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

时间:2024-03-15 22:30:5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

  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2

  上完这节公开课以后,虽然受到了听课同行的一致好评,但会后自己静下心来细想:为什么自己以前上这一课时不能像今天这样来上呢?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开公开课嘛!那么,假如以前我也拿这一课来开公开课,也能上得跟今天一样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关键在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变化。从前自己上课(包括公开课)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如何来讲,是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放在次要的地位;今天这堂课主体变了,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引导主体发挥作用的一个配角,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而引起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自己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就是说只有在新课程理念下,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设计。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多么的重要。而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执教本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如此敏捷,知识是如此丰富,表达是如此流畅……真让人欣喜高兴。欣喜高兴之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中充分体现了,他们拿到文本、问题后,不是简单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只有对问题理解透彻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兴之二,在分组学习、全班讨论时,他们能那样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张,看得出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兴之三,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兴之四,孩子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链接生活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决办法不止一个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说服力不够充分。另外,对文本语言的严密、准确探究不够。

  有些问题过于重复,教师的话太多,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学版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规律。不能够机械的脱离文本的进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层次,问题和问题之间不能割裂,要有整体思路的体现。既然本文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要抛开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对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3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异地教学,对学生不了解,启发性的语言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急于进行教学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观点,然后强调了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这节课我从三个小游戏(①在“日”字上添一笔,看看它能变为一个什么字?②1+1=?③“圆”在你眼中是什么?)开始,紧扣生活现象,这样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到创造并不高深,离自身不是很遥远;接着我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因为我教授的班级是实验班,所以预习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的问题,基本上每生都能独立完成;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对本篇议论文的结构的学习和问题的探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第三步创设情境,多角度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小鸡过马路的话题)。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激励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走向创造之路。(知识是基础,活用最关键; 毅力来攻关,成功在眼前)。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觉得在以下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了情境的.创设,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了情趣。、

  二、有效地实施了阅读与写作的链接。课堂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于是我水到渠成的布置了紧扣本课主旨写作议论文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真正在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的这一堂课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本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的每一部分的过渡上、教师上课语言的打磨上还做的不够。还要下一定的功夫。总而言之,整堂课我感觉我的教学似乎还有一些传统教学的味道,我只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小组合作来解答,学生还在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日之功,九年级又面临升学压力,课程紧、任务重,为此,特此提出相关的疑惑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从而弄清九年级的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更务实更高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5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看两幅有趣的图画,同学看一看,从不同角度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图:一幅为帆船和桥合二为一的图,一幅为人脸和杯子合二为一的图)

  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两幅图都很有趣啊?

  生(齐声):有趣。

  师:那么你们从这两幅图里看到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们积极举手来说说你看到的。

  生1:近处看到了帆船,远处却是座长桥,帆船的白帆变成了桥洞。

  生2:第二幅图如果看中间的就是一个杯子,看两边就是两个人脸。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这两幅图的奥妙了,那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3: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打出检查预习的生字词内容,学生积极举手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下面同学们一起来看投影上的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

  (师投影讨论的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中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的经验体会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

  (生读完文本静下来)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投影上的几个问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文本中圈占勾画,在稿纸上记录。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孩子们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们个别对话。)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生仍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的没有记录、无勾画的学生悄悄补上这一环节。)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投影上的5个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有准备代表小组意见发言的中心发言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1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1:当然不相适应。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2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5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二是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那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6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外,课文中我们还有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第5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1: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

  生2: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3: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1:课文倒数第2段的第2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2: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决呢?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的呀!

  师:就是说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

  、

  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那么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么多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目标,只有像他们这样才能算是把创造力发挥到及至的人。下面,同学们把你们脑子里崇拜的一些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学生积极讨论展示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下面同学们看看投影上的几位出现在黑板上的伟人介绍。)

  师:看过这么多位值得我们大家崇拜的伟人之后,相信大家也非常急切的希望自己一下子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投影展示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线。)

  把这几个图形任意缩放和摆放成一个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

  (学生准备交流,思维活跃。)

  师: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同学们已能充分体会到创造精神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作业。

  (投影展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

  课后同学们从多角度尝试提炼新的观点。下课!

  【教学反思】

  有些问题过于重复,教师的话太多,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学版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规律。不能够机械的脱离文本的进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层次,问题和问题之间不能割裂,要有整体思路的体现。既然本文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要抛开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对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6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有心虚的感觉。因为走进教室前,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弄明白:本文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集体备课时,我们都参考了手里的资料,很多资料里都说本文的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如果用文中的原话来阐述,应该是第3段的末句“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直觉告诉我,这两者都不应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能统帅全篇,这两句话显然没有这样的魄力。

  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能是本文的一个引子,由它引出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并没有一句明确的句子,显然需要概括。

  我是带着疑惑走进教室的。在学生略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抛出了我的疑惑: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竟然有不少同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来他们也参考了手里的资料。我只好接着问“根据我们讲的议论文的知识,这句话是本文的灵魂吗?它能统帅全篇吗?”

  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课文,很快就发现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和“人人都有创造力”的问题,文章是围绕“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侃侃而谈的,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在文章开头“昙花一现”,不应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大家很快达成共识,本文的中心论点需要我们概括。

  “你认为该拟一个怎样的中心论点呢?我们要比一比谁的概括最恰当”。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第一个同学说:创造性思维很重要。

  第二个同学说:人人都具备创造力。

  第三个同学说: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答案不断受到否决,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一再修正自己的观点,后来,一个同学高声喊道:“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句话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果真是“道理越辩越明”,大家的讨论,正是我们思想火花的碰撞,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享受了质疑的快乐,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坚信:只要我们敢疑,善疑,集思广益,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7

  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些东西,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浅谈。我认为这堂语文课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首先注重了“导”学地位,也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当然也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一些创新吧!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给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够,思考的时间也不够,在教学中,我有些急于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回答有些没有认真的倾听,;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同学们列举了一些故事,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学生都能较认真的回答问题,对议论文只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上一次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我以赵本山的小品引入,启发学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从而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下一次在学习议论文时候注意如下1、挖掘教材,沿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容,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2、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当然在阅读时也应该注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培养学生个性的摇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8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

  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9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实录】

  (预备铃响后,生伏桌养神准备,师了解学生读书预习的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圈点勾画的记号,记录本上大多有字音、词语积累;指定一生板演生字注音。)

  一、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问生:大家看看这像什么?

  生(大多数举手答):波浪线、波浪、蚯蚓、蛇、长城、一截麻绳…………。

  师:确实,此“﹏﹏”是可以看成不同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答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课题)

  本文作者是谁?生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现在先把黑板上的生字读两遍:蒂 dì 孜 zī 汲 jí 锲qiè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

  二、阅读、交流

  1、学习第一层次:

  请同学们看课文前3节,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犹豫,举手不多。师要求齐读第3节后再答;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学习以下部分:

  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师:对!那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来论述的。请大家独立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出示小黑板上思考题;

  ⑴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⑵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⑶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⑷ “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⑸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生读课文,有的在自己的书本上简要标记;有的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对照思考题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记录。)

  (师巡回了解。师提示:若觉得难度大可选四题作答。)

  小组合作: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5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学生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

  师:我们现在来全班交流

  对照思考题讨论:

  ⑴ 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还有补充吗?(大家对他的观点完全赞同吗?)

  ……获取知识需要怎样的.态度?

  ……尝试又需要怎样的过程

  ……列举持之以恒的例子。

  ……

  (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师: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样的方法叫什么?

  生: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程,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这样用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

  继续讨论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那么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生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2: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3: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生4: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师: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生齐读末节后回答:(师择要点板书)

  一个态度:

  三个关键:

  小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提出问题;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文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有具体的,有概括的,这样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全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三、奇思妙想

  师:中央十套“奇思妙想”栏目组办过这样一期节目:请现场观众用下面的图形构图。现场观众反映热烈。同学们有兴趣参加这个活动吗?

  生:有。愿意。

  师:请同学们每人在纸上先画,之后来板演。

  师巡视,之后生板演。

  师: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又会怎样评估呢?认为自己拥有创造力的请举手。

  生齐举手。

  四、拓展练习

  1、师:请大家看这样的故事。(小黑板)

  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过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

  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给《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加个全新的结尾。

  生:发言

  师:想象真丰富!请同学们把这题做在练笔本上。

  生:练笔

  师: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大胆想象,不断探索,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五、课外积累

  收集有关创新名人名言,抄在积累本上;也可制成书签,送给你的同桌。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教学中树立这样的几种意识是很重要的。

  一、文本意识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本堂课我在施教时注重了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了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理解文本。

  二、探究意识

  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三、表达意识

  本堂课我较多地提供了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组合图形也要求予以适当解说。我相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四、文体意识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我认为还是要适当讲点文体常识的。我在上课时只是简单提了点。在淡化文体的今天,不知当否。尚待方家指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0

  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在授课中,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参照有关资料,设计了这篇教学案。在实际教课中,我觉得在以下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借鉴: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以致用。有的同学能够恰当运用全部词语连词成话。我的适时表扬更使他们找到了写作的自信和乐趣。

  二、我抓住了教学重点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真正在品,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了情趣。在兴趣中,同学们自自然然的读懂了课文,也明白了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要靠事实说话的道理,并且争先恐后的讲述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他们悟出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引论、本论、结论。尤其可喜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意识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包括自己。只要经常保持好奇心,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行研究,自己也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出现,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较好的凸显了三维目标。

  三、我较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我的课程导入使学生直接进入了本文的论题:“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入文本,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自己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也弄清了作者的观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不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引子。

  四、我有效地实施了阅读与写作的链接。课堂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于是我水到渠成的布置了紧扣本课主旨写作议论文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语文课与当前所倡导的导学案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究竟差距是在教师的引导上,还是在学习的形式上还有待于各位同行的指导。我感觉我的教学似乎有一些传统教学的味道,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学习来解答,学生还在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日之功,九年级又面临升学压力,课程紧、任务重,为此,特提出此教学案与大家讨论交流,从而弄清九年级的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更务实更高效。

  在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究竟是什么文体?

  2、如果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的观点又是什么?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发现许多人都将这篇文章归于议论文,并且按照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既然大家都将这篇文章定位为议论文,那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这一查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话题。把各方观点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3、要有创造性思维。

  仔细分析之后,分现这三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很难肯定一个驳斥其他两个,但在上课的时候总该确定一个观点吧!权衡之下,我选择了第一种意见,将作者的观点归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创造性思维。正是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才激励着人们不断去探求、发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是这不断地探求,发现,才使人类的创造力不断进步、发展。

  确定了文体和观点之后,我也按照议论文的三要素展开了教学,让学生先找出观点,然后分析论据,探求论证的`过程,一切似乎进行得都很顺理成章。课堂结束之后,我又回顾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这堂课的实效性不足。即使没有我的教学,这些内容学生也能掌握。我唯一的作用就是引领他们把课文清晰地梳理了一遍。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后来我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我的课堂是建立在这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的基础上的。我首先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论据是充分的,论证是严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可这真的是一篇好的议论文吗?如果按照一篇好的议论文的标准: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算不得是一篇好的议论文,首先观点就不鲜明,其次他的论证也不够严密。在文章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对于这句话我是极不赞同的。一个人时间有限,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如果能够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个人就已经很了不起。由此可见,这样的论证是不严密的。既然这本身就不是一篇好的议论文,我还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这无疑于明知产品有瑕疵,还在那边吹嘘这个产品有多好。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教材的错误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那么可否让学生自己说说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哪些地方论据不充分,哪些论证不够严密呢?但考虑学生才刚刚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还不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恐怕难度比较大。于是我将全开放转为半开放。第一种方法是将有问题的论据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找出里面存在问题的句子。如: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针对这段话,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这段话中有没有句子值得我们商榷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种方法是自己再举个事例。如: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包括两个方面:活用知识的意识和态度,持之以恒地尝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他从白热灯着手试验 ,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发明了电灯。我让学生与课文当中的事例进行比较,说说哪一个事例更能证明作者的观点。这样降低了难度,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有说服力,举例子一定要有典型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堂课结束之后,最大地感受就是内容比第一堂课充实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地训练。可是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以上教学的前提是我把它当做议论文,但这真的是一篇议论文吗?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思考过。议论文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文章,但读着这篇文章,感觉怎么读都有点随意的感觉,更多地好像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有点类似随笔之类的文章。后来在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由此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篇随笔,如果把它作为随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在两堂课上都没有实践,可以说是一次小小的遗憾吧!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1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不能脱离人文性仅强调工具性,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这样一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2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 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

  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 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3

  (一)怎样设计整体感知比较恰当

  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准确的定位是随笔。随笔一般由话题、例子、观点三部分组成,如果我们用论点、论证、论据去机械的套,学生就可能难以真正把握全文。如听课中有的教师将论点理解为课题“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个理解就不太准确。因为文章的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仅仅是一个话题,是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一个基点,作者在本文中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最后一段话:“任何人都拥有创造里,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经要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的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显然这段话才是作者真正的本意,从中很明显看出,文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已,由此可见,文题不是论点而是话题。从这个话题出发,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来推导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结论是所站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跟着不同;第二个例子是约翰。古登斯贝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并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三个例子罗兰。布歇内尔,他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由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作者为什么举三个例子,他是为了有所侧重的来推导自己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只要你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去做。三个例子中,第一个例子侧重于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第二个例子侧重于探求新思路,第三个例子侧重于保持好奇心,当然这也只是侧重而已,三点的融合方能打造出一个真正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作者的观点中特别注重了“自信”与“锲而不舍”。这样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比较清晰。实际上研讨与练习二,就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它遵循“话题——例子——观点”的整体感知路线,尊重了随笔的文体特色。

  (二)读写如何结合:为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编者提倡学什么写什么,这一点在研讨与练习四中体现得很明确。“把课文中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其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写一篇小随笔。为了将这篇小随笔写好,我们不妨也要求学生按照“话题——例子——观点”的顺序来进行,和课文保持一致。

  (三)关于语文知识: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我们可以将设问句的学习作为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因为人教版教材没有专门的语文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点都附在课文后面,如《春》中的比喻句比较典范,就随文学习比喻,《济南的冬天》中拟人句比较精彩,就随文学习拟人,本篇中设问句较多,就随文学习设问。我们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什么事设问,设问有什么表达上的独特作用,怎样用好设问句,让学生有比较真切的理解与感悟。不是机械的学名词术语,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感受,去品味,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遇到比较典范的设问句,还应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回顾。

  (四)关于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一般的议论文单元式有区别的,前三篇是随笔,其中《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与本文差不多,也是“话题——例子——观点”结构,可以让学生仿照自学,《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培根)基本上是名言警句,让学生多读多背,记住即可,《不求甚解》也是“话题——例子——观点”式的,可以作为独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做一次关于随笔的独立练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是也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篇驳论文,教者要根据驳论文的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去年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我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启发学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

  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从而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本教案主要是通过现有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点到面,由知识到技能,再由课堂到生活,层层深入。因为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与此同时,本教案能够回归文本分析并作适当的课外延伸,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因此,在教学的实施中效果还是较为理想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懂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由学生讲故事导入

  生: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过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财主为什么对倪刚狂妄的行为毫无办法?

  生:(笑后深思)因为倪刚对“别人不吃的东西”和“别人不做的活”的理解角度与财主不同。所以他才敢财主的空子,财主也才对他毫无办法。

  师:说得好,对事物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边说边板书课文标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上黑板默写文中词语: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生:(集体口头批阅)。

  师:评价并表扬。

  三、 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对照下列思考题边看书边思考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人人都具备?

  3、创造性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四、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并适时补充、拓展

  五、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思考,自由发言:看到黑板上的圆,你想到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老师问:1+1=?

  要求学生作深层次思考。

  生:(课堂气氛先是比较平静,而后逐渐热烈起来,争先恐后发言。)

  (答略)

  师:评价、鼓励。

  六、总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提出问题;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文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有具体的,有概括的,这样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全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七、布置适量作业

  收集有关创新名人名言,抄在积累本上;也可制成书签,送给你的同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构尚完整,思路尚清晰,能体现文本意识和新课程理念。今后在细节处理上须力争追求完美,思维力度上有待加深。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思】相关文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理解04-25

全面看待事物作文07-27

看熟悉的事物作文10-09

我喜欢的事物作文09-12

心向远方梦不止步作文07-14

不止一次作文12-01

洗脸的正确步骤03-03

选择正确的路03-09

正确的站立礼仪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