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静宫

时间:2021-10-25 13:29:52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天静宫

天静宫

天静宫(天静宫)

天静宫坐落在涡阳县涡北街道郑店村,是中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教鼻祖老子诞生的地方。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宋末元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史料对此均有记载。天静宫是供奉老子的地方,故今人称其为“老子庙”。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养兵,未发迹时给老子许下愿,后成功登基称帝,依愿扩大重修了天静宫,辉煌后逐渐败落。

目录 基本信息 始建年代 人文历史 旅游资源 基本信息

天静宫坐落涡阳县城北涡北街道的郑店村,因为供奉的是老子,又呼为老子庙。天静宫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距县城中心五公里。东南距武家河入涡处八华里,环境清幽。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籍不堪。 涡阳天静宫景区是1993年5月28号兴建的,是由台湾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道长、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 三位大德善士筹资兴建的。

始建年代

天静宫建于汉代,文献皆有确切记载。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太清宫。 宫高道贾善翔在宋哲宗朝(1086~1100)所撰的《犹龙传》。《犹龙传》言:“商第十八王阳甲十七年庚申之岁,至降凡有二十一事……第一“大道应化”,托孕人间,化日精,为五色之珠,此阳明德也……第二“驾九龙之车”,凝结变化,五色交辉,流入玄妙玉女口中,此明九龙阳清之华也。今有流星坛,在亳州之城父县天静宫也”。乾隆《亳州志》卷三所言天静宫“流星之说,自宋时已有之”,即指这一记载。由此可知,天静宫在宋哲宗时期就已经存在。 其后,南宋李焘(1115~1184)于宋孝宗时期(1163~1183)编著的私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再次提到天静宫。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四子李明)的后代,对李氏先祖李耳的身世传说非常感兴趣。他本着“宁失於繁,无失於略”的原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中记载:天禧元年(1017)二月,“亳州言修天静宫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静宫,言李母感星之所也,上将朝谒太清宫,丁谓绘图以闻,遣内侍诣宫设醮,遂诏重修”。这一段文字对天静宫在北宋时期的诏修作了详细记载,肯定了宋真宗初年宿州临涣县(战国时期的“铚”地)建有天静宫,肯定了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今鹿邑太清宫)的历史事实,肯定了天静宫在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前夕始得诏修。史料还记载,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一日确定“以来春亲谒亳州太清宫”,第二年正月十五正式启程朝拜太清宫。 天静宫大约始建于什么时间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言:“初,宿州临涣县有天静宫”。宋真宗于公元998年~1023年在位,宋真宗“初”年最早不过公元998年,而大中祥符“初”年最早不过公元1008年。 张起岩《亳州天静宫兴造碑》载元代天静宫建筑群中有太霄宫;明寿州方震孺所撰《天静宫重修碑》云“(天静)宫之南有圣母殿,旧题为紫霄宫”。查阅有关史料,太霄、紫霄之名,均来源于北宋道士林灵素在宋徽宗时期编造的“九霄”神话,九霄即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神霄最高,太霄最低。由于“九霄”神话深得宋徽宗的喜爱,其时“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见《宋史》)。因此,从名称上分析,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太霄宫、圣母殿最早建设年代也不会超过宋徽宗时期,最有可能是元代天静宫提点刘道广“师徒经营三纪”时建造的。 1991年天静宫考古发掘天静宫。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天静宫遗址考古发掘小结》显示,天静宫考古发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老君殿”基址。该基址在发掘区的东南部,“亚”字型高台建筑,东西长30.3米,南北宽14.5米,台基高0.60米,南面正门凸出,经专家鉴定:该遗址为宋砖砌筑。

人文历史

据明朝正野两史考证,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统江山,建大明改元洪武定都奉天(今南京),朱元璋生有26个皇子,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亡外,至其立国前共存二十四个儿子,因其马皇后所生太子朱标作事优柔软弱,翁贵妃所生的四皇子朱棣英勇神武,朱元璋有意立为皇储,遭马皇后反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身体虚弱多病,朝中大事全由马皇后处理,所以马皇后利用这个机会,以分封诸王屏藩皇室为借口,夜封十王,把朱元璋二十四个皇子中,其他贵妃所出的九个皇子一个皇孙分封成藩王,其中把朱元璋最为看好的、翁贵妃所生的`英勇神武的四皇子朱棣,封成燕王,并与国舅马兰、京营殿帅驸马韩金虎串通一气,假传圣旨,令其领三千人马既时离开京城,扫荡北元残余。 马皇后令燕王(朱棣)扫北,表面上名正言顺,实则是想把四皇子燕王(朱棣)赶出南京,以清除太子朱标身边的对手,圣旨难违,燕王(朱棣)叩别皇宫,领着三千人马,离开京城,说是三千人马,其实是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不能骑马、小的拿不动刀枪,面黄肌瘦,皆是病夫,甲仗不全,器械短缺,装备不整,毫无战力,怎么扫北,就是想至燕王(朱棣)于死地,这燕王(朱棣)领着三千老少不齐的人马,根本无法作战,离开京城后,便在涡阳屯田养兵。。 燕王(朱棣)在涡阳屯田养兵近十年,招兵买马,粮草丰足,京城带出三千人马中的老兵死了,年龄小的也长大了,军威势力大增,挥兵北进时,燕王(朱棣)跪在老君像前许了个愿,说本王如果扫北成功,有朝一日能登上帝位,便给老君爷翻盖庙宇、重塑金身。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后,燕王(朱棣)在向北扫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发展壮大,雄居北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马皇后便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建文帝)即位后,便对二十五位雄踞全国各地当藩王的皇叔厉行削藩。 因为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又有图谋,未敢向他动手,决定先削去了周王、齐王的藩位,剪去燕王(朱棣)的手足,然后向燕王(朱棣)开刀,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至第二年(即建文元年)元月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削去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废为庶人。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因削藩刺到了自己的痛处,撕下了假面具,为了万世瞩目的帝位,也为了自保,揭竿而起,擒杀了北平路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丙,一场夺帝之战拉开了大幕。 燕王(朱棣)起兵为证明行动的正义,引用朱元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作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须加诛杀。自称举兵为“靖难”,所以后世史书称这场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为“靖难之役”。 经三年多“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从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下。降将打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燕王(朱棣)荣登皇位(即永乐大帝),就这样一场为时四年的叔侄夺帝大战,以燕王(朱棣)的全胜而结束。 燕王(朱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后,不忘在涡阳天静宫许下的愿,便派人将涡阳天静宫庙宇重新翻盖、重塑了老君爷金身。这段缘份使得涡阳天静宫名声鹤起,成为当时显耀一时的道教祖庭。 当时的明王朝历代皇帝均对永乐皇帝的发迹地——天静宫兴建有加,至明朝末叶天静宫仍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宫观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庙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而鹿邑的老子在当时并没有修建。 到了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籍不堪。解放前,军阀混战,国民党军涡北区分队尹松的部下,窜据残存殿宇,道教全真龙门派十九代道士郑元修、二十代道士马明德等拼死护庙,至1948年,仅剩天静宫东侧东岳天齐庙得以保存,解放后改作学校。此后天静宫兴建有加。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道教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

旅游资源

天静宫景区是老子故里涡阳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2008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修建九口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不久,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

【天静宫】相关文章:

长信宫,长信宫紫静仪,长信宫的意思,长信宫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鹧鸪天 宫体八首,鹧鸪天 宫体八首元好问,鹧鸪天 宫体八首的意思,鹧鸪天 宫体八首赏析 -诗词大全01-01

2022天宫课堂观后感11-05

神九天宫对接作文07-21

潇湘静/湘江静,潇湘静/湘江静无名氏,潇湘静/湘江静的意思,潇湘静/湘江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静丽(静麗)05-27

静尽(静盡)06-05

贰宫(貳宫)05-29

作文 国色天香-写给我的静儿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