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眼井

时间:2021-10-26 12:16:15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百眼井

百眼井

百眼井(百眼井)

百眼井,蒙语称“敖楞瑙亥音其日嘎”,汉语译作“众狗之井”,是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乡百眼井村的一处著名历史人文景观。该景观地处百眼井村的地域内一处平梁沙地,是由分布于东北至西南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的凹形区域中的一百多眼配石制槽枥、石制井槛深探水井组成,其水井分布之集中、数量之众多,在全世界也实属罕见。关于百眼井的成因,虽然历史学家与当地传说均给予了许多说法,例如:成吉思汗游猎开凿说、宋代屯边开凿说、西夏驿站开凿说,但由于均缺乏确切考古与文献证据而无法加以证实,遂成千古之谜。

目录 基本信息 历史之谜 成因探究 遗址现状 收缩展开 基本信息

百眼井,蒙语称“敖楞瑙亥音其日嘎”,或称“敖伦诺亥因忽都黑”,用汉语讲就是“众狗(犬)之井”,属内蒙古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乡百眼井村境内,距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仅二十公里。 该景观地处西鄂尔多斯草原腹地的一处椭圆形大平梁上,东北向西南沿伸的凹形地带,高程约在1420至1436米之间,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实际长300米,宽100米)的范围内。井的间距不等,平均间距为10米左右,近处相距小于10米。井深10至40余米,井径约60厘米,一部分在井口用石块垒起约1米高的圆形井台,仍在使用。据当地牧民说,这里最多时有两百多眼井,但因其历时久远,许多已被风沙湮没,现仍可查知的井位有八十多眼至一百多眼。水井的分布密度,堪称世界之最。后经考古证明,这个密集井群是一处罕见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古代因军事活动需要而产生的工程构筑物,又经长期考古,部分专家更认定百眼井古井群遗址是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六年征西夏时,用来解决军卒和战马饮水的坎儿井。但并未在史学界与考古学界中获得完全的认同。

历史之谜

说百眼井是千古之谜,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得名之谜,当地蒙古族牧民称百眼井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或称“敖伦诺亥因忽都黑”,汉语意思为“众狗之井”,这是何意?这些井是一群狗刨出来的呢?还是为一大群狗喝水之用呢? 其二是开凿之谜,百眼井周边地区多为荒漠化草地,古时也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咋知在层层沙岩之下,会有如此甘泉?同时,既能凭运气能偶然开凿出一两眼水井,但又如何能在同一地区内开凿出超过一百眼均能出水的水井呢? 其三是选址之谜,在一望无际的高平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罗棋布,深者几十米,浅者十余米,井壁光滑,并无斧砍刀劈的痕迹,也无下井的蹬阶。百眼井原井与现当地人打同样井不同之处在于,现当地人打井在井内壁两侧均有为打井人上下方便的脚踩凹处,而原井全无。就近视之,颇有深不可测的神秘之感。为防止泥沙淤积,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真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那么,谁会有如此神力?

成因探究

牧民传说

关于百眼井的成因,有别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当地牧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在这里屯驻大军,每日携带众多的猎狗,在草原上围捕黄羊、狍子、狐狸。一日,狩猎的人们人困马乏,猎狗焦渴,草原上既无清泉也无井水,成吉思汗心急如火,命令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钻出108眼水井,解了燃眉之急。从此,当地牧民就称这片水井为“敖楞瑙亥音其日嘎”。但也有传说认为,百眼井是由北宋大将杨六郎于此屯边时期为解决兵马饮水的饮水问题,而使用梅花枪开凿而出的。现为了防止泥沙淤塞。

专家考证

而百眼井更是位于其中一条南北方向的季节河的河床地带,平时虽没流水,但一旦有雷雨便会形成滚滚的洪流,因此河床下面地下水丰富。如为放牧所需,绝不必在狭小范围内开凿如此众多深井。 一,“蒙古大军征讨西夏时,东路军从嘎日宾戈壁草原进军,翻越阴山山脉,攻克兀剌孩城,北渡黄河,穿越库布齐沙漠,来到百眼井之地,利用这里的井水,供给几万将士饮用,喂饮几十万匹战马,集结休整军队,等待战机,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 二,同时,这一地区,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但其名称有所差异,拉施特《史集》作“翁浑答兰忽都黑”,《多桑蒙古史》作“翁古答兰忽都克”,《蒙兀儿史记》作“汪吉答兰合惕黑”,《元史译文补证》作“盎昏塔朗呼图克”。以下举证其出处: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三》:“先是丙戌春初,汗(指成吉思汗)自搠斡合惕移跸至汪古答兰合惕黑,得恶梦,知死期将至。” 多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九章》,“成吉思汗之死”:“西夏都城时已不支,七月,夏主李睍逐遣使请降,惟请宽献城之期一月,蒙古汗许之,并谓自是以后视其若子。汗次清水县之西江,其地在今秦州之东约十二里程,汗得重病。先是去年三月,汗在翁古答兰忽都克之地得梦,预知死期将至。” 洪钧《元史译文补证·卷一下·太祖本纪译征下》:“狗年春,初至盎昏塔朗呼图克之地,身不甚健,得梦,知死期将届(地名无考,果有此梦,必是猪年,而非狗年)。是时诸子在侧者,惟亦孙哥阿克(注云:术赤哈萨儿之子,必即亦孙哥,所谓阿克,未详何义),因问窝阔台、托雷今何在,相距远否?”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编》,“叙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出征唐兀惕地区,与唐兀惕国王作战”:“相当于伊斯兰教历623年的那孩亦勒即狗年(公元1223年)初春,他来到翁浑答兰忽都黑地方,在那里突然想到了自身,沉思良久;因为他曾得一梦,启示了他的死期即将莅临。宗王之中,(当时)拙赤·撒哈儿的儿子移相哥·阿合在(他跟前)”。 “成吉思汗史编年纪要,下述时期内生平事迹逐步详述,取得成吉思汗尊号以后的年代,共二十二年,狗年(始自伊斯兰教历623年2月,公元1226年)”:“这一年春天,成吉思汗在翁浑答兰忽都黑地方突然料理起自己的私事来,他召来了当时在那里的儿子窝阔台和托雷。”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根据北宋范仲淹文集中收有一幅《西夏地形图》作出了西夏时期的陌井驿即是今日的百眼井的推断。在今本《西夏地形图》图中灵州(在今鄂托克旗境内)通往契丹界的驿道上有十二个驿站,学者称之为“夏辽驿道”。而这些驿站的共同特点就是井字很多,说明驿站多依井而设。其中令人关注的是陌井驿。历史学家基于此而认为,西夏的陌井驿就是今天的“百眼井”。据专家考证,元、明、清时亦曾为屯兵和驿站。

遗址现状

鄂尔多斯百眼井

在鄂托克旗境内的“百眼井”是一个千古之谜。百眼井,蒙语称“敖楞瑙亥音其日嘎”,用汉语讲就是“众狗之井”。在一望无际的大平梁上,有一东北向西南沿伸的凹形地带,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地上,分布着以10米左右的间距展开的.80多眼水井。而原来这里有108眼井,因废弃多年,部分已被沙土淹没。 百眼井是千古之谜,有三个理由。一是得名之谜,蒙古族牧民称其为“众狗之井”,这是何意?这些井是一群狗刨挖出来的?还是为一大群狗饮水之用?二是如何开凿出之谜,百眼井星罗棋布,深的百十米,浅的十余米,井壁光滑,无凿戳的痕迹,也没下井的蹬阶,百且穿透一层又一层坚硬的沙岩,鬼斧神工,叹为观止,谁有如此神力?三是百眼井周边地区多为荒漠化草地,古时也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咋知在层层沙岩之下,会有如此甘泉?

千年之谜———百眼井

内蒙古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往东约20公里有一处古井群遗址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分布着80余口深井,蔚为壮观。 当地牧民称百眼井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意思为“众狗之井”,非常令人费解。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长300米、宽100米的范围内,80多眼井星罗棋布,深者几十米,浅者十余米,井壁光滑,无斧砍刀劈的痕迹,也无下井的蹬阶。就近视之,颇有深不可测的神秘之感。为防止泥沙淤积,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真可谓鬼斧神工,那么是谁有如此神力呢? 在百眼井周围地区,当时为水草丰美之地,有数条河流潺缓婉转流入黄河。如为放牧所需,绝不必在狭小范围内开凿如此众多深井。据当地牧民介绍,这里原来有108眼深井,随着风吹沙埋,仍剩下80多眼。由于生态恶化,水位下降,多数无水可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南征时,在这一地区驻屯大军,一日,成吉思汗带着108只猎狗,在草原上围猎黄羊、狍子、狐狸等,人困马乏,猎狗焦渴难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匠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以解燃眉之急。于是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钻出108眼井,从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脑海音其日嘎”。这只是一种传说,据考证,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数十万大军在此屯聚约一年之久,为保证兵马饮水需要,开凿了众多水井。这一地区,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院士译文补正》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白斯古郎(本文来源:内蒙古晨报)

【百眼井】相关文章:

井,井李峤,井的意思,井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穷井(窮井)05-26

铜井(銅井)06-03

鹳井(鸛井)06-03

01-21

九井,九井王安石,九井的意思,九井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辱井,辱井王安石,辱井的意思,辱井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桓公井,桓公井李白,桓公井的意思,桓公井赏析 -诗词大全01-01

井络,井络李商隐,井络的意思,井络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炼丹井,炼丹井李白,炼丹井的意思,炼丹井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