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时间:2021-07-09 13:42:37 教育 我要投稿

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山东省“1751” 改革创新工程齐河县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11月22日)

  齐河县教育局 段风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专家给我这次机会,有幸代表齐河县教育局作汇报发言。下面我把齐河县推进“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主要做法向在座的各位做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齐河县地处德州市最南端,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辖9镇5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是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斌的家乡。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3处,其中小学132处,初中16处,高中2处,职业中专1处,特教中心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在校学生69160人;现有教职工5897人。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齐河县教育局更加坚定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信心,借力改革创新工程,全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一、“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前的齐河教育现状

  近年来,齐河县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荣获德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一等奖、经济发展考评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8—2011连续四年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列入全县十大民生工程,2010—2011年连续两年把城区小学改、扩、新建工程列入全县十大民生工程,近五年先后公开招聘教师700余名,先后投入800万元实施校园“一通二热三化”工程,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门类齐全,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公平竞争、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但是同很多兄弟县市一样,齐河的教育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质量上存在着很大差距;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大校不强,名校不多,城区学校规模小、班额大,与日益膨胀的城区适龄人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素质不强、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突出,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四是应对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盲目崇拜升学率的思想在部分教职工中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缺乏素质教育理念,课堂效率不高,育人方法单一;五是教育干部害怕变革、拒绝变革,认为各项变革总是和抓升学率相矛盾,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仅仅表现在理念上、口号上,实践层面还停留在模仿和形式化阶段,学校发展步伐缓慢、效益低下。再就是齐河离济南近,是历史上省里多项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让很多齐河人心有余悸。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既有教育投入不足、欠账太多的历史原因,也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各自为政的客观因素,还有我们教育内部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县教育局改革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就是盘活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资源,激发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情怀,使学校走内生式自主发展之路。

  我们从2009年1月起,启动了齐河县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有关特色学校建设一系列的实施意见及评估标准,全县中小学立足校情,确定了重点培植的特色项目,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马集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第一实验小学的“文明礼仪”、胡官屯镇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第四实验小学的“国语养心、环境育人”等项目特色凸显,优势突出,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随着特色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进展缓慢、水平很难提高的“高原现象”逐渐显现。

  二、我县推进“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几点做法

  (一)反复酝酿,形成共识。

   全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启动后,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召开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会议,对《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张志勇厅长的《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开路先锋——寄语“1751”工程项目学校》和《改革者无罪——致“1751”改革创新工程学校》等文章精神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1751”工程的实施,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县教育实现跨跃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特别是张厅长提出的专家不批评、不向省教育厅反映、省教育厅不追究的“三不”原则,解除了部分干部担心改革创新还没出成果,就已经暴露了规范办学方面的问题等许多疑虑,县教育局、三处项目学校的校长及教职工都放下了包袱。另外,讲话中提到改革要从“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做起,让我县正在进行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见到了曙光。专家们的引领必将会破除我们遇到的瓶颈问题,使我们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必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基础上,局党组研究制定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把“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纳入全县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一项中心工作重点推进,并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参数,同时确定了“专业引领,政策驱动,科研带动,学校自主发展”的工作思路,最终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有特色,三年创品牌”的整体目标。创建了纵横联合推进模式,“纵向”是由省专家组、县专家团队、校级骨干团队,由上至下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横向”是由三所项目学校、四所跟进试点学校、十五所乡镇示范校,由点到面三级推进模式。纵向在实践层面上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师;横向是加强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形成校际联盟,互动并进,培育出一批示范校。纵横结合,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工程,三至五年打造县域特色教育品牌。

  (二)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县政府批准,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齐河县“1751”改革创新工程执行中心,下设办公室,由普教科科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三所项目学校相应成立了校级“1751”工程执行工作小组,小组负责人由本校的校长担任,挑选本校有改革意识、思想先进的一线骨干教师做为小组的成员,并制定了工作职责,达到层层有机构,步步有措施,为下一步培养校级的`专家做前期铺垫。中心还出台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改革创新工程工作制度,并下发了改革创新工程指导手册,建立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专家库、档案室,选拔了一批有思想、有实践经验的老校长、现任校长组成专家团队,教研室和教科所全程参与,以发挥科研带动的作用。执行中心自成立以来,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协助省“1751”工程专家组,全程参与了项目学校的前期诊断、规划制定等工作,加强对三处项目学校督促和服务,总结改革成果,及时推广到工程跟进试点学校,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

  (三)强化学习,提升素质。

   为了提高参与人员的专业水平,执行中心有针对性地购置专业书籍,如《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新教育》等,组织他们学习、培训,从理念上进行建构。执行中心还多次邀请省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组来齐河,到三处项目学校现场指导,并组织项目学校和跟进学校到日照、淄博、枣庄、莱芜、章丘、唐山等地名校学习,并结成“姊妹联谊校”。还组织相关人员于10月17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省素质教育论坛。

  (四)注重过程,动态监控。

   为了遵循走规范办学、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推动学校走自主发展的新思路,让三所项目学校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避免只重结果,忽略过程的监控,执行中心对三所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制定了阶段性工作定期汇报交流制度,关注三所学校每一阶段的工作进程,以便随时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跟进、指导。

  (五)政策扶持,经济倾斜。

   为了全面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县里对这三所学校实行

  多项政策扶持:师资配备上,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教师调配,优先保证了这三所学校的师资配齐配全;硬件投入上,为焦庙镇实验小学投资10多万元进行了教学楼内装,购置了办公桌椅,配齐了图书等;用人机制上,扩大学校自主管理权限等。

  (六)借力工程,推进试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工程优质资源,借助专业力量的支持,学习先进的诊断模式,培养本县的改革专家,执行中心抓住契机,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工程,把已具有特色雏形的四所乡镇学校做为工程推进试点校。专门邀请省专家张晓峰和崔成志来齐河为执行中心第一批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性指导、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随后专家团队对四处工程推进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诊断,对四所学校的诊断报告逐一进行了论证、分析、讨论,定稿,并和四所学校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终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诊断报告,为今后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执行中心专家团队经过仔细的筛选,在国内、省内为这些学校提供了几所特色相近的名校,通过学习交流,结成相互促进发展的校际联盟,借“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源头活水,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我县“1751”改革创新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三所项目学校开展情况

   省专家组对学校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发展作了高屋建瓴的阐释和引领,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指导性的建议。三所项目学校就核心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提升、课堂改革等形成了一个新思路。

  1.齐河一中被确定为省项目学校后,学校几次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并以书信、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员工征求意见,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是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改革,由原来的级部管理改为“一级三部”新的管理体制,并在班级中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行政后勤队伍“减肥”,把原来能上课却不愿上课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按条件推到一线任课,制定后勤服务一线的相关制度,激发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实施名师工程,强化教学研究。制定十年培养百名名师的计划,创造争当名师的氛围(例如,每次学校例会都播放一名优秀教师事迹视频,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促使全体教师不断向优秀教师靠拢,促使优秀教师不断向名师靠近)。每个教师都有研究课题,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课题外,还有自己研究和开发的,包括校本课程、高效课堂等,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用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逐步解决违规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问题。三是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和社团作用,开展各种活动。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齐河三中借鉴名校经验,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完善“自学引导、当堂达标”(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课堂文化为中心,扩展探索出“师生同乐”(三三四)学校文化建设模式,提炼出“快乐成长、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了“管理、教材、课程、文化整合”的方案,如教材整合,以语文和数学两科进行实验。语文教材整合的思路是“分册整合、捆绑成长”;数学教材整合的思路是“调整顺序,适当增减”。“教材整合”模式,能够彻底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教学,让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把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其他各项工作。让教师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幸福,让学生快乐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三中。”

  3.焦庙镇实验小学以“和谐校园”著称,多年来校长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创造带有浓郁人情的校园氛围。省专家组以全新的模式,又为该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工程的引领下,他们对自己的今后发展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升华了“仁和”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学生成长档案为载体的“学生发展评价特色创建”,以认识当地十种动物和跟父母学做十道菜为主的社会实践“双十活动”,借鉴日照市新营小学经验,开发了乡土文化类、音乐技能类、美术技能类等五大类十八种课程,采取“大走班”形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供了平台。10月13日,在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专家的跟进指导中,专家们对学校近期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中肯而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二)工程跟进试点学校开展情况

   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强劲东风,给齐河特色学校建设带来了解决“高原现象”的金钥匙。我县充分发挥三所项目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寻求新的契合点,应势而为,把已初具特色学校雏形的祝阿镇中心小学、晏城镇南北中学、宣章屯镇中心小学、赵官镇中学作为工程跟进学校。如今,试点工程学校随着“1751”工程的步伐同期推进,特色项目优势日益突出。

  1.祝阿镇中心小学的“黄河文化”特色。

  祝阿镇中心小学地处黄河“黄金水道”,距离黄河不到80米,可谓是“中国距离黄河最近的学校”,在校生137名,教职工13名。专家们为该校总结了三句话:“袖珍不失大气;简陋不失境界;淳朴不失温馨”。学校将“黄河文化”特色上升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以“塑造完美人生”为育人目标,践行“让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理念。

  该校的主要做法是:(1)实践中彰显“黄河文化”。在课堂中进行训练,在环境氛围中熏陶,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在校本课程中延伸,在教育活动中渗透。(2)理念上提升“黄河精神”。①深化和优化“黄河文化”。由点到面铺开惠及全体,由单向向多向渗透、延展,由文字内容向黄河精神迈进,由经验向理念提升。②在教师队伍中锻造“黄河精神”。思想认识的提高,工作境界的升华,凝聚精神的增强。

  目前,“黄河文化”建构体系初具雏形。①育人理念独一无二。特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特色目标:塑造完美人生(黄河文化塑智明人生,黄河力量塑体健人生,黄河壮观塑美鉴人生,黄河精神塑德明人生)。特色校风:寄情黄河,厚德载物,乘风破浪,自强不息。特色教风:真爱孕育希望,和谐凝聚力量。②外显环境独一无二。围绕“黄河文化”这一特色,校长带领全体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集思广益,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展现黄河微缩景观。黄河文化长廊、黄河文化壁等,从专题的角度,渲染黄河文化。让学生每天置身于一种文化的氛围,耳濡目染,时时刻刻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古老的黄河文明。③发展深度独一无二。该校“黄河文化”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县教育局授予“特色学校创建”示范校,全县多处学校前来参观、交流,省、市、县三级河务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山东教育报》、德州教育网站、齐河电视台等媒体都对该校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祝阿镇中心小学用“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学校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历史的火炬,让农村的孩子在本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成人。

  2.在国学长河中遨游的晏城镇南北中学。

   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有一个以校长奚兴华为首的热爱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国学的教师群体。他上台讲座,挖掘国学精髓,并将校内的4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忠孝路、仁德路、劝学路、宜生路。还开展国学双班名的设计、挂牌等,全校师生学习《论语》、《三字经》、《大学》、《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老师和学生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袁鹏说,通过学习国学,他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现在能主动帮别的同学倒垃圾、擦黑板、打饭,真正融入到了同学们中间。老教师张曰玺认为,国学活动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如今一所教学质量原来在全县倒数的中学,现己居中上游。

  3.宣章屯镇中心小学的“家校一体”携手育人特色。

   学校实行家长驻校听课制,家长参与评教,结合当地蔬菜、畜牧等产业优势,让懂技术的学生家长当课外辅导教师,走进教室为学生上实践课。成立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级预习小组,由家长成立互助组,轮流接送、照顾学生等,解决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问题。制定了《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和错题档案,下发了《怎样预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家校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四、“1751”改革创新工程展望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实施“1751”改革创新工程是学校从被动型发展转变为自主型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而只有学校的内生力量强大起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目前,我县的三所项目学校、四所跟进试点学校在“1751”工程的带动下,正用自己每一天悄然的变化讲述着改革创新的历程,也在日益发挥他们的带动、引领、辐射作用。以特色提升质量、以特色打造品牌,己成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谋求跨越发展的主流意识。很多学校立足校情,找准突破点,主动介入,如祝阿镇房台小学的师生用他们一双双巧手剪出五彩的世界,诠释着“剪刻人生,立做好人”的育人理念;石屯小学让师生亲身体验西瓜的成长过程,解读着综合实践课的内涵;大黄乡实验小学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自觉行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较大提高……

  齐河县教育局顺应形势要求,正在筹备召开全县改革创新工程——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现场会,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计划扩大试点学校的范围,从县专家库中选取相关人员组建第二批专家团队,借鉴首批试点学校的经验做法,深入到第二批试点学校,进一步扩大改革创新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争取三年到五年内,全县的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所改革创新品牌示范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创新工程风声水起,一条新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己隐然可见。我们相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1751”工程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下,“1751”改革创新工程之花将会迎风怒放,为齐河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相关文章:

网络推广借力新闻发布 高效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电脑资料01-01

打造教育的亲和力08-16

借力乒乓,创响品牌 -管理资料01-01

致力打造环保产业创新特色镇12-28

凝练学校特色 打造幸福教育08-15

产品创新:低成本打造品牌的利器 -管理资料01-01

打造个人品牌,创造持续竞争力04-27

面对WTO,打造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01-20

如何打造有销售力的品牌文化? -管理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