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案例描述:我要和阿发交朋友

时间:2024-03-14 13:42: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戏》教学案例描述:我要和阿发交朋友

  建议思考的问题

《社戏》教学案例描述:我要和阿发交朋友

  课堂上如何通过变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快乐思考,唤起学生表达欲望,以达到语文学习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案例描述

  在教学鲁迅作品《社戏》时,我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体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以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课文里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里找依据。学生经过思考后也能基本说出,但静观课堂气氛,感觉比较平淡,学生似乎在配合老师完成彼此所认同的课堂上教与学的任务,缺乏这一篇课文人物形象应让人感受到的意趣之美,而且参与回答的基本上是那些比较听话、认为回答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的同学。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反思,我认为这个环节是设置是有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应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换了一种方式提问,我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堂课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下面是关于这个场景的部分实录:

  生1: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胆大,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一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估计你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

  生2: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这个人不太有主见,总喜欢人家替自己拿主意,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的,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了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和他交朋友了。

  师:你很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也能从自身的性格去考虑交朋友,很好。

  生3: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我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没有什么心眼,慷慨大方,不象有些人斤斤计较,这样的朋友值得交。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一定也很大方。

  生4:老师,我觉得阿发不是慷慨大方,而是被逼无奈。

  生5:(反驳):双喜是以商量的口气跟他说的(引述课本中双喜与阿发商量的一句话,即课文25自然段),怎么是被逼无奈呢?我也愿意交阿发这个朋友。我觉得他不仅慷慨大方,而且说话很有趣,“偷我们的罢”,自己的东西还叫偷,我觉得他这个人也一定很有趣,如果在一块儿玩,一定不闷。

  师:我们同学不仅能从语言中去了解人物的行为,窥视人物的心理,还能从人物本身语言的表达上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语言比较敏感,更可贵的是能对同学们的偏差敢于纠正,而且言之有据。

  生6: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我觉得有这么一个朋友可舒服了,大家看,他为“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着为“我”舀水呢,整个儿就是跟班一个,有这么个跟班不是很好吗?

  未等老师说话,生7马上反驳:你这样就太自私了,谁还愿意和你交朋友,我倒是愿意和桂生交朋友,因为他对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生8:老师,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师: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与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8:我这个人,和年纪大的人挺有缘的,我们的数学老师都快退休了,我不也和他很好吗?再说了“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还送来了豆,不就夸他一句豆好吃吗?我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特让人感动。其实,我也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下文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我觉得我也挺喜欢他。

  学生这样兴奋,这样兴趣盎然,这样充满意趣,表明他们在积极思考,达到了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把握这个显性目标。当然,也有游离于课本之外的回答,如我到一个班级去代课,一学生回答:“我喜欢与阿发交朋友。阿发阿发说明会发,我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说不定能沾点光儿发一下呢?”这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课后,课代表对我说:“老师,这个同学平时从来不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举手了。”我就这样自我安慰:能唤起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也不错。

  课后反思

  从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提问、过程和结果的对比来看,我觉得课堂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同样的目的,不同的提问方式,结果会怎样呢?从显性的短期目标看,是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两者有差距,但不大,后者比前者印象更深刻而已;但是从隐性的长期目标甚至目标以外的附属产品而言前者与后者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比如,后者让学生所感到的语文学习的意趣,以及较为正确的友谊观等是让前者难以企及的。我认为,教师应该既能考虑教学的显性目标,关注学生的短期学习状态。又能考虑到教学的隐性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可持续发展需求,等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提问。比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学生的表达热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要为显示搭好深入思考的阶梯,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焕发青春活力。

  “我要与阿发交朋友”,学生对作品、对语文课堂的热情仿佛还在眼前,学生充满意趣的话语仿佛犹在耳边,这些声音让我觉得在语文教改的路上要做的事太多了:如何通过精心安排课堂环节、变式设计课堂提问以引发学生的意趣,如何通过有益的语文活动和课外阅读构建学生大语文的观念等等,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这也是我们在课改以前一直所努力尝试,努力追求的。只不过,当课改的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犹如破土而出的种子,减少了些许阻力,迎风摇曳,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汲取丰富的养料,成长得更为茁壮。

【《社戏》教学案例描述:我要和阿发交朋友】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实录03-09

《社戏》教学实录12-18

【热门】社戏教学实录03-10

课堂实录:社戏03-13

《社戏》课堂实录03-13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实录03-02

《我想得一颗小红星》的案例05-03

描述场景的作文12-06

阿黄的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