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

时间:2021-10-26 08:49:36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福寿螺

福寿螺

福寿螺(福寿螺)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目录 简介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简介

其肉质细嫩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餐桌上的佳肴,由于含脂量低,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优质滋补品。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而管圆线虫病是由于鼠类的心、肺部的'寄生线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引发脑膜炎。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因此,食用福寿螺时一定要注意彻底加热。

形态特征

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生活习性

福寿螺喜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

生长繁殖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 广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日均温27.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历期74天,日均温29.5℃,相对湿度87%。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2℃,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螺龄为20~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福寿螺】相关文章:

洱海周边福寿螺分布调查07-31

爱上“福寿螺”的爷爷作文1000字07-02

沱江内江段福寿螺中重金属调查12-31

象山县水稻福寿螺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研究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