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

时间:2023-11-03 12:40:03 诗琳 好文 我要投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梳理本文结构,认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理有据,驳斥论证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驳论文,大多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驳论点,往往直接批驳,运用自己的论据,或讲道理,或摆事实,使该论点站不住;驳论据,即极力证明对方的论据是不真实的、不充分的或不诚实的,既然其论据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论点,其论点也不攻自破。而本文恰恰选择了驳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开篇就摆出三种事实:中国人两年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人据此论据得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接着分析,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一种“他信力”,现在玄虚地求神拜佛,是自我麻醉的行为,是“自欺力”作祟。但这又能证明什么呢?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表现,“从古以来”,有“中国的脊梁”在,“现在”也有“前仆后继”的战士,这些才是中国人的大多数,他们并不没有失掉自信力。到此,对方以偏概全的论据就无法有力证明所有中国人都尽失自信力的论点了。

  内容理解

  1、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鲁迅先生确认“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从古以来,人民大众虽被压在“地底下’,却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鲁迅先生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人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不息,他们奋不顾身,坚韧不拔,坚强不屈,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鲁迅先生在我们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就看到我们民族蕴藏的伟力,他的眼光是令人钦佩的。今天我们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力正在不断表现出来,看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谱写的民族颂歌,我们更加钦佩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目光如炬的识见。

  2、痛斥对民族丧失信心的论调:

  中华民族正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有些悲观失望的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发展着‘自欺力’”,到处散布失败情绪,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所以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这种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鲁迅先生要人们去看地底下,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驳论

  1、总体思路:

  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又“驳”又“立”,紧密结合: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

  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山“他信”走向“自欺”。

  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3、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

  本文批驳的错误言论,对于抗日前途散布悲观情绪,实际上是混淆是非,诋毁民族精神。对于这种反动言论,理所当然要采取严正的态度,痛加批驳,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开头揭示敌论,就富有嘲讽意味。“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文章一开始就充满嘲讽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鲁迅接过对方的论据用来揭露那些人,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和“自欺力”,嘲讽那些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真是入木三分。

  在“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后面,鲁迅故意提出一种可能性,“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明知绝无此种可能,故意这么说,可以反衬事实──“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斥责悲观论者“朽木不可雕也”,一扬一抑,尖锐泼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

  一、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二、了解背景

  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三、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四、杂文特点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相关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疑难解析02-18

《天上的街市》的疑难解析11-25

《雷电颂》的疑难解析04-25

范进中举的疑难解析02-17

关于《雷电颂》的疑难解析04-26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04-26

最后一课的疑难解析04-25

《送东阳马生序》的疑难解析02-18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疑难解析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