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的期望

时间:2021-08-06 15:22:52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孩子们的期望

对孩子们的期望    什么是教育,教育怎么做?这是对每一位母亲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执行的问题,植竣妈妈的文章读后,深有感触,摘录了这位睿智母亲的多篇文章(有所改动),在共鸣和认同里反复咀嚼: 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命题,所有的教育中轴点,圆心,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值,决定了父母的教育方针和决策。 说起对孩子的期望,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虽然大自然的规律决定了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但这仍然是我们部分家庭的期盼,下一句潜在的台词,大概就是"光宗耀祖"了,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更是一生下来就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爱,也注定要承担更多父母乃至家族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他能幸福,享受幸福,体会幸福,感恩幸福,做他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不仰人鼻息,不卑躬屈膝,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的希望……  我唯一的期望,就是孩子们能立志,享受和创造幸福生活。但是,似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什么才是幸福呢?有的人认为当官了幸福,有的人认为发财了才有幸福,有的人认为得到大家承认有名望了才幸福。可是在我看来,儿子能感受到到父母的爱,懂得去爱人,心理健康有安全感,在工作上能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就是幸福,做一个人的最大的幸福!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有多少人是学以致用的?有多少人是在职场说话都唯唯诺诺口不对心的?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热爱他的本职工作的?有几个人真正有理想?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循着内心的愿望执著地追求理想的?有几个人能够在名利面前不动声色不虚伪狂妄的?有几个人能为了理想耐得住寂寞?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物质时代,要一个人能立起一个志向,并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不已物喜,不以己悲",谈何容易!   所以,我的愿望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何其艰难!  要做到这样的人,首先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立志的前提。哪怕就是做一个技术工人,这也是一种志向,他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绝不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言而喜悲,可以参考借鉴别人,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跟着自己的心走,而不是跟着哪一个人走。咱们的儿子可以敬畏神灵,但是绝不膜拜权威,更加不要受世俗的名利所左右诱惑。  第二点,就是要有毅力和坚持。没有人的成就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人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崎岖坎坷是注定的。是坚定执著地走下去,还是知难而退?是忍辱负重还是屈从放弃?这是南辕北辙的选择,没有毅力的人是不会等到果实成熟那一天的.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男人的意志力多强决定了这个男人能走多高多远。  其三,这个人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坚持和固执之间一步之差,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懂得坚持,但不会固执,处理人和事的问题要有"知行合一"的智慧。古语云,“知进退,别存亡,此人虽贫而终富,暂卑而终高,此上智人也。”知进退,别存亡,就是一种很高的哲学智慧,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知者,认知,行者,行动,合一者,统一于一身也,行为是为了目的服务,知是纲领是目标是战略,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战术技巧,这两者能达到某种高度与境界时,我们说,这人做到了的“知行合一。”    作为母亲,我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知这一点上打基础,下工夫,知可以是我能帮助他的,行则是他必须自己去经历和成长的,用我的知来教化他,启示和引导他的行,那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在知与行的道路上,孩子将不断地完善和修正自己,逐步建立他自己强大又独立的内心世界,领悟出他自己的知,再引导他的行,一个良性循环形成。有的妈妈执著于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觉得父母无需太多干涉,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要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这表面看是没错的,但是,让孩子边行边学边总结,把握不好,极大可能孩子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摔跤失足。如果求学期间的小摔是无关紧要,调整起来很快,但若是踏进社会后遭遇的一些大摔,很可能是落入再回首梦已断无归途的境地。试问,真的有必要让孩子用无法估量成本的代价来成长吗?    我的经历告诉我,不应该,也不必要。父母若是正确地撒下“知”的种子,不但可以减少孩子走错路的机会降低犯错成本,而且还能让孩子在逆境中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比如我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常常想起妈妈在我小时候对我说那句“人治人治不死,天治人草不生”,这句朴素的话给了我强大的支撑,让我以惊人的顽强和勇气去面对。我在后来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秉承着妈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要自己争气才能有立足之地”的家教,一直坚守原则自力更生。妈妈处处与人为善,让我有了更多的慈悲情怀,“学人家的好,不说人的坏,不是自己的,勿贪勿占”的教育,让我对别人的才与财都能坦然欣赏不嫉妒不羡慕。我觉得,正是这些高起点的“知”引导了我的“行”,如果不是有先“知”的思想基础,我就可能还象大多数和我同龄的人一样懵懵懂懂地捱日子打发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真正需要珍惜的是什么,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怅惘失落。我听很多朋友说过,我们磕磕碰碰走到三十多岁了,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心灵,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思考人生什么最重要,进行自我修补与救赎。这一课,来得太晚了,如果我们的父母曾经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走进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这些人的例子,就是在没有“知”的情况下,“行”上跟着感觉走,由个人的悟性来和幸福碰运气。所以,作为理智的家长,要认识到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引导和启发,建立一些得失进退的原则概念,在建立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上,打“知”的预备役。在孩子未成年前,尽量给孩子更多更广的刺激和体验,勇敢地积极地让孩子寻找机会投入社会实践,教导他们怎么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早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更主动更切实际地自我规划,这样,当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比教成熟的心态,就可以在“行”上从容不迫地去勾画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的目的。 要具备这三种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全方位的培养。育人不是三两天的事,风物长宜放眼量,长短期目标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爱好学习和好习惯的重要性我身边有一些家长,其实对孩子教育问题是非常在意的,但是他们在爱与自由的育儿新风尚影响下,加上自己的童年成长里曾有诸多的遗憾,所以往往是心有余而不得法。总是潜意识地认为学习和好习惯的养成,是进学堂以后的事情,在孩子还可以享受充分爱与自由的时候,还是尽量地满足孩子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但是当孩子真正跨进学校的时候,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有的家长是迎头赶上,花心思费心血和孩子一起建立新秩序,让孩子慢慢适应下来,也有的家长因为忽视了这个过渡过程或者没有处理好这个过渡,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厌学。极端的例子,我甚至看到因为孩子上学不适应,孩子太过顽劣频频被请家长,夫妻双方互相指责,影响到夫妻关系闹离婚的。    每每看到这些家长,我都相当有感触,如果他们当初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规划,未雨绸缪,给孩子提前做好一些预备工作,比如专注力的训练,比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让孩子一进校门就能享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对学习有相当的自信,那就将进入可贵的良性循环。    任何好习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个有规划有细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而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带来的好处,绝对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优秀。    我发现一个现象,身边一些优秀的孩子,往往不仅仅是学习优秀,他们几乎都是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课内学习和课外兴趣一样不拉下,且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种“高分低能儿。”尤其是大城市,在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普遍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高分低能”越来越少,“高分高能”却越来越多。通过广泛接触这些优秀的家长,我发现他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都非常重视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努力,最重要是他们都很有主见,并不会跟风人云亦云。他们善于学习,却不迷信权威,无论是孩子的课外兴趣的选择,还是是否上课外培训机构,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出恰当的理性取舍,而不是头脑发热地拍脑袋决策。正是这些家长理性的独立的思考,理智的选择,温柔地坚持下,让孩子在良好习惯的推动中,达到事倍功半地学习效果。    我再次在这些优秀孩子的身上发现和证明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一个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学习上有用,学其他的作用力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一优秀起来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优秀,并不是这些孩子更聪明,而是这些孩子的习惯更好。    与之相应的,粗心,毛躁,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就是学习不踏实,虚浮,似是而非,在低年级尚无大碍,考试很简单,不容易拉开差距。但到中高年级,甚至越往后走,就越会产生出巨大的杀伤力。当孩子的天资小聪明不足以应对要求渐高的课业时,因为不良习惯导致的瓶颈就会出现,家长迟早要补上这一课方能继续前进,或者就是不补这一课继续往后退。  在初中以前,要以学习能力排在第一。也就是说,在十五岁之前,要把重心放在多读多看多学上。看书要在涉猎广泛的基础上,尤其多看历史书籍,中国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孩子性格塑造最重要的十五岁前,有意识有引导地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这利于塑造孩子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这个阶段,除了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就是象海绵一样吸收有益的精神营养,专注学业。专注学业,不代表完全唯分数至上,分数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试卷中发现孩子存在的核心问题,不必为了一分两分不关键的得失太过于计较。最好就是让孩子既能在考核中保持领先,又要避免成为僵化的考试机器,我们不必追求第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一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要他是先进队伍的一员就很好。如果轻松学习能考95,可以用更多时间看课外书,而反复复习辅导做习题才能考满分,我宁可孩子在这个时候要个轻轻松松的95分,学习这东西,越到高阶段考验的越不仅仅是书本上那点东西,开阔的视野才能储备强大的后劲。  这个阶段,要尽量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外界环境刺激,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把孩子带出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识人间百态,孩子会在丰富的内外滋养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觉。我见过一些读书很厉害的人,但是双眼依然是缺乏神采,或者不善与人沟通,或者平淡乏味;而见多识广的人眼睛往往更加坚定有神,不卑不亢.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见识有助于培养一个孩子的气质和底蕴。  说到锻炼意志力,学琴就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个孩子假如能从四岁坚持练琴不抛弃不放弃,就算他不是走专业乐手的路,你要他这辈子放下琴可以,放下音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且不说他已经有了一个情感寄托和抒发的管道,他得到的远远不在于此。他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枯燥的学琴练琴,他就能静下心来坚持另一样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决不会浮躁地轻易放弃。学琴,增强了他的毅力和耐力,让他更加耐得住未来道路上寂寞,经得起坎坷受得起磋磨。诵读经典也是一个方法,我一直非常认同和喜欢我们的一些经典文化,比如老子和周易,那是最经典的哲学书,战略战术书,啥时候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些经典文化应该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他应该更多更多地装进孩子的大脑里而不是书柜上或者电脑硬盘上,就象犹太人把犹太教籍在孩子们十二三岁前就全部装进孩子的头脑一样,这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传承的精华。   我深深知道,就算是文化怎么大爆炸,信息怎么丰富,资源的索取怎么方便,你脑袋里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才可以信手拈来,头脑里没有的东西,你就连搜索都无从下手搜起!有些东西它是根,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根,化身为根。深深地扎根泥土方能任他风吹雨打,纵是枝断叶离,有根就能再发新枝。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太多虚浮的表象文化,转瞬即逝的科技更新知识更新中,不变的,历久弥新的,就是这些我们文化的根。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说,我要坚定不移地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诵读几十分钟经典,寒暑不易。   我们读它们不是盲目全盘接收,是古为今用,怎么看这里面的精华糟泊,要一个哲学的辩证的眼光就足够。一个抛弃历史文化或者无法正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可言的。我有理由相信,将来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会更多更广更到位的运用经典。  我一直都很重视一个男孩的立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从某一个点,激发或引导他树立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立志。虽然我们曾经嘲笑过自己的理想,但是孩子是万万不能没有理想的,理想是一个孩子前进的动力源。因为有了理想,于是他有了动力,我没有强迫也不用强迫他做这做那,他是为了他的理想而奋斗,所以干起来不需要我额外施加压力。这种内在的源动力,让他自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就是立志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我们千万不要去轻视或者嘲笑孩子自己设置的理想,我们要尊重并加以适时引导,虽然孩子以后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能改变他今天的想法,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关注的不是他的理想能否实现本身,而是这个愿望给他带来的长久的驱动力,这比理想本身更加重要。  经过这样的浸润,进入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相当的独立自主能力,我认为这个时候是我放手的时候了,因为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铺垫,孩子已经有了比较明朗的目标和方向,高中就是他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吹响号角的时候了。  我希望能在儿子上高中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写给我一份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他希望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这是他的自由。我能做的就是支持,然后告诫他这个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男孩子本身是比较晚熟的,这一点我们要理性地认识,所以我并不在乎他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是不是在活动组织领域出色优秀。但是进入高中后,乃至将来的大学里,我希望能鼓励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校和社会活动,关于人与社会的处世哲学,关于他自己在这个社会里该有的位置,承担与责任,不应该是大学毕业才开始面对的,那时已经太迟!他应该从高中开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经历中历练和思考。  因为充分的准备和持续全面的早教,孩子进入小学后能轻松学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练琴看课外书等事上,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计划有准备,孩子高中的时候也一样可以从貌似繁重的学业中抽出时间进入社会实践领域。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我相信那时候学业已经不完全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全部,他极大可能面临的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只是着眼于知识本身,那样的出路是相当窄的,我更加看重的是对知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我认为学业优秀本身并不是问题。  所以,我不会给孩子的未来去做什么定义,要做什么是他十几岁后自己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只有找到他真正喜爱的领域和工作,他才会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他才会在里面找到真正的成就和乐趣。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他在成长路上自己去思考和做准备。在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我们都不必强求他非得上什么大学,那不过是他实现更长远目标的一个小小坐标,我相信在我们培养下,懂得独立思考的儿子自己会给自己寻找到合适的坐标的,就算坐歪了我们也要鼓励他在下一个坐标去修正。不管他那时候是想纯粹的做学问,还是立志从商,还是从政在社会大众那里寻求实现抱负,或者只不过想过种菊东篱下一般的闲散人生,我都绝对尊重他,只要他是深思后的决定,是靠他自己去做到,不要我养不要啃老,那是他的人生,他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要避免用名或者利去要求和诱导孩子。一个人要为理想而在人生路上求索,并在求索路上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想,正己修身,内心才会强大,人生才会丰满,名和利不过是奋斗过程中带来的副产品,而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成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一个为名利而奋斗的人,内心势必慢慢荒芜,迟早会在其中迷失掉自己。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光有规划和主见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执行力,这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所以,我必须努力,我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我的学习就是孩子的学习,我的引导就是为孩子的幸福在努力! 

【对孩子们的期望】相关文章:

最高的期望02-08

爸爸的期望07-01

家长评语与期望02-10

下午面试的期望01-15

父亲的期望作文精选01-17

家长的期望评语01-17

对孩子的期望的误区01-17

表达期望的句子01-18

期望的近义词是什么_用期望这词造句01-17

孩子们的争吵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