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

时间:2021-07-09 09:09:17 教育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

四部导学反思(九)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场思想品德课从思想理念到方式方法的全面的革新浪潮。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探索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专门教育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它已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处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

  教学目标立体化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从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为此,我们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不只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听懂理解所授内容,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具体实践操作,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要把教学目标确立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学生一时言行的得失。我们的注意点不只能集中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延伸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上。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我们教育学生的所有内容最终都将被学生带入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或者运用,或者展现,或者对照。但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曾经一度陷入一味追求书本原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误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是无生命力的,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真正实现思品教学的德育目标。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首先就实现了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陷于理论分析和学习上了。新教材的课程内容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给老师同学起绰号、乱扔垃圾、不尊重父母等不良行为;存在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个平台,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响,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树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丰富化

  学生学习过程的变革是从教师教学过程的变革开始的,没有教学方式的突破便不可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要求变单纯的基础课程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相应改革,呈现丰富化的趋势。这种丰富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要求,现代思想品德课有必要积极的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多重结合,将一切可用资源充分利用,使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主题纪念日、校园景点、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等各方资源,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思品教学内容,拓展思品教学的外延,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型的课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恰当利用教学手段。传统的思品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现代思品教学的需要而被不断更新,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PPT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境性,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教材内容信息滞后封闭的局限,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在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师教学技能的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已能实现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真正实现这一技术的价值,而非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地将这一技术替代传统板书。

  科学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求;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去磨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开拓。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消费观时可以开展社会或者班级调查,了解消费心理,通过访问自觉分辨正确与不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灵活驾驭教材。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统教科书的过于“偏爱”以及没经过充分的课标的培训和思想准备,匆忙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真有一点临危受命的感觉,仿佛是教育改革的“休克疗法”,产生了教学无所适从的现象.在明确了课标的教学要求,确定了使用必修教科书“教师是用教科书教学,不是教教科书”的原则后,用教科书就有些思路了,教学就得心应手了。我在使用教科书时,有三分之二是按教科书的安排进行的,有三分之一作了调整、补充。

  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注重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获得进步。

  在思想品德课中,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提问及考试命题时应该注意答案的多元化。在测试题中增加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察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体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允许答案多元化,允许学生多角度答题必将是今后思想品德科试卷考察的变革方向。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学习作业、课前新闻、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社会实践、专题探究、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另外,新课标下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与形式,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行为表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思维品质,包括能否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9-23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7-21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教学民主01-20

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08-20

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01-2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10-05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情感10-04

浅谈体验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10-1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