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

时间:2021-10-28 09:10:55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大王庙

安徽省金寨县大王庙

大王庙(安徽省金寨县大王庙)

安徽、山西、广东、浙江都有叫大王庙的庙宇。

山西省盂县大王庙

大王庙(山西省盂县大王庙)

简介大王庙(第二批省保)时代:明地址: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据脊檩题记,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边长9.7米,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墙下建须弥座,下有青石包基。四周施单翘单昂栱,补间斗栱各一朵。殿内梁架前后内额与四椽袱构成井口方梁,纵横摆在稍间的中间,四角用三层抹角梁与斗栱层层挑起井口梁,下饰垂梁柱,构成“悬梁吊柱”,因此也称为“无梁殿”。殿内山墙上有出行、回宫图,后墙有尚膳、尚服壁画80余平方米,沥粉贴金,为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目录 概况 建筑风格 相关人物 概况

大王庙位于盂县城关镇西关村,香河北岸。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庙古称藏山庙,赵文子行祠,纪念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赵文子即赵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助的那位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这山西省阳曲县大王庙里的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公 元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见的规模,这些碑记对研究大王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庙宇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其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仪门、碑房、戏台、钟楼、鼓楼、正殿和后殿。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不设廊室、配殿等附属建筑,视野广阔,气势雄伟。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则成为一平整的台面,可以有良好的视野;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共有十二根木柱支撑。 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平面布置几成方形,殿身四周围有回廊,大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 结合,以增加稳定性。柱础石雕,刻攻精细,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 后殿的结构与正殿基本一致,共有三间,面宽十米,屋顶为悬山顶,七檩四椽,用材粗大,结构别致。整个殿宇风格保留着明显的辽代风格,尤其体现在殿墙上圆形窗等细节之处。大殿屋顶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虽然采用了比较粗大的木梁,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这种做法在我国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正殿前有古槐两株,相传为唐代所植,枝叶繁茂、树冠高大、虬枝错结。正殿东侧的碑房中保存着历代建造的碑碣十六通,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除此之外,大王庙还珍藏有西寺古钟、千佛寺摩崖造像等珍贵的文物。 大王庙是中国金代建筑的典范,它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价值和历史文物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赵文子千秋功烈的传说,与藏山一起成为盂县文化的代表。

建筑风格

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整座殿宇富丽堂皇,煞是壮观。惜今堂内之彩塑和壁画已全部毁损无存了。 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座北面南,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大王庙原建有碑房三间,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碣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亦遭损坏。庙前有古槐两株,树冠高大,腰围达7.5米,枝干盘虬,古朴苍然,传系庙宇初建时所植,迄今已有千岁高龄了。

相关人物

赵武(?-前541) 即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广东省中山市大王庙

大王庙(广东省中山市大王庙)

浙江省龙泉市大王庙

大王庙(浙江省龙泉市大王庙)

江苏省扬州市邗沟大王庙

大王庙(江苏省扬州市邗沟大王庙)

目录 概况 历史沿革 现状 概况

邗沟大王庙,又名吴王庙,俗称邗沟财神庙,地处古邗沟南岸、老虎山之北,今扬州市维扬区梅岭街道办事处的邗沟社区邗沟组境内。

历史沿革

邗沟大王庙相传始建于汉,供奉的是吴王夫差。清康熙年间曾重修。据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称:“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至于增加副位吴王刘濞的理由,《画舫录》又云:“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磻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由于他们功德在民,所以同被祀奉。嘉庆六年(1801),两淮盐运司使曾燠又予重建。咸丰三年(1853),该庙毁于战火,后虽再予重建,但庙貌规模已远不如前,只有前后两进各3间,前进为5架梁山门殿,后进为9架梁大殿;两进之间以廊房相连,加上配房,共有庙房11间。抗日战争胜利后,邗沟财神庙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庙内最后一任掌管道人为家住东圈门的曹姓道士。解放后,1951年春,庙被拆除,砖瓦、木料被用于修建梅岭小学,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底座至今仍被填埋在邗沟桥南岸西侧的河田地底下。

建筑构造

天下的庙宇正门大都朝南,惟此庙门是朝北,面对古邗沟石桥,这是由于夫差为北上争霸筑邗城,凿邗沟,后人对他的雄心壮志一直赋有一种激励与敬仰的情怀。庙门前旧有石狮一对;大殿前天井里的东、西两侧,各栽有梧桐树、白果树一株;后进大殿正中并排供奉着夫差与刘濞的木雕坐像,两旁是泥塑的玄坛赵公元帅和民间俗称的瘸腿财神,上悬“海甸清风”四个大字的匾额;神龛两旁的楹联为“一殿两王天下少,庙门朝北世间无”。在高大的神台下,东置钟,西置鼓,鼓旁的墙上旧砌有一块曾燠的《重建邗沟大王庙碑记》的勒石。

庙会

据《画舫录》记载:“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多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最奇特的是大王庙不仅可以求财得财,相传且可求子得子,因此邗沟大王庙香火鼎盛,尤以农历初五“财神日”为甚。每年此日,庙内外热闹非凡,爆竹声声,鼓乐阵阵,邗沟两岸,香客云集,通宵达旦,络绎于途,成为旧时扬州有名的“财神胜会”。

现状

今天新复建的邗沟大王庙,是一组仿古建筑群,位于原邗沟大王庙遗址的东北约500米处,距金龙四大王庙约30米,北依邗沟路,南临古运河,西傍高桥路,以庙为主体,辅以商业用房,形成一个集休闲、商贸、餐饮于一体的“大王庙广场”。在新大王庙的朝北门额上,石刻隶书“邗沟大王庙”五个大字。大殿面南,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恩被干吴”四个金色大字。殿内神台上供奉着两尊袍带飘逸、古貌岸然的塑像,东为吴王夫差,西为吴王刘濞。殿前的四根抱柱上,有两副楹联:“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遗爱成神乡俗流传借元宝,降康祈福世风和顺享太平”,饱含着扬州人民对两位吴王的感念之情。

广东省汕尾市东沙岛庙宇

大王庙(广东省汕尾市东沙岛庙宇)

目录 简介 简介

东沙大王庙位于南海东沙群岛上,是东沙群岛上的一个景点,1907年被日本人西泽吉次毁坏,后于1948年重建。

【大王庙】相关文章:

杨绛:大王庙01-10

大王庙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总结12-10

黄牛庙,黄牛庙苏轼,黄牛庙的意思,黄牛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神女庙,神女庙苏轼,神女庙的意思,神女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白帝庙,白帝庙苏轼,白帝庙的意思,白帝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清庙,清庙诗经,清庙的意思,清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老君庙,老君庙温庭筠,老君庙的意思,老君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庙之神,庙之神元稹,庙之神的意思,庙之神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双庙,双庙王安石,双庙的意思,双庙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