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庙堂,折冲千里典故

时间:2023-07-13 09:21:12 海洁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修德庙堂,折冲千里典故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修德庙堂,折冲千里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

  1、不贪为宝,或子罕辞玉〔含人有其宝〕;

  2、施而不德;

  3、修之庙堂,折冲千里。

  语义:“不贪为宝”原为子罕语,“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018年中国邮政清正廉洁邮票首枚不贪为宝

  意思是子罕把不贪婪的品行当成宝,表示自己具有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现在用为廉政教育常用语,表达不贪污不受贿,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精神。

  出处:

  1、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15年、17年、29年》;

  2、战国·韩·韩非子《喻老》;

  3、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二、子罕清正为官,亲和为民

  乐子罕〔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喜,字子罕,河南商丘人,春秋时期宋国贤臣。

  宋平公时〔前575—前532年在位〕,乐子罕任司城〔司空〕,主管全国建设、制造与土地,实权很大,位列六卿,后升任执政右师。时称“司城子罕”。

  子罕为官清正,为民亲和,深得民心。

  平公20年〔前556年〕,皇国父做了太宰,要给平公建筑一座高台。这时正是麦收季节,子罕不便否决此事,遂请求不要耽误农时,缓期开工,但是平公不答应。

  农人们被迫放下手中镰刀,带着扁担、畚箕去筑台。

  农人们身陷苦役,心忧麦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赋诗吟唱:“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译成白话为:住在泽门的那个白面孔啊〔借代皇国父〕,就是他兴起这次劳役;住在邑中的那个黑皮肤啊〔借代子罕〕,他才了解我们的心意。农人们从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统治者在搞“瞎折腾”,但内部也有贤愚之别,有子罕与皇国父之分,因此,热切盼望着能有贤者为他们说话。事实也正是这样。

  但如果让平公太宰得知,子罕无罪,却怀璧其罪。为了不引火烧身,他只好违心地拿起皮鞭,巡行督查筑台工地,亲自鞭打偷懒的人,口中还念念有词:“我们这些小人都有房屋避寒驱暑,叫你们给国君筑个高台都不抓紧!如果不赶快把任务完成,怎能做其它事呢?”唱歌的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司城也无奈呀,就没有再唱了。

  如今,有人见他有违亲和常态,疾言厉色的,感到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民众聚集处,歌颂与诅咒并存,是祸乱的温床。”原来,他以大局为重,替宋平公皇国父分担诽谤,是万不得已,才退而求和的。 很显然,他求和的目的,是要把祸乱扑灭在萌芽之时,以便维护国家安定,并保护民众生命安全,表现出他对国君的忠诚,以及对百姓的爱护。

  忧国忧民,忧心如焚!拳拳之心,苍天可鉴!

  三、子罕以“不贪为宝”〔典故之一〕

  平公30年〔前546年〕,宋国有个人在山上挖到一块宝石,非常高兴。他请玉工鉴定后,玉工说,这是块上品宝玉,一点毛病都没有,可值钱呢,还叮嘱他,要保管好,谨防失窃!

  其实,玉工突然来到他家,村民们看到了,出于好奇,进进出出的,他得宝石的事,已经尽人皆知了,想要保密,哪有可能呢?家景就这么简陋,怎么能保藏好?宋人陷入苦恼,不安心起来。

  藏吧,无处可藏,怕有闪失;卖呢,不懂行情,怕吃闷心亏。宋人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宝石送给大贤人司城子罕,这样多少还能买个人情。于是,他抱着宝石,胆颤心惊地守了一宿后,便带着宝石,悄悄地溜出村子,上都城去了。

  宋人找到司城府署,拜见子罕大人,说明来意,献上宝石。子罕谢而不受。宋人奇怪,以为大人不相信是宝玉,便说:“已请行家做过鉴定,确认是稀世宝玉。”子罕淡然一笑,说出理由,再次拒绝:“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之〕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这是千古名言,里面含有“不贪为宝”,与“人有其宝”两个成语典故。子罕怕宋人听不懂,又解说了一遍:我把“不贪婪”品德当作宝,你把宝石当作宝。如果你把宝石送给我,你就失去了“宝石”这个宝,而我收下你的宝石,我也就失去了“不贪婪”品德这个宝。如此一来,我俩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这又何苦呢?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不送、我也不收,我俩都保留着各自的宝。

  宋人无可奈何,向子罕说出自己的苦恼:“我就是留下宝石,也是不得安宁的,迟早会让人偷了去,甚至连性命也搭进去了。我反反复复考虑后,才特地上都城,来献给大人的,恳请大人就不要再推辞了!”

  子罕听他说的有理,就安排在家住下,自己便请玉工将宝石雕琢成形,又拿到市场卖了个好价钱,把巨款交给宋人后,还派人护送他回了家。

  自古以来,“黄金有价,玉无价”。“完璧归赵”故事里,说秦王愿用15座城池,与赵王交换和氏璧,这里虽含有当时的外交因素,不一定是等价的交换,但也能说明宝玉是珍贵的宝贝,确实是价值连城的。因此,大家都喜欢宝玉。但是,宋人的宝玉自有其主,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因贿赂,或贪污而改变其美好的属性。而宋司城子罕,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以“不贪为宝”,坚持“人有其宝”,不也保持住自己冰清玉洁般的美好人品这个宝吗?

  从此之后,乐子罕、乐喜,清廉的名声更响亮,更受到世人的敬重,更得到朝廷的重用。

  四、子罕开仓救灾,“施而不德”〔典故之二〕

  平公32年〔前544年〕,正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宋郑两国都发生饥荒,老百姓无以为生,困苦不堪。郑国执政子皮,见灾而动,开仓放粮,每户一钟〔172斤〕,济民度荒。

  宋司城子罕却不见朝廷有行动,便超越自己的职权,进谏平公决策,让公室也放粮救民,并号召大夫们把存粮借出去。子罕自己则带头开仓济民,却一律不收借据,“施而不德”,更胜一筹,不要求人归还;有些大夫家无储粮,感到尴尬,他便也以他们的名义放粮,让他们度过舆论关。

  由于子罕的努力,公私联合救灾,宋人没有挨饿,平安地度过荒年。自此,平公委以执政〔右师〕,让他主持国事。

  晋国大夫叔向,与郑国子产、齐国晏婴齐名的政治家,他评论说,郑国的子皮、宋国的子罕,开仓救灾,济民度荒,赢得人心;子罕施而不德,还以其他大夫名义施舍,不只是树立个人的名声,这就更难能可贵了,我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由子罕执政,国家必将长盛不衰,他的家族也将与宋国共存共荣!

  五、孔子赞子罕“修之庙堂,折冲千里”的人格魅力〔典故之三〕

  乐子罕,身居要职,清廉为官,辅佐平公、元公、景公三朝,直至其终生。而他处于乱世,主政小国宋国,在晋楚齐三大国夹缝间,苦苦挣扎,谋求生存,却也一直没受到侵犯,四境和平,百姓安宁,这大概跟他的人品与能力有关联吧?

  事实是,他大权在握,却一直能谨身自律,“不贪为宝”、“施而不德”,以廉洁爱民品格闻名于世,而其执政能力与勤勉精神,也为世人所认可。

  孔子,为子罕同时代人,他曾这样评价子罕:“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

  司城子罕在朝廷上修养品德,却能制胜于千里之外,为国家立了大功。孔子的这一名言,是在听到子罕的一件逸事后,他感慨系之,不自禁发出的一句感叹。

  当时,楚大夫士尹池出使宋国,子罕设家宴招待他。楚使看到子罕家,主人身为一国执政,可是他南邻家的屋墙却突进他家院子,而西邻家的积水又流向他家院子,感到很不理解,问子罕为什么这样?

  子罕淡然解说,南邻是鞋匠,远近皆知,有生意可做,如果搬走,就不好谋生了;西邻地势高,这边地势低,积水流经这边院子,是很方便的,因此,他就没有责难他们,叫南邻搬家来取直、让西邻堵水而改流。

  乐子罕,堂堂右师,在平常生活中,与普通百姓相处,平等待人,亲如一家,所表现的仁慈悯惜态度,宽容敦厚人品,深深地触动了楚使的心灵。

  楚使士尹池回楚时,楚王正在发兵,准备攻打宋国。他连忙发表使宋观感,来劝谏楚王,他说:“宋君贤明,执政仁慈;贤明者得人心,仁慈者能用人。楚军去攻打宋国,大概不会成功,如果如此,大王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楚王纳谏,放弃了攻宋打算;就是这样,人品高尚的子罕,以自己生活细节上显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知不觉之中,在千里之外,折冲了楚国雄师的战车,让宋国免除了一场战争灾难。

  正是因为这样,司城子罕,无论在朝廷工作上,还是在生活烦事上,处处都闪耀着他那宝玉般的品格光彩,时时都产生出潜移默化、甚至神乎其神的人格魅力,所以,不愧为孔子所称赞的那样,他是我国古代史上,“修之庙堂”、“折冲千里”的贤能之臣,是受人尊敬、影响广远的清廉爱民典范。

【修德庙堂,折冲千里典故】相关文章:

庙堂10-25

修德制敌12-08

修德与养性:“君子”境界11-07

普法修德守纪心得范文10-20

修昔底德人本史观刍议12-11

“江湖英语”Vs“庙堂英语”02-06

《修其德与运其智》体育教案08-26

希腊神话:奥德修斯和乞丐伊洛斯08-04

修绠(修綆)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