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创生过程

时间:2021-10-06 09:27:14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创生过程

  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不仅仅是儿童用以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因此,儿童游戏不应成为有各级教育目标的,老师精心策划的活动。这种所谓的游戏处处出现教师造作的痕迹,已经不是儿童自发的活动,游戏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儿童游戏”演变成了“游戏儿童”。教学本来应当承受的任务也悄然地被所谓的游戏替代了。由于搞形式化的一套,教学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混乱使得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实现两者的优化结合已势在必行。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创生过程

  而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寻找着游戏与教学整合的交集点。

  交集点-1.价值取向 虽然游戏与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存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并且这些共同点为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创造性、意义理解、社会技能、自我表达、娱乐和自由等。

  交集点-2.情感体验 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学也同样能在过程中让儿童得到多种情感的体验。

  交集点-3.经验积累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儿童的过程,是儿童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儿童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这种儿童主动获得的知识有技能即经验。 而游戏不仅关注物质准备,更强调儿童的社会经验,即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的经历。所有这些丰富的经历都将为他们的社会角色游戏提供基础。游戏在反映经验的同时也形成经验。

  显然,这些共同点为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提供了更多理论上的可能性,也为“教学与游戏的整合观将教学看作是游戏的创生过程”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向。该观点认为:教学与游戏的整合观将教学看作是游戏的创生过程,这样教师就不再是文本内容的传递者,而是重要的游戏开发者。试问,什么是游戏的创生过程呢?首先我将“创生”解读为:创——开创、创造,生——衍生、生成。游戏的创生过程就是在游戏和教学共同价值目标统摄下的教学与游戏相关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换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游戏的“诱发”,经验的生长与游戏的再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是教师与幼儿在社会性教学情境中交替互动、合作建构的形态。

  那么,如何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创生过程呢?我想通过两个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案例一、有趣的手影游戏

  主题背景: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中有两个活动内容分别是:“身体真有用”及 “和影子捉迷藏”,其内容与要求是:1.了解身体各个部位都会活动。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到好奇。

  游戏“诱发”——在了解身体各个部位都会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手指大比拼”的讨论。有的说:“大拇指本领最大,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都是翘起大拇指的。”。有的说:“我发现食指本领最大,每次我点击鼠标的时候就要靠它帮忙。”还有的说:“我觉得五个手指本领都很大。我洗头的时候,五个手指帮我抓抓头发舒服极了。”“那么,你们知道老师的手指会做什么事情吗?”说着,我就用手指做出了一只小兔的造型,“小兔,小兔”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手指游戏成了孩子们的流行话题,随着墙面环境的不断丰富,孩子们对手指游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瞧!有的孩子从爷爷那里学来了狐狸,有的从书上找到了可爱的乌龟,有的学会了蝴蝶、天鹅,还有的孩子自己摸索出了茶壶和苹果的造型。看,光是狗的造型就有三、四种呢!但是,随着造型变化的逐步递减,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也开始逐渐地减弱了,虽然老师又在教室内提供了一个自制的“手影游戏屋”,但孩子们依然不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再次找到游戏的兴奋点呢?

  经验生长——围绕着 “了解身体各个部位都会活动。”与“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到好奇。” 这两条目标,我预设了教学活动“有趣的手影游戏”,并将关键经验点锁定在以下两方面:

  1.大胆想象,感受手指摆放的不同位置所产生的造型变化。

  2.尝试相互结伴表演手影游戏,体验共同表演的快乐。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我以“变变变”的游戏形式将孩子原有的零星经验串联起来,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孩子大胆想象、感受手指摆放的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多种造型变化,如引导孩子思考怎样用手指表现孔雀喝水,乌龟快爬、蝴蝶上下飞舞等动作。同时趣味儿歌的小结方式,也使孩子不仅在做做、变变的过程中共同体验了手指造型的趣味性,更发展了语言的创编经验。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我自编了一个有趣的手影戏“小兔和乌龟”请幼儿欣赏。生动形象的背景音乐与优美的表演将孩子们的兴奋点再一次地推向了高潮。而创编故事、共同表演的要求又在不同经验上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地挑战。

  游戏再生——于是,新的游戏情节再一次产生了。孩子们在“手影戏剧场”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自己结伴合作表演了故事《蜗牛哥哥送信》、《好朋友》、《小猫钓鱼》等等。一天,剪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进了“手影屋”,咦!小花在薄膜纸上投射出了班驳的影子,这一突然的发现,又诱发了“皮影戏”的产生,游戏就这样不断地滚动着,生成着。

  案例二、狗狗的趣事

  主题背景:在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有一个活动内容:《我和动物是朋友》,其目标:体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知道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游戏“诱发”——今年是狗年,人们谈论狗、养狗,也爱狗。狗作为一种宠物,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更成为了人类忠实的朋友。小朋友们更爱狗了,妹妹喜欢可爱、温顺的玩具犬;弟弟喜欢高大、威猛的牧养犬。可是,由于受到住房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班内大多数孩子喜欢狗,却不能真正地体验养只小狗的喜悦。“让孩子们在游戏的环境中领养一只小狗吧!”一个有趣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你想领养一只怎样的小狗吗?”当我向孩子们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得到了全体的反应。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真的可以养只小狗吗?”有的孩子说:“太好了,我最喜欢小狗啦!”于是“领养小狗”的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经验生长——“你愿意和哪只小狗做朋友呢?”我在墙面上贴上了许多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来的狗狗照片,并附上了文字说明。孩子们可以结伴领养,也可以独自领养一只小狗。不过在领养小狗之前,必须对小狗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必须为它建造一座可爱的小屋。每个孩子都为自己即将领养一只小狗而兴奋地准备着。他们相互帮助阅读着每只小狗的介绍。有的说:“我想领养一只沙皮犬,因为它长得很滑稽。”有的说:“我喜欢大白熊,因为它虽然体型巨大可是性格却很温柔。”

  他们用老师提供的LASY积木和废旧材料为狗狗造了一幢幢漂亮的“狗屋”,有“缤纷小屋”、“城市小屋”等等,这不正是个“狗狗乐园吗”?看,有些孩子还在小狗的窝里放上了电视机,给小狗做了喝水的杯子等等。终于可以领养一只自己喜欢的“小狗”啦!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狗狗”放进自己造好的房子里,每天都来照顾它,用区域游戏中换来的“火腿肠” 和“肉骨头”来喂养它。有的孩子还把自己“领养小狗” 的事告诉了爸爸和妈妈。瞧!爸爸、妈妈也来听孩子介绍自己的小狗啦!随着各种经验地不断提升与“狗狗有什么本领”等问题地深入讨论,孩子们对狗狗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了。我们还带着孩子去孙桥参观了狗狗训练基地。于是,教学活动“导盲犬的故事”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游戏再生——活动后,孩子们自发地在“狗狗乐园”里搭建各种训练狗狗用的玩具。有的孩子给狗狗建造了许多的游乐设施;有的孩子还学着影片中的样子制定了训练小狗的时间作息表。游戏还在不断地发展着。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创生过程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情感诱发是引力 教师必须先要了解孩子,什么才是他

  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诱发孩子游戏与学习的动力。其次,要突出一个“趣”字,即—趣味性。趣味性能使教师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放在一个游戏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孩子们一起“玩”,研究怎样玩才能玩得高兴,玩出花样,玩出内容。

  二、问题产生是摩擦力 游戏中老师对孩子的支持就是给予孩子一个经验的连续体,一个可能会发展的方向。而促成这个方向发展的最好契机就是问题。问题的产生可能来源于幼儿,也可能是教师的“设疑问难”。当然,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它们可以指向——知识经验,指向—多种思维,指向—能力培养等。正是这些问题使教学与游戏间的相关因素得以不断地相互促进、相互转换。并使孩子在“答疑、解难”的过程中主动获得多种经验地提升。

  三、环境创设是支持力

  游戏环境是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必要条件。环境与期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儿童活动环境。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应实现内部的整合。此外,促进儿童游戏兴趣、创造表达、情绪表现和游戏探索,也需要强调游戏材料的平蘅,即材料提供的识景性、丰富性和层次性。其次,教学与游戏的整合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活动进程的预测能力、对个别儿童表现的判断能力、以及指导小组活动的教学机智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是互动的,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教给老师些什么,而老师也在那一刻灵感突发,获得无穷的动力。促进儿童继续学习和思考。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活动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导。

  2005/5/28