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时间:2021-10-25 09:18:18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11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目录

概念 计数意义 生成过程 形态结构 收缩展开 概念

 直到1882年 意大利 医师 J.B.比佐泽罗 发现它们在 血管 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低等 脊椎动物 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 鱼纲 开始有特定的 血栓细胞 。 两栖 、 爬行 和 鸟纲 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 细胞 ,血栓细胞是有 细胞核 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 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 只有一种 血细胞 ,兼有 凝血作用 。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 微丝 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 电镜 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个/L.

计数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生成过程

 由 骨髓 造血组织中的 巨核细胞 产生。多功能 造血干细胞 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 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 血液循环 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 血小板生成素 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 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

 血小板描述:细胞碎片, 体积 很小,形状不规则,常成群分布在 红细胞 之间。

   循环血 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 树突 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 蛋白质 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 糖蛋白 ,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 糖蛋白Ⅴ 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 血浆蛋白 、 凝血因子 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 变形运动 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α颗粒中含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 酸性水解酶 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 肾上腺素 、抗血纤维蛋白酶、 焦磷酸 等。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 线粒体 、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相关文章: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11-09

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方法01-10

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的病因01-17

血小板正常范围值是多少?01-10

血小板减少到底有什么办法?01-10

血小板低会造成什么后果呢01-10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怎么治疗?01-10

血小板减少中医应该怎么治疗呢?01-10

血小板减少怎么治疗效果好呢?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