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教师每人被捐4000元 权势无关慈善

时间:2021-12-30 20:35:43 教育 我要投稿

千名教师每人被捐4000元 有关权势无关慈善

2010年02月11日  2000多教师每人“被捐”4000元    江苏泰州海陵区教育部门称,淘宝之家98%是自愿的,并没有强迫    王国柱    本报讯连日来,本报频频接到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教师的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    昨天,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捐”两个月增补工资给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并没有强迫教师,2000多名教师自愿认捐率达98%,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捐。    泰州市第二职业中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反映,他们学校隶属当地海陵区,该区从去年9月起施行新绩效工资的考核,今年1月底,辖区内各学校开始陆续补发去年1月到8月份新工资与旧工资的差额部分(即增补工资),该增补工资各教师因级别不同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很大,每人每月在2000元左右。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前去领取这8个月的增补工资时,却被要求先捐出2个月,每人约4000元,如果有人不事先在一份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字,则领不到一分钱。每人在被强行扣除了约4000元后,才能领取余额部分。除此以外,该老师还质疑,有关部门为什么要老师每人捐出4000元?全区有数千名教师,捐款总额将是个庞大的数字,这笔巨款到底用来做什么的?可是我们这些被捐款后老师为什么连张收据都没有?    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蒋主任,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声明,此次每位老师“捐”两个月增补工资,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捐款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不强求,不一刀切”的原则。    截止目前,全区2000多名教师全都领取了增补工资。根据统计,有98%的老师在自愿认捐书上签了字,还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认捐,这四五十名教师一部分人本身家庭就有困难,还有一部分人经反复宣传最终就是坚持不捐,“有2%的人没有捐,说明我们没有强迫。”蒋主任肯定地说。    他还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该区公务员补发增补工资时,每人就捐出了两个月的增补工资。参照此前的这个做法,所以此次全区教师补发增补工资前,该区教育局根据区政府有关指导意见,也同样提出了每位老师捐两个月的增补工资的建议。所捐的增补工资政府将用于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帮助全区需要救济的困难群众。    蒋主任还坦言,相比该区一般企业员工,他们教师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向困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对于每位老师捐款后为什么没有收据的质疑,蒋主任解释,这次捐款是有组织的,有关部门最终会给各学校一张大收据。(扬子晚报)  去年的年度汉字是“被”,主要是去年这一年当中,我们老百姓被如何如何的事情未免太多了,其中包括被增长、被同意、被死亡、被高兴,总之一句话,很多事情是我等做不得主的,或者说是本来应该做主的地方,有关部门一个闪躲腾挪的乾坤大挪移,我等的不情愿就转化成了一派歌舞升平。    最近江苏泰州又出了一件被自愿的事儿,而且此事发生在当地的老师身上。当地要弄个什么慈善、解困基金,正好当地老师补发了一部分的工资,结果就被要求拿出其中两个月的工资来捐助这个慈善事业,金额达到每个人4000元之多。    这当然让人很不舒服,做慈善是好事,但总是要在自己情愿的条件下才好。当地教育局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这是当地教育局的建议而已,并未强迫老师们捐款。其证据是98%的人都捐了,还有2%的人没有捐嘛。这就充分说明了这是自愿捐助的。    关于这个数字所支撑的“自愿”结论,我倒是有点不同意见。社会学的研究证明,在一个相对人数较多而固定的圈子当中,如果不是特殊情况的话,这么高的支持率基本都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在慈善捐赠这个领域里,除非是汶川地震那样震惊全国的事件,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情况下出现这种比例的慈善行为才是可能的,其他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高的一致率。一旦出现,就必然是“被自愿”。    此事还有一个可以直接击破其谎言的证据,即每个人的捐赠额度都是相同的。如果不是统一安排的话,必然捐赠的水平有高有低,不会统一在相同的数字上。至于那个没有捐的2%则正好体现了每个群体当中都有的强硬者的比例与态度:你敢违背我的意愿做事的话,我就跟你没完没了。我们环顾身边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活动或者集体,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顺便说句题外话,这个数字很悲哀的只有2%,如果能壮大成20%的话,我们的生活相信会过得正常得多。    关于为什么会“被自愿”捐款,相信也就不用多说其中的深层原因。道理很简单,你不自愿的话得掂量一下后果。很多时候所有的“被”字都是这么运作的,重要的不是他要收走你的什么东西,而是让你意识到如果你去反抗的话,就会连仅有的、剩下的都会完全失去。    而到了今年,这种趋势看上去也不会有所改变,估计还是会“被”下去,总是这么“被”来“被”去的,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背,最终到今年年底成为“背背佳(被被加)”。就拿这件事来说,你要是不自愿的话,他们只要不给你盖章通行,剩下的钱你可能会拿不到的。    但我要说一句,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您看,2%的人一分钱都没有让他们拿走,依然也可以领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想这其中不会是跪地而求来的,更多的是据理力争的结果。俗话说越怕事越有事。这种没有真正群众基础的手段用当年的一个词形容就是“纸老虎”,只要看穿其色厉内荏的底蕴,一指头过去它也就歇菜了。(大洋网五岳散人)  “被捐门”里的权力无知与无能  江苏某媒体近日接到泰州市海陵区教师投诉,前不久全区2000多名教师补发增补工资,他们被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每人计约4000元。区教育局说,早在2008年,全区公务员补发增补工资,每人就捐了两个月增补工资。看来,“被捐”教师并不孤独,教师与公务员是“被一视同仁”的。  组织捐款,目的纯良,功在当代,利在社会。钱是捐给当地政府的,政府将以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帮助全区需要救济的困难群众,此乃大爱之举。谁要是想不捐,真有点拉不下脸。政府出具了“指导意见”,捐款是“有组织”的,况且还有人在旁“反复宣传”,不捐就成了思想境界不高的表现。  困难群众需要帮助,全社会都应当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但政府帮助困难群众,绝不是独立于非困难群众的善行,政府只是受非困难群众委托,代表他们履行帮助困难群众的道德义务。以为自己是一个道德上的先知先觉者,居于道德高地,可以向民众发号施令,“亲自指导”群众捐款,这是权力无知的表现。  政府帮助困难群众,方法很多,可以动员的资源很多。政府资源取之于人民,其方法来自人民授予政府的权力。政府可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通过这种“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利。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舍不得花钱,也不懂培育民间慈善组织,于是热衷于“亲自”办慈善。他们简单地定一个募捐额度,层层分解下去,层层抓落实,捐款任务最后落到所有居民、企事业单位头上。对某些人而言,单位指定了捐款额度;对另一些人来说,捐款被单位财务代扣代缴了。这种“有组织”的慈善,实际上变成了苛捐杂税,一年一度甚至一年几度。  但凡慈善事业,古今中外都离不开组织,中国古代寺庙施粥、宗族设立公田,国外由教会、慈善基金会组织慈善。现代的慈善事业,更有着劝募与实施的组织机构,构成全国、跨国网络。这类善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捐不捐、捐多少,一切以自愿为原则。这种基于自愿的慈善,在国外发展得不错,扶危济困能力不差,并发展出慈善文化。  我们某些地方政府习惯了权力的运用,懒得在发展慈善文化、民间慈善组织上动脑筋。现在各地政府财政收入不少,年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但政府还是不愿意掏自己的腰包帮助困难群众。当然,政府有许多地方要花钱,但帮助困难群众也是政府的一项本职工作。也许政府太不善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了,他们是过于无能了。  于是,“向困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就变成了自上而下的乱摊派。有关方面给“被捐”者发了“自愿认捐书”,看起来签不签字由你,其实制造了一种情境,谁不签即成异类。在“慈善”、“解困”、“自愿”的字眼背后,其实是赤裸裸的权力与强制。公务员和教师,是最方便权力行使的人群,其“被捐”恰恰暴露了权力的马脚。(中国青年报杨于泽)  两千教师“被捐款”的无奈与悲怆    据扬子晚报2月9日报道,江苏泰州海陵区教育局强迫当地两千多名教师每人捐款约4000元给政府基金,不捐款便领不到补发的绩效工资。教育局领导称,捐款是自愿认捐,比例约98%,另有四五十名教师不肯捐。    这又是一例地方行政权力被滥用的范例。虽然主事者口口声称“自愿认捐”,但不捐就不让领取补发工资的做法,却无异于借公权力对教师们的合法收入施以胁迫和抢劫。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迫于公众关注和舆论压力,对错误行为进行调查,对不当做法作出纠正,进而退返教师们的“被捐款”,应该是可预期的事态发展走向。进而言之,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和处分,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在“被”字成为岁末年初最辛辣词汇、而不服约束的“权力之虎”仍时时让人悚然的语境下,我们有理由对舆论监督抱持更高期待。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起“被捐款”事件中,约2%的泰州海陵区教师“经反复宣传最终就是坚持不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权力的傲慢与张狂面前,这四五十名教师不妥协、不让步、“打死不捐”的决绝姿态,是特别值得让人肃然起敬的。而另外98%的教师,却不得不在“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名,乖乖接受主管部门的剥夺。到底是怎样一种无奈与悲怆,让这沉默的大多数放弃了抗争,而选择逆来顺受?到底是怎样一种潜规则,让掌权者敢于这样我行我素?    依笔者所见,两千多名教师不敢对“被捐款”大声说不,有体制性的原因,也有机制性的原因。在体制方面,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行政化的后果不仅仅是校长的官员化和“唯上命是从”,“教师治校”、“教授治校”成了镜花水月的.空谈;行政干预也使教师缺乏应有的独立的专业身份,而不得不对行政权力产生职业依附,教师的进入门槛、升职晋级和薪资待遇,向来都是行政部门说了算。可以说,行政权力决定了教师的一切,教师对这种权力的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心存畏惧,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这个主管部门“欺负”教师到了出格的地步,多数教师照样敢怒不敢言,也就不足为怪。教师权利维护机制的缺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泰州教师“被捐款”事件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当地教育工会、教师协会的身影。事实上,这些名义上代表着教师权益的组织,往往只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才指挥得动。因此,虽然海陵区的教师有两千多名,但在面对不公平与不公正时,在需要显示博弈的力量时,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没有“组织”和“娘家”了,他们都只是势单力薄的个体,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谈判或抗争能力。    自1985年我国设立第一个教师节以来,25年过去了,教师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尊师重教”在很多地方依然只是流于一句口号。我坚信,在这起“被捐款”事件中,谁都没有资格去指责两千多名教师的沉默与顺从。我担心的是,当我们的教师们在忍受不公平和不公正时,当他们的自身权利只能任由傲慢的权力予取予夺时,当他们只能选择屈辱地顺服时,又如何指望他们教会我们的下一代自尊自信和公平正义?我们又如何指望他们教会下一代挺起精神的脊梁,担负起社会进步的希望?  教师“被捐款”尚存N个疑问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多名教师向媒体反映,近日他们在领取去年前8个月的增补工资时,被要求先捐出2个月,每人约4000元,如果有人不事先在一份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字,就领不到一分钱,而且捐款后也没有收据。海陵区教育局回应称,“捐”两个月增补工资给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并没有强迫教师,在全区2000多名教师中,98%的教师在自愿认捐书上签了字,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捐。这次捐款是有组织的,有关部门最终会给各学校一张大收据(2月9日《扬子晚报》)。    “被自杀”、“被捐款”、“被就业”……几天前,“被”字刚刚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第一汉字。然而,此事所引发的热议尚未平息,疑似“被捐款”的事儿又发生了。    海陵区教育局不承认此次捐款是“被”的,因为98%的教师在自愿捐款书上签了字,但这并不能证明捐款是自愿的。教师们也承认自己都在自愿捐款书上签字了,可如果不签字,他们就领不到增补的工资——如此“设卡”卡出来的“自愿”不正符合“被”字的真义吗?    不在自愿捐款书上签字到底能不能领到工资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教育局说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捐,如果属实,那么捐款应该算是自愿的。那么,这四五十名教师到底是谁?教育局应该公布一下,或者把自愿捐款的教师名单都公布出来。不过,即便如此,在领取工资的当口“建议”教师捐款并拿出自愿捐款书,终归是不合适的。    所谓“大收据”更是站不住脚。捐款者是自然人,而不是教育局,受捐单位要开收据,当然应该开给捐款的个人——人家每人捐出了那么多钱,受捐单位给每人开一张收据都嫌麻烦吗?    纵观整个事件,我忽然感觉受捐单位本身就非常可疑。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接受捐赠的单位应该是“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只有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才可以接受捐赠。可教育局说,此次捐款是给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能不能把受捐的政府部门公之于众?    看来,海陵区的这些“被捐款”事件确实还存在不少疑问。区教育局如果能解释清楚当然更好,如若不然,纪检监察等部门就应该去调查一番了。(

淮阴爱心捐款

千名教师每人被捐4000元 有关权势无关慈善

【千名教师每人被捐4000元 权势无关慈善】相关文章:

权势10-25

慈善一日捐倡议书10-01

慈善一日捐倡议书11-12

学生“慈善一日捐”倡议书01-01

慈善公益联合捐倡议书(精选24篇)12-14

慈善一日捐活动的倡议书12-18

中学“慈善一日捐”活动倡议书01-01

慈善画家吴东魁再捐3所小学09-03

慈善一日捐倡议书格式范本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