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小故事

时间:2024-03-14 21:44:44 好文 我要投稿

中国经典小故事

中国经典小故事1

  在我的课堂上,每当我根据平时积累说出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小故事,我发现原本喧闹的学生这时也静了下来,他们听得那样认真。当我把这个小故事讲完询问学生其中包涵的科学道理时,恢复安静的课堂重又人声鼎沸,那是学生们高举着手嚷嚷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中国经典小故事

  蕴涵科学道理的科学小故事何以这么受欢迎?学生首先觉得它亲切,从儿时父母身边到幼儿园老师身边,醉人的故事有着无尽的魔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熏陶。小学生对故事的依恋热情依旧不减,这正是科学教师利用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便捷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利用科学小故事服务于教学有以下几点需要斟酌:

  一、 引用小故事的目的

  科学老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提问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这样的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学生发言了,和引用科学小故事相比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氛围营造不足,缺少儿童喜欢的探密情节,科学小故事恰好具有这一优势。科学课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让学生能透过故事的包装发现或推断出其中所含的科学道理或规律。进而对学生理解当堂所讲知识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学小故事一定要服务于科学课堂。比如讲“食盐的溶解”一节,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师为配合本课教学可以稍加演绎:妈妈让小马驮着盐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条涨水的小河,小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马脖子的一半,小马放心地游过去了,到了河对岸,小马感到身上轻松多了,回头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两麻袋盐现在不但湿了,而且扁扁的贴在身上。“哎呀,谁偷了我的盐?”表情安详的水牛爷爷看着小马有心想考考他,说:“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紧吗?你过河时不是也没有谁跟着你吗?”这样一说,小马更糊涂了,“牛爷爷说的都对,那我的盐怎么会没有了呢?”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的思路也会跟着故事留下的悬疑继续走下去,积极地思考小马身上的盐到底哪儿去了。教师利用这样有

  目的性的小故事设疑会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学习才更有探究的动力。

  二、 引用小故事的时机

  小故事里隐含的科学问题实际就是课程教学中要解释的重要知识点。插入故事的时机依据授课的前后可分为授课前插入和授课后插入。在一课的开始就讲科学小故事那是设疑,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都只是猜想、推测,在开始阶段就接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但发言的角度会因对规律没有深刻认识而五花八门。在教师看来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稳定学生,使学生随故事更快地进入探究科学知识的轨道。带着问题学习,在设疑→讨论→实验→小结→释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插入故事的时机可以说是以故事开篇,以故事中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正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回答故事中的悬疑,给一课的学习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授课后引出科学小故事那是巩固、是拓展。是学生长时间学习后轻松的调剂,由于有前面书面资料的渗透、动手实验的体会,对知识点梗概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师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引用科学小故事,就像数学讲完要做练习题、语文讲完要模拟造句一样,只不过是换另一种形式来做巩固,把书本上的理论、实验器材上的体会活化为故事中的情节,科学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能通过故事中展现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实际也是在考察学生活学活用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从

  这个意义上讲,授课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拓展训练:拓展语言、拓展交流、拓展讨论、拓展思维。经过科学小故事等实例的演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将不再只停留于笔端,他们会感觉出科学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现象,专注于去生活中观察、讨论和质疑,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大有裨益。

  三、 引用小故事的来源

  科学小故事的来源既可以是现成故事(故事书、动画片、电脑资料等)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创或改编而成。现成故事也要有删减,删去科学结论部分换成吻合结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再小结出谜底。自编科学小故事虽说少了现成资料的辅助,增加了备课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无拘束地构想科学小故事框架,锻炼了文笔。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形象,也可以是和所任教年级同龄的学生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学生听众的距离,使他们也设身处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办法。自编故事的语句要简短,口语化要强,使学生易听易记,考虑到课上时间的分配,科学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节简,对话少,枝蔓无。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小故事本身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又使学生在故事指引下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积极探究做好铺垫或拓展。

  能讲故事的老师特别受欢迎,学生对老师的感觉也会更亲切。他们会乐于与老师交流体会,翻看知识读本找寻更多科学奥秘,这种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孩子也才会更有目的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小故事会让更多的孩子迈进科学的奇妙世界,那就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近学生,扮靓我们的科学课堂吧!

中国经典小故事2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4.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中国经典小故事3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立木为信这一做法,使他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也为变法在秦国顺利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法使秦国日渐强盛。商鞅的诚信使秦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中国。可见,“诚信”对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典小故事4

  张乐平尊师的故事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陆寅生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

  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您!”

中国经典小故事5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世说新语》

  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励志故事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中国经典小故事6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经典小故事7

  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中国经典小故事8

  陈子昂摔琴

  陈子昂,字伯玉,是唐初的.文学家、诗人。他从家乡四川到都城长安,千里迢迢,图展鸿鸪大志。然事与愿违,四处登门,赠诗献文,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受冷言相讥,功名事业,一筹莫展,忧愤交集。

  一天,有人捧瑶琴一张求售,索价昂贵,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争相传看,却没有买的。陈子昂看了琴之后,二话没说,倾囊把琴买下了。围观者都感到惊奇,子昂道:“我生平擅长演奏这种乐器,只恨未得焦桐,今见此琴绝佳,千金又何足惜。”众人异口同声道:“愿洗耳恭听雅奏。”子昂说:“敬请诸位明日到宣阳里寒舍来。”

  第二天,果然宾客满座,在酒酣耳热之际,他手捧昨天新买来的琴说:“我陈某虽无二谢(谢眺,谢灵运)、渊明之才,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至京,携诗文百轴,奔走长安,到处呈献,竟不为人知。弹琴,我虽擅长,恐污尊耳。”说罢举琴就摔,“哗啦”一声,把琴摔得粉碎,接着他把诗文遍赠宾客。众人愈以为奇,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摔千金,此人必是豪贵、奇人,奇人所作,必为奇诗奇文,不观也知其妙。”于是争相传诵。一日之内,子昂诗名满京华。其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之句,使人赞不绝口。

  不久,陈子昂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赏识。他的诗是唐代革新派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中国经典小故事9

  韩信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可人们都不喜欢他,他坏事做尽,最后折了他的阳寿,三十六岁死了。他干得最有名的缺德事就是为升官发财活埋了自己的母亲,(这个故事在我们精品故事有呢,大家看看本文后面的“相关故事”。)其它还有几件缺德事,这里先说一下他杀父剥猴皮的故事。

  韩信的姥爷姓韩,是个员外老爷,有些家产,一家人闲来无事常爱下棋逗趣。家里边养着个看门的猴子,很有灵性,家人下棋时,它常在一旁观看,日数一长,也就对棋理通晓了。

  有一天,韩员外带着妻子去上坟,家里只剩下闺女一人,韩小姐憋闷的慌,就独自在院中摆弄起棋来,看门的猴子见了,竟跑过来,抓起棋子竟很内行地点了起来,韩小姐一看,奇怪之后也就明白了猴子学会了下棋,于是就和猴子对起局来,结果小姐竟输给了猴子,小姐挺不服气,心想这是因自己太小看猴子的缘故,然后又认真地下了一盘,没想到又输了。这时,猴子把棋子一放摆摆手意思是不下棋了,小姐呢?哪能认输服气,她想再下一局,赢回一局也好挽回面子,没有奈何猴子就是不干,小姐戏言道:“猴子,你若再胜我一局,我就做你的媳妇。”嘿,这猴子还真听懂了,高兴地又和小姐下开了第三局,结果猴子还是赢了,猴子高兴的手舞足蹈,吱吱直叫,小姐不以为然,也没当回事。父母回来后,她就又上了她的.闺房。

  就那天黑夜,夜深人静时,那个看家的猴子竟直照小姐的绣楼窜去。小姐睡得正香时,猛觉有个毛浑浑的东西压在身上,一看正是那个猴子,韩小姐没敢声张,就与猴子成了夫妻。自那以后,小姐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后来生了韩信,也没再嫁人。

  韩信长到六、七岁时,上了私塾。有一天,他和同学们吵架,其中一个就骂他只知母不知父,他哭着回了家。

  “娘,我的爹是谁呀?”小韩信缠得他娘不知咋回答,但奈不住小韩信硬纠缠,他娘就将事情的原委对他讲了。小韩信心想:“我的爹原来是只猴子呀!真羞人。”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是把生他的猴父亲恨得厉害。

  有一天,他去了姥爷家,见到了那只猴子,他伪装挺喜欢的样子,一直和猴子耍,猴子也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与韩信玩的挺乐。韩信见机会来了,就将猴子带到一片树林里玩,趁它不防备,用劲朝猴子的肚底下踢去,猴子立刻昏过去了,韩信赶快取出准备好的刀子,活活地将猴皮剥了下来,弄死了猴子。

  这件事使他折了八年的寿。

中国经典小故事10

  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中国经典小故事11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准备厮杀的样子。

  果然,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

  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

  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

  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

  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观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其将领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击溃。”

  哲理点拨: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看清对手的弱点,然后再采取致命一击。

中国经典小故事12

  宋濂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中国经典小故事13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中国经典小故事14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中国经典小故事15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国经典小故事】相关文章:

趣味的小故事03-09

我的小故事02-24

小仙女的故事02-15

小木偶的故事(精选)03-02

小松鼠的故事03-09

道德小故事03-09

法制小故事03-10

搞笑小故事03-09

科学的小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