长寿了,于是齐桓公感叹道真长寿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来喝喝酒什么的,喝着喝着,齐桓公说:“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齐桓公,第一句是“让我的国君更加长寿,金银都不足为贵,只有百姓更加珍贵。”齐桓公听了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就让老人话再说一句。

  老人家接着说:“让我的国君能够好学且不耻下问,手下都是贤者能臣。”齐桓公觉得这个老人家肯定是来指点自己的就说再来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说了:“希望百姓能够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齐桓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如前两句有水平,就请老人家换一句,但是老人家哭着说:“这句话比前两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还有为他开脱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现在都没有为他们辩解的啊。”听到老人家这么情真意切的话,齐桓公觉得自己能够碰上这么一个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气,于是举荐他为官,而齐桓公能够称霸天下,不只是因为管仲,也是因为这次的遭遇啊。

  齐桓公为什么会吃人

  自古以来吃人肉就是一种屡见不鲜的事情,很多混乱年代里百姓们都有易子而食的事情,而在军队战争中这种吃人肉作为军粮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就连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都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的经典诗句。而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有过吃人肉的记载。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位高权重,可以说当时能够有的奇珍美味他都吃过,有一次他开玩笑地对自己的厨师易牙说:“寡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啊。”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齐桓公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易牙是一个小人,对于权势的追求,让他把这句话当真了,回家之后杀了自己3岁的小儿子,蒸成肉饼给齐桓公吃。“虎毒尚且还不食子”而易牙竟然下得了手直接杀了自己的儿子,还亲手做成了肉饼给人吃,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那么齐桓公既然吃了人肉,他又是什么感觉呢?其实当时齐桓公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不舒服的,毕竟身为一种高智慧的文明物种,人类对于吃同类这种事情相当排斥,但是得知这是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亲手做给自己吃,希望能够保佑齐桓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他就被感动了,觉得易牙爱自己胜过了爱他的儿子,所以齐桓公对于易牙更加宠爱。但是其实试想一个人能够杀死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君王,那么君王还有什么能够给他的东西呢?还有什么东西回报给他超过他的儿子呢?

  齐桓公改革了哪些政策

  众所周知,齐桓公在上位之后任用管仲,改革齐国的各项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最后才成功的成为了当世霸主,那么当时齐桓公时期的改革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接下来小编我就为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齐桓公的改革。

  首先齐桓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毕竟祖上是姜太公,名声赫赫,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力发展当时的齐国军队,实行民军制度,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务农的老百姓,到了要打仗的时候就可以出征,这样既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家的军事压力,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地方的农民都编在一起,保证了士兵之间的熟悉,有利于增强战斗力,之后齐桓公还通过频繁的军事训练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同时经常以“周礼”为借口,以“周天子”为幌子,发动战争,在经过多次战争之后,齐国的兵力得到血与火的洗礼越发强大,建立起了三军的编制。

  除了在军事上之外,在经济上齐桓公也积极变革,他实行“相地而衰征”通过把土地按照土质的好坏分类,来区别的征收赋税,改变了一直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形式,并且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积极鼓励老百姓自己种植。同时减少赋税,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宽裕,让老百姓多生几个孩子,增加了齐国的人口,这对于人口就是财富的古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推行准平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也保证了农民的生活。

  齐桓公的儿子夺位大战揭秘

  齐桓公虽然大半生英明神武,带着齐国走到了中原的巅峰,但是到了晚年,晚景比较凄凉,不只是被手下人囚禁,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没有一个去看看他们可怜的老父亲,任齐桓公饿死在了宫廷中,那么齐桓公的儿子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齐桓公一生总共有过好几个夫人,但是这几个夫人都没有儿子,所以说齐桓公并没有嫡子,根据当时“立嫡不立庶,立贤不立长”的习惯,最后齐桓公选择了公子昭为继承人,但是晚年的时候齐桓公宠信小人,而且对于公子无亏的母亲也非常宠爱,所以让那些小人蠢蠢欲动。齐桓公病重被一干小人囚禁的时候,各个公子都忙着争权夺利,所以没有顾着齐桓公,任由齐桓公死在了一个角落里。

  在齐桓公死后,易牙等奸臣扶持公子无亏,对抗公子昭,公子昭不得不远走宋国,但是公子无亏毕竟不是太子,没有继承的权利,于是在公子商人的带领下,其他的诸位公子一起讨伐公子无亏,诸人大战,其中公子雍势单力孤就逃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融入了秦国生活。在齐国内部争斗不休的时候,公子昭得到了宋国的帮助,联合了诸国军队一起讨伐公子无亏,在众多诸侯联军的帮助下,公子昭成功的击败了公子无亏,成为了齐孝公,但是之后宋国撤军,公子商人联合了公子潘、公子元等人再次攻打齐孝公,齐孝公不得不再次逃到宋国请求宋国的帮助。后来齐孝公在位不过10年就去世了,之后公子商人杀害了其他人登基为齐懿公,但是没几年就因为暴虐无道被杀了,于是齐国再次招来了当时远走卫国的公子元,是为齐惠公,等到齐惠公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的夺位过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齐桓公的故事5

  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谁都不敢取而代之。换句话说,那时的各诸侯,谁也没有自立为王号令天下的实力。

  齐国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自从上次战争的失败,齐国仍不得不借这个旗号行自己九合诸侯、号令天下之实。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强兵壮,他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国体充盈,兵强马壮,我想讨伐南边,以谁作为首先开刀的对象呢?”管仲说:“以鲁为主。”如此三番,管仲分别说应以卫国、燕国作为攻击目标。其实,这是管仲搪塞齐王,他认为一匡天下时机还未成熟,眼下不仅不能对外动武,相反只能继续拉拢诸侯国。所以,管仲不是准备大动兵戈,而是把侵占的各国土地一一归还,诸侯们纷纷感动得认为齐桓公可亲可爱,值得信赖。

  公元前681年,桓公采用管仲之计,与宋、陈、蔡、邾等国会盟于北杏,桓公为主盟,以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不参加北杏会盟,桓公派管仲率军灭遂,并以此向鲁国施加压力。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地(今山东肥城南),会盟时,鲁国大臣曹沫手剑劫桓公,要求退还汶阳之地。桓公依管仲之意见,答应退地。柯地会盟,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结盟。到此为止,齐桓公才真正认识到了称霸的本质,于是他对管仲拥有了一种铭心刻骨的信任,拜其为“仲父”。是年,齐桓公与管仲率师会同陈、曹两国伐宋,因宋违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卫人宁戚,经管仲推荐被桓公拜为大夫。宁戚赴宋说服宋桓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卫、郑、宋四国与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会盟。诸侯威服,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因郑国违背鄄地之盟,齐桓公和宋、卫联军讨伐郑国。是年,齐、鲁、宋,卫、陈、郑等国于幽地会盟。公元前675年,齐桓公会同宋、陈之师讨伐鲁国。公元前67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扈地。公元前668年,齐、宋、鲁联军讨伐徐国。公元前667年,齐与鲁、宋、陈、郑盟于幽地。周惠王封齐桓公为侯伯。管仲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军伐卫。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桓公与管仲率师救燕,至令支、孤竹,剿灭山戎。公元前663年齐师凯旋,齐桓公将伐由戎的战利品的一半赠鲁庄公。公元前662年齐筑小谷(今山东东阿)为管仲采邑。鲁庄公为感谢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略邢国,桓公与管仲率军救邢,打败狄师。公元前660年,鲁国公子庆父作乱。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溃赤狄,助卫戍守。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侵犯邢国,桓公与管仲同宋、曹两国联军救邢,击败赤狄,为邢国在夷仪重新筑城,派军助邢戍守。公元前658年,齐桓公诸侯为卫国筑新城。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管仲率齐、鲁、宋、卫、郑、许等国联兵讨伐蔡国,蔡侯闻讯而逃,继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讨伐楚国。楚请求讲和,诸侯与楚会盟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宋、鲁、陈、卫、许、郑、曹等国会于首止,与周世子郑定盟,确立世子郑太子地位,以稳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郑国与楚国联合,离间首止之盟。郑文公不辞而别。公元前654年,桓公责郑文公逃首止会盟,率领诸侯伐郑,郑请求讲和。次年,齐、鲁、宋、陈、郑五国于宁母(今山东鱼台)会盟。公元前652年,齐、鲁、卫、宋、许、曹等国会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赐齐桓公胙。齐桓公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君会盟于葵丘,庆贺天子赐胙。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卫国,齐桓公率师相救。公元前648年齐桓公会同诸侯为卫国筑新城,以防备北狄入侵。公元前647年齐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咸,共谋保卫周室,防备戎人入侵。公元前645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商讨伐楚救徐之策。

  此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加上中原各国诸侯纷纷前来,齐桓公与他们摆好祭坛,立下盟誓,对天上地下各路神仙约誓。此时的齐桓公意气奋发,天下诸侯都来了,周室安稳了,阳谷之会,诸侯们不得不在向周天子行礼的同时眼睛瞟着替天行道的齐桓公。

  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曾一匡天下,九会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管仲善用团队力量,他知道只有相互协助,运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正如俗语所说:团结力量大。

  据史书记载兵车会盟的六次,乘车会盟的二次,中心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齐桓公。早已失去往日威风的周天子当然明白他的今天是谁给的',所以一次在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境内)会盟中,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给桓公送来祭肉,传话说:“您劳苦功高,予从今往后就视您为伯舅,您见我也就不用下拜了。”桓公这下乱了方寸,他何尝不想这样?面对管仲“君没君相,臣无臣相,乱之本也”的解释,他齐桓公还在夸耀自己扫荡六合、制服四夷的齐天大功呢,可他还是听进了管仲“三祥未见受命必失”的劝告。齐桓公对来使说:“天威虽远,近在咫尺,我小白如果听从了天子之命不再下拜,将是下臣犯上,导致天子蒙羞。”这样一来,齐桓公捞足了政治资本,天下诸侯都纷纷称赞齐桓公顺从周礼,纷纷归附,远国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国人民从之如流水。

  《小匡》中描述齐国收拾天下人心的文字十分精彩,大意是,鲁国、卫国等有忧,桓公一一妥善处置。卫国牲畜畜跑散了,桓公还送给他们良马三百匹。表率在前,天下清晏,男女不淫,马壮牛肥。桓公知道诸侯对自己已心悦诚服,于是又轻币重礼,天下诸侯以马犬羊作为货币和齐国做生意,齐国以良马作为回报。总而言之,与齐国贸易交流,往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报偿,麻草换文锦,轻装而来,满载而归。互市贸易中爱心昭揭,不费一兵一卒,齐国便得了天下人心。所以会这样,就因为天下人都想得到齐国的好处,都畏惧齐国强大的武力,于是相形之下,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攀附,乐做齐国臣仆,乐于把齐国当作自己的父母。这样一来,齐国根本不用提刀动枪,文功武迹昭彰天下,九合诸侯情在理中。

  太史公在《管晏列传》里写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而孔子则高度赞扬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齐桓公的故事6

  长勺之战齐国败给了鲁国,可是,这并不影响齐桓公后来称霸中原。过了十多年,燕国遭到附近的山戎部落的袭击,打了败仗。燕国马上派人去齐国寻求救援,齐桓公决定率军援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当齐国大军赶到的时候,山戎已经带着抢到的百姓和财宝逃走了。齐楚两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击。可是没想到,却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怎么转也转不出去。最后,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找来几匹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带路,或许可以走出迷谷。齐桓公命人挑了几匹老马,大军就跟在马后面,果然找到了路的出口。后来,齐桓公终于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

  不久,邢国遭到了狄人部落的攻击,向齐求助。于是齐国军队又赶到那里赶跑了狄人,并帮助邢国修建了城墙。接着,齐桓公又带领军队去援救被狄人侵袭的卫国,帮助他们在黄河南岸重新建立了都城。

  因为齐国四处援助别的国家,所以齐桓公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逐步上升。除了位于中原南部的楚国,别的国家都对齐国恭恭敬敬。

  楚国在开垦南方土地的时候,逐渐收服了一些部落,国家也渐渐强盛起来,因此,不仅不把齐国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面对骄横的楚国,齐桓公约集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向楚国进攻。楚王得知这个消息,也急忙准备迎战。

  楚王派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在南方,齐国在北方,你我素无来往,也没有大的矛盾,如今,您率领大军来征讨是为什么呢?”

  管仲反问道:“虽然你我两国没有瓜葛,可是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当初太公受封的时候就被授权,如果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就有责任去征讨。如今你们中断了向天子的朝贡,这是什么意思呢?”

  使者连忙说:“没有继续进贡是我们的.错,以后一定按时进贡。”使者走后,联军继续拔营前进,一直到达了召陵。

  稍后,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将屈完带到了联军阵前,让他一起去看从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只见联军军容整洁,士气高涨。齐桓公十分得意地对屈完说,拥有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不能攻破的呢?

  屈完笑道:“您的军队的确非常优秀,可是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您讲道义,帮助弱小。如果您执意要动用武力,我们的国力虽然不抵联军,可是用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壕沟,您就是带来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攻得进来。”

  齐桓公见屈完态度强硬,猜想,攻打燕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燕国已经承认了错误,答应继续向周朝进贡,自己也有了面子。于是齐桓公号召各国在昭陵订立了盟约,之后便各自回国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了纠纷,齐桓公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继位后,即为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周襄王特地将祭祀太庙的祭肉给齐桓公送去,也算是一份厚礼。齐桓公借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集合各路诸侯,招待了天子使者,并订立了一个盟约。盟约规定,大家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能将水排在邻国的疆土。如果邻国产生了粮食危机,到别国购买不能禁止。但凡签订盟约的诸侯,对待彼此都要友好相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这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他组织像这样的会盟一共有九次,因此称为九合诸侯。待到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后,齐国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公子昭逃到了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至此结束。

  齐桓公是历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各国和睦相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建立一个新秩序,也使得华夏文化不至于在战乱中被摧毁殆尽。可是齐桓公只是“尊王”,却没有“成王”的野心,因此他只能是个霸主,而成不了一统天下的君主。

齐桓公的故事7

  春秋时期,鲍叔牙在南阳经商,认识了管仲。通过接触了解,他知道管仲虽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顿,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闲之辈。他很看重管仲,于是两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买卖。管仲每逢赚了钱总想多分一点,鲍叔牙知道后也不以为意。

  有人对鲍叔牙说:“你这么做不是吃亏了吗?”但鲍叔牙回答说:“管仲并不是贪财之人,只是家中贫穷急需钱财而已,是应该多拿些钱的。”有时候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还安慰管仲说:“这是时机不利的`缘故,请不要放在心上。”管仲听了,十分感动。这就是被后世盛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

  管仲也曾从军出征,在战场上多次临阵脱逃。有人便讽刺管仲胆怯,鲍叔牙则极力为其辩解,说这是因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养侍奉,故不能轻生。

  “在朋友贫贱窘困之时,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任,确实难能可贵。”王晶说,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弃商从政,在齐国做了大夫。当时正是齐僖公在位,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诸儿,被立为太子;次子名纠,任命大夫召忽、管仲为其师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鲍叔牙为其师傅。管鲍两人都是尽心尽力地各为其主。

齐桓公的故事8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他能摒弃前嫌,拜管仲为相,称管仲为父。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管仲的成功和鲍叔牙谦虚让人的品德是分不开的,在两个人智慧的合作下终于成就了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故事还得从管仲与鲍叔牙两人之间的友谊说起。

  管仲与鲍叔牙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俩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史记?管仲传》也记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齐国的国王死后,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王子纠逃到鲁国。

  齐国(当时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前为躲避齐国内乱与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长兄齐襄公被人杀害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急急忙忙奔回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文武双全,为帮公子纠夺得君位,带兵拦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小白的腰部,所幸小白腰带上的铜搭钩挡住了箭头,公子小白十分机警,倒在马车上,假装死去,并叫手下人齐声哭喊:“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再无人同自己争夺君位,便放慢了行程,不慌不忙往都城临淄而去。小白却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拜他的师傅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与管仲是知心好友,而且深知自己的才智不如管仲,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你若想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说:“管仲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非我命大,岂不是被他一箭射死。”鲍叔牙说:“主上可记得周文王求贤若可,为请姜尚为相,带领西歧文武百官到渭水河边请他,并扶姜尚坐上马车,亲自拉车走八百多步,以示尊重,后姜尚为保周朝铁铜江山八百年奠定基业。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管仲虽射你一箭,可那是因为各为其主。他是公子纠的师傅,当然为公子纠着想,现今主上为君若能宽宏大量,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他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您应该捐弃前嫌,真正启用管仲,何愁霸业不成。”齐桓公认为鲍叔牙的话很有道理,当即表示决不记一箭之仇,并委任鲍叔牙全权代表他查询管仲下落,请他到齐国为相。

  但是这时的管仲知道,他拦截公子小白不成,自知小白既然上了台,即位为齐桓公,决不会放过自己,要报那一箭之仇。当即隐姓埋名,逃出齐国,隐藏到吴国边境(今江苏省姜堰市白米镇南边的乡下)。鲍叔牙带领手下人辗转南北,明察暗访,最后还是通过管仲的.家人找到了管仲落脚的地方。鲍叔牙找到管仲,向他表明齐桓公决无相害之心,真正想启用他到齐国为相,管仲对鲍叔牙深信不疑,愿意和鲍叔牙一起辅佐齐桓公治国。鲍叔牙一面快马向齐桓公报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难的地方高筑拜相台,宣读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诏书。不几日,齐桓公派出的仪仗队隆重迎接管仲还都任职,并言听计从,加以重用。

  管仲果然是个治国奇才,上任后就把国事料理得有声有色。几年下来,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日益强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时期的其余四霸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之间常年的战争因此平息,安定天下达四十多年之久,这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奇迹。难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惊叹地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千百年来,“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谓春秋霸业早已是历史云烟,但齐桓公宽阔无私的胸怀却永久地为人称道。

齐桓公的故事9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齐桓公的故事10

  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乾时之战,鲁军失败后,齐大夫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的意愿。公子纠被杀以后,其辅佐管仲随鲍叔返齐。回国以后,鲍叔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仅仅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和我辅佐即可;您若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之礼礼遇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管仲相齐后,一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张礼法并用,礼以使人知廉耻,法以使人守规矩。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齐桓公的故事11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遇,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鲍叔牙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齐桓公的故事12

  齐桓公姜小白乃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即位前称“公子小白”,即位后称“齐侯小白”。齐国内乱,导致齐僖公的长公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而死,内乱以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夺位成功而结束,公子小白即登上国君的位置。齐桓公早年任人以贤,求贤若渴。重用管仲,推行大范围的改革,齐国也因此渐渐强盛。在位期间,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受到周天子赏赐,称霸中原。

  齐侯小白晚年信任奸臣贼子,生活糜烂颓废。最昏庸的莫过于齐桓公姜小白吃人肉的故事了。据《管子》记载,齐桓公当时睡眠很差,经常到了深更半夜还睡不着,而且盗汗不止,常常惊醒,易牙于是“调和五味而进之”,不惜用自己儿子做了一道菜,献给齐桓公。桓公对于婴儿肉称赞有佳,全然不觉把自己长子杀掉的父亲有任何过错。可见其道德底线的`沦落和丧失。

  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大概说的就是齐桓公姜小白。“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乃援素帷以裹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姜小白最后被晚年宠幸的三个奸臣贼子,囚禁于宫殿之中,活活饿死,无人问津,宫廷政变,齐国大乱。以史为鉴,亲贤臣,远小人。齐桓公曾经一代枭雄,最终招致身死国破,只能叹息可悲可悲矣!

  姜小白指的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齐国的统治者,在和公子纠争夺王位之后,姜小白成为了统治者,在任期间他重用管仲等官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因此而让齐国强大起来,但是到了晚年时期却变得昏庸,最终落得个饿死的境地。不管怎样说姜小白早期也是一位英明的帝王,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姜小白的故事,那么姜小白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关于姜小白的故事最为有名气的就是他任用管仲为相这件事了,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辅佐姜小白的人是鲍叔牙,而管仲帮助的则是公子纠,他们之间还算是政敌的关系,为了能够让公子纠继承王位,管仲还曾经亲手射杀过姜小白,但是姜小白却趁机诈死,早一步回到了齐国继承王位,因此而成为历史上名望很高的齐桓公。

  在姜小白成为统治者之后,鲍叔牙曾经向他举荐过管仲,然而姜小白却始终无法忘记那一箭之仇,鲍叔牙便奉劝他,管仲是难得的忠心臣子,他是因为辅佐公子纠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也表明了他的忠诚之心,如果能够任用他,将来他一定会忠心地辅佐姜小白,姜小白考虑之后便让管仲为相,而管仲果然不负他的所托,在朝堂上进行多方面改革之后强大了齐国,也因此让齐桓公成为千秋霸主。然而到了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却任用小人为官,最终让齐国灭亡,自己也饿死了。

齐桓公的故事13

  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周襄王郑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礼仪的待遇。

  当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梦想时,突然提出封禅泰山的想法,希望以此彰显其功绩。当齐桓公提出此事时,管仲并无一言。下朝后,一位同僚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阻止齐桓公的决定?管仲说齐桓公好胜,要以私下阻止,不能正面谏阻。当天,管仲夜访齐桓公,成功地阻止了封禅决定。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而残忍地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白白送掉了自己的大好江山。

齐桓公的故事14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社稷安定首先在于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

  故 事

  管仲的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集团的高管,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时已经很贫穷。为了谋生,管仲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进入齐国的管理层,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国CEO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子诸儿成为齐国集团新CEO,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质量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几年后,齐国集团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死。经过激烈的斗争,鲍叔牙说服了齐国高管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新CEO,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总经理(齐相)。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为总经理(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周王室乃至众诸侯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仍然谦虚谨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 述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把做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持,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根据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地高速运转。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一定要强兵,两个方向同时迈进才会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军令可以畅通无阻,组织制度可以高度统一。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兵的素质。打仗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销售队伍和市场队伍可以保证公司业绩的稳步上升。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把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部门的管理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其次,一定要调动运营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透过训练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将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售卖出去,取得良好的业绩。管仲采取的“三选”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辈韩非所主张的“循名责实”和“综核名实”。每一次选拔就有一次考核,这就是综核名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面试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担任某项职务,这个职务就是名,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就是实。他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就应该做出这个职务所要求的成绩。如果他做出成绩,他就可以得赏,如果他做不出成绩,他就要受罚。这就叫循名责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年终述职报告,反映出来的是业绩和组织管理。

  在管仲看来,这样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贤而杜绝用人唯亲,就可以区分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个执行力很强的管理团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齐桓公的故事15

  春秋有五霸,一说为齐国桓公、晋国文公、宋国襄公、秦国穆公、楚国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称阖庐)、越王勾践。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在争夺王位的时候,就已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和惊人的智谋。齐桓公名叫小白,他夺位的`那年只有十五岁。

  齐国国君传位到襄公,但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叫纠,史称公子纠;一个是小白,史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8年,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见齐襄公残暴昏庸,便和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商议道:“襄公如此杀戮成性,位必不久。为防万一,不如你我各带弟子外出避难,见机而为吧!”管仲表示同意。管仲带公子纠找了个机会去了鲁国。鲍叔牙带小白找了个借口去了外公家莒国(今山东莒县)。

  两年后,齐襄公终因荒淫无道被手下杀死。有人欲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但公孙无知无德无才,只即位一日,就被雍廪、高敬仲、东郭牙等一些大臣设计杀死了。雍廪等人认为,公子小白自幼聪明有志,现也已经十五岁了,是做国君的最佳人选;但另有一些大臣认为,公子纠年龄比小白大,老成持重,应该选他为主;还有的认为,如果让小白即位,有废长立幼之嫌,国家难以安定。争论的结果,多数同意迎公子纠回国即位。消息传到鲁国,鲁国便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

  途中,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抢先动身回国,便急率军队前去拦截。当追到离齐国还有三十里路的地方时,截住了公子小白。管仲出于礼节,先上前对公子小白见礼问安,而后问道:“公子如今要去哪里?”

  小白道:“回国办理丧事。”

  管仲道:“公子纠年龄比您大,由他去办就行了;如今您不声不响就悄悄回国,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鲍叔牙没等小白回答,便抢先说道:“管仲,你怎敢对公子如此无礼?今日不看在朋友的面上,我决不会饶你,还不快走!”

  管仲见公子小白兵多将广,生怕吃亏,便假装畏惧退下,但没走出多远,管仲突然回转身,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嗖的一声射去。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众人见此,急上前救护,接着是一片哭声。管仲见小白中箭而死。便驾车飞跑回去,向公子纠报告。公子纠认为再也没有竞争对手了,得意洋洋,慢慢腾腾,很有把握地回国去了。

  小白听着管仲的车轮声已远,便一骨碌爬了起来,急令鲍叔牙赶快回国。

  原来,管仲那一箭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当时小白大吃一惊,生怕管仲再射,便急中生智,立即咬破舌尖,闭目倒下,假装喷血而亡。

  众人一听,连声称赞道:“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随后,鲍叔牙便率领众兵将,拥着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当管仲带公子纠来到离齐国不远的地方时,听说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只好又回去了。

  齐桓公继位后,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来投。桓公注重人才,不计前嫌,任他为相。管仲心存感激,推行改革,精心治国。几年之后,齐桓公在管、鲍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于公元前679年,首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齐桓公的故事】相关文章:

齐桓公的故事03-10

齐桓公九合诸侯05-06

《齐桓公伐楚》原文12-17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07-28

经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3-31

我家的故事01-28

神鸟的故事01-29

感人的故事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