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

时间:2021-10-26 15:43:32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黄胸鹀

黄胸鹀

黄胸鹀(黄胸鹀)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cm,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和中国,冬季在印度等地。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

黄胸鹀属小型鸟类,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雌鸟及亚成体顶纹沙色,两侧冠纹略深;眉纹皮黄色较明显;背部颜色和纵文教雄鸟的略浅;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较雄鸟的灰暗,下体黄色较黯淡。   无论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为栗红色;外测两对尾羽外测具楔状斑。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脚是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9g,♀18.5-24g;体长♂134-159mm,♀130-158mm;嘴峰♂9-12mm,♀10-12mm;翅♂70-79mm,♀69-79mm;尾♂53-70mm,♀50-63mm;跗蹠 ♂19-22mm,♀18-22mm。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

生活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只-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叫声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变而悦耳。 黄胸鹀的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芬兰,香港,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文莱,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拉脱维亚,马耳他,荷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黄胸鹀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欧洲东北部,繁殖区东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千岛群岛一线;越冬区则在南亚和东南亚,几乎覆盖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和大部分的南亚次大陆。 在中国,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各省区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区均可见该物种在迁徙季节过境,亦于越冬季节见于西南和华南各省。其在中国的分布西线可抵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至西藏东部一线,在台湾岛和海南岛等里岛,该物种均为偶见冬候鸟,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脉附近也有黄胸鹀指名亚种的分布。另据研究,黄胸鹀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纬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纬20度以南,分界比较明显。

【黄胸鹀】相关文章:

栗斑腹鹀06-05

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种群繁殖研究07-02

穴胸06-15

胸坎05-29

胸心05-28

胸情05-27

空胸05-27

胸开阔07-01

小胸变大胸方法有哪些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