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2024-03-12 13:18:39 好文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典)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典)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复习知识:水循环的意义、大气环流的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内涵。

  (1) 利用93页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 阅读92页“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过填空提问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3) 通过92页案例1的分析,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学到的有关生物循环的知识,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 归纳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阅读课本94页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A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B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利用课本95页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探究问题:A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B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样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书本96页案例3,阅读图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联系图,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环境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准确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

  (3)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4 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内陆环境整体性表现比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联系图,使学生重新复习巩固新课内容—整体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表现的内涵。

  (2)阅读资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习必修2做好伏笔。

  5 布置作业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通过生物循环这一案例,让同学们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来深刻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动帮助同学们掌握地理环境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符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课整体上来说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比较松懈,因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让同学们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整体性”。

  一、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1.利用同学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导入新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图片及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与本节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贴合不足,最后没有总结,将蝴蝶效应与所学原理相结合。

  2.将教材知识点与案例有机整合,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提供黄土高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学生的理解,但对案例的探究分析时间过短,引导不足,直接给出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忽略了高一学生实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跳过讲解生物循环,学生对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也只是简单复习,没有知识的迁移运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由于听课对象不同,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解较为简单,逻辑不连贯,对于真正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讲课效率低。

  5.PPT制作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美观,讲课声音不太洪亮,语速过快,与学生互动太少,只顾自己讲解,没有亮点,板书过于简单,不够系统综合。

  二、今后的教学改进:

  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问题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抽象,有难度,分2课时教学,本人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2.教学目标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实验、读图、绘图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②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③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难点: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初中地理已有涉及,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有机联系形成的整体性更是陌生,而且“课标”中的要求是“举例”,既举出特定的区域,对学生而言那就更难,故教学过程采用学生有兴趣的案例,利用情境进行探究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

  因为本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书本讲解不是很好理解,而且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通过引进古巴比伦文明消逝等案例,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实验验证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

  主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案例,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爱在西元前》后,请学生说说听歌后的感受,教师播放视频《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中被发现》并引入主题——探究古巴比伦文明消逝的自然法则。

  设计意图:周杰伦的歌学生熟悉并喜欢,歌曲又涉及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案例,所以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地理知识铺垫】

  教师通过PPT展示古巴比伦王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图,请学生上台进行读图尝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为以下学习打下知识铺垫。

  3.【剧情任务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自编或自演穿越剧《揭秘古巴比伦文明消逝》部分剧情,来掌握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当地整体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等知识要点,突破重点。

  (1)PPT展示剧情一:

  公元20xx年9月21号,一队地理爱好者在古巴比伦遗址处参观,当他们登上通天之塔——巴别塔,突然一声惊雷,他们被穿越到古巴比伦去了……穿越中需要某地理爱好者想象一下将要见到的古巴比伦的自然景观,并说出他的独白。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然后进行剧情体验,进而用电脑技术设计的视频印证学生的想象,同时让学生感受自然要素协调的整体美。

  得出结论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明白作为整体的自然环境是离不开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的。它们协调组合,才有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才造就了古巴比伦得天独厚的整体环境,孕育了古巴比伦灿烂的文明。

  (2)PPT展示剧情二:

  穿越后队员们却发现一些不协调的场景:在两河上游山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等,现代人的理念驱使他们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一次面对面地说服活动。于是召集了居民……如果你是队员你会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呢?或你是当地居民,你在怎样情况下会被说服?

  通过学生角色选择和回答,进而达成共识,实验法效果最好,从而引入实验设计环节: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有土堆架(自做)、烧杯、土壤、草皮、水等,请同学前后四人讨论、设计一个证明自然要素间关系的实验。进而结合剧情体验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学生绘制五大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得出结论2:自然环境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设计意图:角色选择体现开放性,剧情发展设计体现思维过程性,实验设计过程概括出地理学习的'方法(多因素控制变量法、对比法、不完全归纳法),小组讨论体验合作的快乐,绘图强调地图功能等。

  再以能不能说服当地居民讨论为主线,让学生角色扮演当地居民,运用实验结论小组探究植被破坏下一片葱绿,富有生机的美丽整体——亚美尼亚山区的自然环境变化?展示地图,学生观察进而探究在亚美尼亚山区环境变化下,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环境影响?最终采用常见的穿越剧收尾形式小结。(详细内容设计如下)

  教师承转:这个实验结论还不足以说服当地居民,此时应该趁热打铁,让当地居民运用实验结论来说说当一片葱绿,富有生机的美丽整体——亚美尼亚山区,在植被破坏下会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会有什么结论呢?

  各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地形破碎,沟壑众多;生物栖息地破坏,物种减少;水文地表径流变化大、地下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多;气候变干,蒸发旺盛;

  教师:当居民得到这样一幅荒芜的整体景象时,他们会被说服吗?

  学生讨论会或不会,得出没有损害大多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不能说服。

  教师:此时,剧情该如何设计才能打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成功说服呢?(展示地图)

  学生:不是有两河连接的两个地区吗?

  教师:下面你们再当回当地居民,理一理在亚美尼亚山区环境如此改变下,被两河连接的他们家园的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吗?

  各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河流和灌溉渠道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河堤加高,洪水泛滥;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化严重,同时加剧了土地沙化,最后被风沙掩埋。

  教师小结:我想这么惨痛的结果谁也接受不了。下面由我来设计一个剧尾吧。当地居民在深入明白了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当地整体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涉及环境保护条例的《汉谟拉比法典》。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古巴比伦文明最后还是在风沙中消逝了,成为了当代人参观的文物古迹。(展示视频:古巴比伦文明遗址掠影)

  得出结论3: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当地整体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设计意图:实验结论的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新知。剧情设计,引起学生探究欲望。亚美尼亚山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环境变化的分别探究,让学生理解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现,同时明白地理问题分析要注意空间性。通过地图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图能力,小组讨论再次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的快乐。戏剧性的收尾,让学生印象深刻地明白古巴比伦文明消逝的自然法则,明白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人地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

  4.【现实拓展】

  承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白了古巴比伦人要发展,不得不用自然资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发利用过度了,整体环境变迁了,家园也没了。而在现在,有没有这样失去家园的例子呢?

  学生: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新西兰。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思考回答:现在我们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砍伐森林,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和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的低地,土壤盐碱化等,导致生态系统受到影响,甚至整个地球环境发生严重的变化。

  教师:矿物燃料等开发利用,带来的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变化,由此可见,全球各大圈层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的呢?请看图《碳循环示意图》,并提问碳在各大圈层中的物质形态如何?变化中有无能量转换?

  得出结论4:全球各大圈层之间通过循环发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瓦卢例子揭示大尺度的整体性,同时古今相似案例,加深同学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突破难点。

  5.【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对古巴比伦文明消逝和图瓦卢举国搬迁的原因探究,明白了重要的地理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看板书),得出结论5:不同尺度都有整体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必须具有整体性的思想,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人地和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她吧!

  五、板书设计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古巴比伦文明

  兴衰

  自然环境整体优越自然环境整体变差

  两河

  全球

  ……

  自然环境的每一要素

  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

  不同尺度都有整体性

  统筹兼顾综合决策

  人地和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

  发现规律

  生答:略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环?

  2、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发现规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迁移巩固

  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新情景创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引导探究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迁移巩固

  教师举例解释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见课本例子)

  新情景创设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探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迁移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新情景创设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自评: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7

  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

  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第三部分参加评课的一些体会

  1、公开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教学者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营造了浓厚坦诚的评课氛围,在评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这种评课氛围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

  2、通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评课,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的驾御,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师的课后反思,但是课后反思和评课的效果如何,是否“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评课而评课”,是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反思和评价成功之处的同时,更应该总结和反思失误和教训,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为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9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复习,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掌握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点和原理逻辑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教学难点

  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小结承转教师小结承转教师小结承转承转教师小结课堂小结作业观看自然风光视频自然环境由那些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简单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吗?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气

  水大气循环生物水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岩石生物循环相互渗透土壤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形

  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生产功能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如何变化的呢?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活动分析

  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动全身”

  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

  讨论p97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做活动出示各循环示意图思考,讨论分析92页活动讨论分析复习旧知活动93页学生讨论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有用的。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气新功能水生物相互联系统一的演化过程相互制约整体性岩石相互渗透“牵一发动全身”土壤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1

  本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表现如下:

  1、导入新课时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学习中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方可融会贯通。

  2、通过读教材图3-3和3-4,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的结论,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问题的方法。

  5、通过自主学习“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从教材在提取有用知识的方法等等。文 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

  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约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

  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做得最多最扎实的的部分。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本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要的。有效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如果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懊悔不已。懊悔自己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记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当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服。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主要说优点。想想自己也是,越认真越愚蠢。有老师说评课时一般说4点,前3点是优点,最后指出1点缺憾或者建议,这样被评者心里上可以接受。唉,总结教训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3-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03-11

[集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3篇03-12

《大自然的秘密》03-04

美丽的大自然03-04

《自然之道》课文03-04

大自然的启示03-08

让真情自然流露02-29

人与自然的和谐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